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概述

述佛陀、老子、耶稣的同与不同

在“阿含解脱道”的闻思基础上,我们再讲第二阶段的课程《道德经》。对于“道”,通常有着太多、太多的解释。你所了解到的“道”跟老子所讲的“道”,也有着很大的出人。平常说要修道、得道、证道,但对于真正的“道”是什么都弄不清楚的话,怎么“得道”,怎么“修道”呢?所以必须要先弄清楚“道”是什么,才能够去修道、体道、悟道和行道。

概略地讲,佛陀对道诠释的角度,跟老子诠释的角度,还有耶稣检释的角度,有不一样的地方。举例来讲,如果说一个是修行的起点;另一个则是修行的终点,也就是解脱自在的终点。佛陀是从有为法这里,一步一脚印地协助大家逐步上来,先从有为法、世间法方面让大家了解。佛陀讲的是要先知“法住智”,后知“涅槃智”。“法住智”讲的就是中、下这方面,有为的、现象界的一切。大家了悟了这些,体证到“三法印”之后,再去体证涅槃、无为、空。老子所诠述的角度刚好是从上往下,着重在比较高、比较玄、比较靠上的“道体”方面。

有人也许会认为,老子是老子、佛陀是佛陀,修道的老子跟佛陀讲的应该不一样,事实上是一样的。觉得不一样是与众生的体悟、体证有关。事实上,佛陀、老子、耶稣所指向的目标都一样。不同在于,佛陀是从有为法一步一脚印地上来,而老子一开始就诠释很深的道体方面的内容。所以他讲“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问题是,怎么样到达“玄之又玄”的境界,老子没有佛陀讲得清楚、详细。直接要到达老子的境界,要得道、悟道、行道不容易。依佛陀所讲,一步一脚印地上来后你就可以体证到“涅槃、无为、空”的世界,也就是老子所讲的“道”的世界。耶稣是从中间开始讲,讲博爱。博爱,是道的“用”。

老子诠述的是道的“体”,这个“体”是很玄、很妙的。佛陀所讲的“涅槃、无为、空”,“甚深极甚深”,也都是在阐述道的“体”。耶稣从中间开始讲,是讲道的“用”。佛陀是从基层开始讲,是从“相”上来诠释的。从现象界的“相”开始,让大家了悟现象界的实相就是无常、无我。从了悟现象界的实相,让你产生离系的力量,然后再站在超越的高度、空间来看。这样就能够看到、来到、体证到甚深极甚深的“涅槃、无为、空”。这三位伟人事实上都是在诠述一体的东西一只是侧重在“体、相、用”不同的方面。

佛陀从头讲,老子从尾讲,耶稣从中间讲,那我们要从哪讲?全部讲,不然就是黑白讲。这只是一个概略的论述,现在把它归纳一下。

这堂课先做一些总论,不了解这些的话,后面就不容易听懂。因为要讲这些,必须要超越宗教,站在超越宗教的立场,才能够看懂老子所讲的深义。

佛陀、老子、耶稣他们诠释的对象是相同的,只是用了不同的语言。佛陀用“空”、“法界”,老子用“道”,耶稣用“上帝”来形容的。希望大家全部能先通通归零。一定要先归零,把过去的知见、观念全部都放下,不要带着过去的观念来听课。如果用过去听闻到的,认为:“人家都讲道是什么,你怎么能这样讲?”一开始就容易排斥掉,所以要先归零。实际上用过去的知见来听,你听不懂,也没办法接纳超越宗教的诠释立场。

现在就是要让大家去体悟“道”是什么,去体证“道”是什么。否则的话,就没办法“得道”。要得道,要得到这个“道”就必须先清楚“道”是什么。不是从文字上面,也不是从宗派上面;不是从哲学、从思想上面,而是从实相上面来讲。实相上没有任何宗派、宗教之分,真理没有宗派、宗教之分,所以大家要用超越宗教、宗派的立场来看。

佛陀把修行的终极目标,用“空”跟“法界”来形容,《心经》、《金刚经》、《永嘉大师证道歌》都是在诠释这样的世界。老子直接从“道”来讲,但佛陀知道要直接契入这个终极目标并不容易。所以老庄的思想在中国很早就有了,但真正能够依老子所讲的那个“道”,去实修、实证到达解脱自在的,并不多。

为什么?因为老子把到达的过程、阶梯,没有详细讲出。《道德经》只有五千言而已。老子可能觉得:“时间不多了,没办法讲得很详细”,所以就挑重点、重要的讲,其他的就看听者的根器、根性了。佛陀讲经说法四十几年,把阶梯、步骤都讲了出来,而且又着重在前面的基础。他知道只要一步一脚印地走,到后来就能够“体道”了。所以《阿含经》后面,在“涅槃、无为、空”方面讲得就比较少,那是需要逐步上来,才能够到达、能够体证到的。如果不能脚踏实地上来的话,光在那里空啊,道啊,讲了半辈子,往往还是不知道“道”是什么。

他们的不同就在于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诠释的。佛陀着重“相”的诠述;老子着重“体”的诠述;耶稣着重“用”的诠述。“相”方面,佛陀归纳出“三法印”、“四圣诸”,还有三十七道品。因为从体悟相,然后到达涅槃界的话,必须要有次第、步骤,这就是三十七道品,也就是告诉你如何逐步深入。

老子直接讲“涅槃、无为、空”,直接讲那个“道体”,所以“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要读懂《道德经》真的非常不容易。里面的每个字可能你都懂,但就是没办法真正体证到它的深义。包括文学系的教授、哲学系的教授,都会讲解、会解析,但还是不了解老子所讲的“道”到底是什么。这样说,也许会有人不服。除非你是实修、实证过来的解脱者,了悟了生死大事,到达了大安心、大自在,才会真正知道老子所讲的“道”是什么。否则仅仅从文字、思想、哲学、名相上面去解读,没办法真正了解。老子讲得真的是很深、很玄。

佛陀知道,“涅槃、无为、空”,这些是甚深极甚深,所以就放在后面再讲。对于根基、根性成熟的人,他会直接讲这。一般还是要协助众生先从有为法逐步深入。老子直接讲无为法,“无为、无不为”,《道德经》中处处都是在讲无为法。佛陀用三十七道品的有为法,协助大家逐步深入,最后来到无为的世界一涅槃、无为、空,只有四果阿罗汉才来到、体证到的世界。耶稣是在诠释大自然、道、宇宙,所展现出来的“用”。所以他着重在讲博爱。让我们慢慢去体会大自然、大地,无条件、无所求的承担与奉献。大地任我们踩踏,养育着我们,展现出来的就是博爱的精神。太阳不管你们有什么争端、再怎么争执,太阳都用平等心地来对待一切众生。法界、大自然所展现出来的用就是博爱,就是无我、无私地普爱着一切众生,这就是“道”的用。耶稣着重从这方面来讲,是希望大家了解法界、大自然对我们这种博爱的精神,体会到“道”、“上帝”的伟大之后,回归到“上帝”一回归主怀。老子也是希望大家能够体道、悟道而行道,最后与道合一。佛陀更是希望大家自依止、法界依止,回到“涅槃、无为、空”的世界,实现生命的解脱自在。

老子、佛陀、耶稣三个人,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用的语言虽然不同,但都是我们的善知识,他们的手指都指向相同的月亮,指向同一个月亮。如果从语言、文字上面来区分、解析的话,老子是老子、佛陀是佛陀、耶稣是耶稣,会觉得他们有所不同,就会在那里不断见诤,或是排斥。那是没有体会到他们所指引的是相同的这个“道”,也就是解脱自在的涅槃界。

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好好去体会老子所讲的“道”是什么,认识之后,体道、悟道而行道,才可能真正的得道。真正要“得道”,先要了解什么叫“道”。不然的话怎么修?那不是用有为法修出来的。如果认知错误的话,再怎么修,即便躲在深里面修上几十年,修到“金光闪闪”出来,还是不能实现解脱自在。除非是真正彻悟解脱自在的人,不然你的苦、不安就一定会存在。“得道”是要透过你的体悟、认知、求真、求证,了解实相之后,终于“与道合一”,这才叫得道。夫子讲“朝闻道,夕死可也”,那是对“道”有了相当深的体会,知道了“道”的珍贵。

我们生生世世地追求、奋斗,最终都是为了要解脱。如果不了解什么是“道”,你的苦、不安都还存在。不管在世间有多高的成就,多大的名利,多么有钱或是官位多大,内心的苦、内心的不安就一定存在。不管多有学问,得了几个博士,都不能解决问题。只要还没了悟生死大事,你的苦、不安就存在,命终之时会心不安、心不甘。如果真的“朝闻道”,了悟到了“道”是什么的话,“夕死可也”。那是因为了悟了生死大事,融入了不生不死的世界,实现了大安心、大自在。所以才说:“朝闻道,夕死可也。”

如果真的能够归零,身心柔软,放下过去的成见,重新来求真、求证,学习期间,你随时都可能会有很大的震撼,这也是佛陀所讲的“不待时节因缘”。 DIb+YcYNf+tEd2RmmW8b4Bw8h6LZ96VLNEvHl8YYVd55F6Vm/SBDTOQsci9idN/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