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导言

我们现在开始来讲第一章。在大专时我就开始学习《道德经》。为了了悟生死大事,不断在探讨生死之谜——“生从哪里来?死往何处去?生命的意义在哪里,以及如何把生命的意义发挥出来”。生死大事未了,觉得自己内心的苦、不安都存在。对于学校课业方面往往是应付应付,觉得那些跟开智慧关系不是很大,过得去就好。不断在看,也很喜欢看这方面的书,觉得这些能够增长自己的智慧,开拓自己的心胸、视野。那时候不断在研读的,诸如禅宗方面、佛教方面,还有《圣经》也都在看,《道德经》也接触过。

大专时初学《道德经》以为看懂了,还写了不少的眉批、注解,批评老子讲得不够理想,这样不对。像佛教讲的才对,那时候是用《心经》、《金刚经》还有《六祖坛经》的角度来诠释《道德经》。1987年又看了一遍,还是觉得佛教讲得比较高深、比较好,《道德经》还不够理想。读过两遍,那时候就以为懂了。到1999年的九月,因为一些因缘的转变,我想要从不同的角度来求证,自己体会到的,为什么跟一般人讲的不一样,包括说以前我听到的“道”、看的“道”都不是这样。

于是归零重新再来看,结果越看越法喜,这次才真的体会到老子讲得太深了,很深、很妙也很玄。看到人类智慧的结晶原来就呈现在这短短的五千言里,真是太妙了。但因为老子写得很深、很玄,觉得真正能够体证到里面深义的并不多。虽然有道教,道家的法脉事实上在修的、用的、体会到的很少是老子所讲的这个“道”。结果就把老子变成了一个超级的神仙,目标就朝向要成就一个大仙。这并不是老子所讲的“得道”,不是老子所讲的那种体道、悟道而行道的“道”。

让我们重新归零来看老子所讲的“道”是什么。 +wwrsi0swJcko35F70V7Wg5v6Ya7RRryz4h+RkFID+Ov3cYjX2/t447Ln+WPcJX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