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总序
三个桥段:从妈妈的启蒙到爸爸的引导

桥段,就是电影中从一个情节跳到另外一个情节的过渡事件。有些电影的桥段意义深远,有些驴唇不对马嘴。如今摆在你面前的这两本书,从2016年出版的《妈妈教的数学》,到2017年出版的《爸爸教的数学》,如何衔接?你要先过三个桥段。

桥段一:手指乘8的窍门

在《妈妈教的数学》一书中,妈妈为了缓解我对乘法的恐惧,用数手指的方式,让数学变得趣味横生,从而开启了我对数学的兴趣,让我一路走到今天。

当我记不住乘9的口诀时,妈妈教给我的是这样的手势,如图0-1所示。

图0-1

伸出两只手,要做4×9。从左手开始数4下,数到的这根指头弯下去。这时,左边是3根指头,右边是6根指头,就是36。也就是4×9=36。

你可以自己试一试,就知道窍门了。只要乘9,就可以这么做。

这就是上桥,你已经从桥的一边出发了。然后你开始问,乘8有没有这样简便的手指方式呢?《妈妈教的数学》里也给大家呈现了乘8的法子,不过,爸爸教的法子才真正让我彻底想透了这个手指魔术的奥秘。

让我们重新把乘9的这个手指魔术想透彻。

数到第4根指头,弯下去后,左边是3根指头,代表了30,也就是3个10。右边是6根指头,代表了个位数的6,也就是:3×10+6=36。

我们用的是10根指头,对吧?当然了。你现在是不是想学会乘8的方法?那就要用9根指头,如图0-2所示。要做4×8,同样需要从左边小手指开始数到4,然后弯下去,左边剩下3根指头,右边剩下5根指头。不要忘记,要用9根指头,你现在做的是乘8的法子。

图0-2

那么,左边的3是不是不代表10,而应该代表9呢?对了。于是,就得出了3×9+5=32。再想一想,乘法口诀里,4×8是不是32呢?

啊哈!开窍了吗?

妈妈开启了我数学的兴趣之门,爸爸带我走上了规律之路。 那么现在我该问你了,4×7呢?你要回答的问题有:

1.应该用多少根指头开始玩?

2.弯下去的指头左边代表什么?

3.弯下去的指头右边代表什么?

你从桥的这边迈步上桥,那就是《妈妈教的数学》,然后,下桥的时候居然发现,你开启了一条新的路,这条路的名字叫《爸爸教的数学》。

桥段二:从格子乘法到竖式除法

妈妈在生活中带我玩尽数学,而爸爸总是顺应我,给我指出规律的道路。当我怎么都学不会学校老师教的除法时,又是爸爸带我走出了除法的新天地。

学校老师教了一位数除法,我老是做错,真没劲。当初学乘法时妈妈教的格子乘法,让我走出了沮丧,我让妈妈教我格子除法。妈妈看着我的作业,那些除法错误百出,但她的脸色没有越来越严肃,反倒渐渐露出了笑容,并叫爸爸过来看我的作业。爸爸平时很少看我作业的,这一看,也笑了,问我是不是老师教的。我的卷子上是这么写的,请看图0-3。

图0-3

我说老师画叉子了,老师教的那个除法我不记得了。

于是,关键的思维历程从这里开始。爸爸问我,这个除法是怎么想的呢?于是,我给爸爸写了几个算式,请看图0-4。

图0-4

爸爸说,哦,你要是这么想的,那64除4,你是怎么写出16的呢?我说,64的最后一位是4,只有6才能够乘4后个位是4啊。我试过,不能是1、2、3、4、5、7、8、9,只有6可以。然后,爸爸画下了下面这个算式,并讲了想法。如图0-5所示。

图0-5

爸爸说,你猜了3,那就看看27里有没有3个8,结果呢,3个8是24,那么,27里还剩下3,就把24写上,把3也写上,然后除法的结果就出来了,是

于是,爸爸又给了我一个新的除法,如图0-6所示。

图0-6

●第一步,你猜99里有多少个8,猜有10个,写上10;

●第二步,那就是有10个8,就是80;

●第三步,从99里扣除80,剩余19;

●第四步,19里还有8,猜有2个;

●第五步,那就是16,从19里扣除16;

●第六步,还有3,3里没有足够的8了;

●第七步,结果出来,12个8,余3。

果然,除法我从此就会了。这就是一个猜的过程,多猜几次,然后用乘法的结果来扣除,剩下的写在旁边就可以了。

你学过这样写的除法算式吗?你还记得上小学学习除法时,是多么不理解老师给的计算方式吗?

爸爸理解了我,他理解我写除法算式的时候,是顺应了加法、减法、乘法算式的样子的,那是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的熟悉的、习惯的、固化已久的样子。实际上,这样写除法算式的思考过程与学校老师教的思考过程是一样的,都是先猜,然后减,剩下余数,然后继续猜。爸爸顺着我的思路讲了出来,并将思路的痕迹变成了图形的样子,而且图中的每一个环节,我都知道原因,猜测、扣除、剩余……

妈妈给了我一个格子乘法,爸爸给了我一个竖式除法,都是别出心裁、前无古人的样子。这一回,老师彻底没话说了,他发现我写的样子与他教的不同,可是却总能做对。

要不你试一试,三位数除两位数,看看能不能做对。不过,也许你陷入传统套路的时间已经太久了,难以转化自己的思路,看不出两种形式的除法,但其实它俩在本质上完全一样。而对孩子来说,不一样的是理解的过程,好不容易习惯了竖式的加、减、乘,结果到除法的时候却弄了一个全新的样子,真不舒服。

这一回,可看出我爸爸的厉害了,他是顺应了我的模式,并把除法的猜测思路扣在我的模式上讲了出来,也让我自然就接受了。

妈妈给了我数学的兴趣,爸爸顺应了我对规律的认识。

桥段三:鞋带编织的梦

这第三个桥段,我要讲一段童年趣事。我从河南五七干校回到北京后,妈妈给我买了一双球鞋,是那个年代流行的军绿色球鞋。我非常喜欢,结果惹得爸爸妈妈有了争执。起因在我,就是我这双球鞋。

我把鞋带抽了出来,结果没办法自己穿回去了。妈妈帮助我穿好了鞋带,我又给拽出来了。妈妈问我还出去不出去了,爸爸说,别管他了。他们俩不太高兴地出去了,我一个人留在家里,鼓捣我这双新球鞋。他们是下午一点多出门的,走的时候把我一个人锁在了家里,天都要黑了,他们才回来,却看见我仍然在鼓捣我的球鞋。我陷入了鞋带的困惑。

你说我应该如何穿这个鞋带呢?如图0-7所示,是鞋带最初的样子,我就是怕自己忘了最初的样子,所以保留了一只鞋,没有把鞋带抽出来。我自己弄了一个穿法,就是图0-8的样子。爸爸说,不结实。我自己试了一下,穿到脚上,脚面感觉松,确实不结实。于是,我进行了改进,就有了第三种鞋带的穿法。如图0-9所示。

图0-7

图0-8

图0-9

妈妈认为我手里捧着个鞋,鞋带穿来穿去的,不好看,也不卫生。爸爸认为,既然我要在那里穿鞋带,就穿吧,既没有闹着大人,也没有什么危险动作。爸爸还补充了一个理由:何况这孩子一直分不清左右,正好多玩会儿,也许就记住了,不再把左右搞混了。

父母二人对我的态度和做法立刻就区分出来了。基于爸爸的鼓励,我又琢磨了两种鞋带的穿法,见图0-10、0-11。然后我就发现,图0-11的穿法,鞋带不够长,而图0-10的穿法,用来系扣的鞋带就比较长。爸爸提到了结实的特点,我也反复比较,发现图0-7那种穿法是最结实的,但是图0-8的穿法,在脱鞋的时候最容易脱,因为最前面一层带子一下子就能够松开,而图0-7的穿法,就很难松到前面几层,每次都要一层一层地回抽鞋带才能松开,不方便。当然,最费鞋带、也最不方便的是图0-11的穿法,不过这个穿法,鞋面会鼓起来,很好玩的样子。

图0-10

图0-11

就穿这么一根鞋带,我就走火入魔似的,自己找出来20种穿法,有的对称,有的不对称,穿来穿去的过程中,我觉得穿孔之间的距离会影响鞋带的长度,上面的孔直接穿到下面的孔,容易松开,不容易系紧。那一个下午,我琢磨了鞋带的长度、松紧的规律、不同的编织组合方式、穿鞋后的结实感觉等,这些都是一个人大脑开动的过程。今天的我,发自内心地感谢爸爸,是爸爸允许我自由驰骋在自己脑海中的疆土上,纵容我随意腾飞在自己的思维里。

《爸爸教的数学》,真不是学霸一样的爸爸给孩子讲数学,而是放开孩子思维的约束,陪伴孩子探索,并提供给孩子需要的帮助,而不是讲题、解题、讲知识。爸爸不是学校的老师,爸爸也不会把家里变成课堂。爸爸教的是思考的方法、思想的意识、思维的形成。不必靠解题,靠的是对生活中任何能引发好奇的现象进行思考。

《妈妈教的数学》,是妈妈结合家中日常琐事中的数学原理来激发我数学兴趣的故事。 妈妈,让我不再惧怕数学,对数学更有兴趣;爸爸,让我找到了深思数学的方法, 让我知道从画图、列表和不断的猜测中,也可以学到数学。爸爸鼓励我摆弄鞋带,那是现实主义的风格。既然孩子有兴趣,就不用考虑是否雅观。再说,穿个鞋带,总比摆弄电线强吧?

这本书里,都是爸爸的影子,他没有跳出来讲什么大道理,都是面对生活中各种问题时的具体做法,从做法开始,着手培养我实用、实效、实在的能力。

这就是我的鞋带,我的鞋带中有几何学,有力学,有计算公式,有数学思维,有我一生的精神源泉。不过是一根鞋带,穿来穿去,就编织出了我人生的梦想。

这三个桥段你过来了,就见到了这本《爸爸教的数学》。这两本书好似打通了我大脑的“任督二脉”,让我头脑通畅。自由的数学天地间,连乘除法和系鞋带都是这么与众不同。我是爸爸妈妈的结晶,我的智慧是他们合力的结果,我的数学能力是他们协同努力的创造,我的智力是他们布下的方阵……

开启这本《爸爸教的数学》,循着规律的脉络,寻找智慧的索引,带上思想出发吧……

孩子是否要上奥数班?

男孩女孩的数学学习有何不同?

扫码关注“湛庐教育”,

回复“爸爸教的数学”,

看孙路弘老师亲自为您解答。 1Aal+e7vevnRg0PLe9XeocdcuD44lnDXgnAPrZ6xgIIngE+IagkazQ6zhW1avfP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