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6

当东方遇见西方

中国人跟美国人有很大的差异。美国人把自己想干的事情说成是全世界的事情,人类必须这么干,不这么干就不行;中国人为人类做了很多贡献,为世界做成了很多事情,却说成是我们自己家的事情。

原来新中国的经济非常落后,国家的经济实力比较差,所以大家对中国没有什么期待,但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对中国有巨大的需求,也有巨大的期待,世界希望中国担当起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责任。

◎“一带一路”是中国对世界的担当

我个人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担当起世界责任的机会,也是中国希望为全人类做一些事情的载体。“一带一路”根本不是什么转移中国过剩生产力,正像孔夫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人崇尚的理念是给朋友的东西一定是自己最好的,你不能把家里用不了的东西分给别人,那样麻烦就大了。

中国其实很了不起。在300年以前,东方文化是世界上最繁荣的文化之一,这300年来,西方文化也发展得不错。中国发动的第一次全球化是什么?是丝绸之路。

过去三五十年,世界融合的格局是美国化,是工业泛化时代。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世界上非常了不起的国家之一,用自己的方式方法进入全世界,把工业化推到了鼎盛。

但今天,世界经济贸易的不平衡,新技术的产生,经济形势的变化,让中国意识到必须做一些对世界有贡献的事情。如果把“一带一路”当作中国对世界的贡献,当作中国参与制定更加公平、更加开放、更加透明的贸易规则的方式,“一带一路”就会给沿线国家带来实惠,就会受到更多人的尊重,而我个人觉得这就是“一带一路”的初衷。

如果以前的全球化是以获得资源、廉价劳动力,抢占更多的市场为主,那么我相信“一带一路”所发动的、所引起的全球化,应该是为当地创造就业机会,为当地做一些他们现实情况下做不到的事情,为当地的经济繁荣做出贡献。如果这样去思考,我相信“一带一路”才是21世纪真正了不起的想法。中国要分享经济成长的经验,更要分享自己对世界的看法,要勇于为世界担当。

而且,我认为“一带一路”更重要的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只有文化的交流、思想的交流,才有可能带来经济的交流。

◎西方讲黑白相争,东方讲黑白相融

东西方文化是有巨大差异的。中国人见面是问“你吃饭了吗”,西方人是问天气好不好。原因可能是中国人靠种田吃饭,最关心的是有没有饿肚子,这是亚热带地区、农业社会的问题。西方是北温带,以打猎为主,天气好才能打猎,所以他们对天气很关心。另外,种田是不一定需要团队合作的,而打猎似乎更有必要进行团队合作,所以东方人的团队合作从历史上来看相对差一点,作战能力也差一点。西方最早是以游牧民族为主,从打猎到后来的掠夺,再到今天足球的发展都体现出很强的作战能力。足球人家是11个人踢得像1个人一样,我们是1个人踢得像11个人一样。

美国人老是担心万一有一天中国强大了会不会控制世界,其实这就是东西方之间存在很大文化差异的表现之一。前段时间,我在美国跟一些媒体的高管们交流,谈论关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他们讲得特别有道理,最后我问他们有谁看过中国的儒释道方面的著作?《论语》有没有看过一篇?没有。《道德经》有没有看过一篇?没有。我就说,我看过《圣经》,看过之后我懂得了尊重,我懂得了西方文化跟我们的差异,以及他们的强项和我们的弱项。

西方讲黑白相争,东方道家思想讲黑白相融。黑不一定就是坏的,白也不一定就是好的。小时候,只要我在外面打了架,不论是否打赢对错,我父亲都要先把我打一顿再说。这是中国历来教育的内容和方式,而西方讲究的是在冲突中解决问题。

我们要教育我们的孩子在冲突中解决问题。这个世界怎么可能保持不冲突呢?“一带一路”怎么可能不冲突?全球化怎么可能不冲突?

中国的道家哲学讲究改变自己以与自然和谐,儒家思想讲究改变自己以适应这个社会,佛家讲究改变自己的行为顺应内心的发展。儒释道三家都没有出现对抗的思想,或者说一定要当“领导”。

西方的拳击以打倒对方为赢,中国的太极以不伤人而制胜。所以,中国人在商业竞争中要让人家知难而退,对抗已经是下策,而让对手根本不知道怎么杀进来那才叫高手。

因为学语言的关系,我看了《圣经》。我觉得这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畅销书”,它条理清晰,而且讲得你特别感动——其他的不用听,听上帝的就行了。我们佛家讲究“悟”就麻烦了,每个人的想法、境界和能力都不一样。所以在我看来,中国文化当中有些说法很有道理。所谓文化自信是不能自负,要自信,清王朝是文化太自负了,被打垮以后我们又失去了自信,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是,西方什么都很好。其实也未必。

◎全球化讲的是格局,国际化讲的是能力

国际化和全球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个人认为“一带一路”是全球化。国际化讲的是能力,全球化讲的是格局和境界。很多人讲的企业能力和个人能力都是国际化,全球化是全球的担当、全球的视野,连非洲的小国都跟我有关系,就是要有这样的境界。国际化可能要懂点英文,全球化事实上不需要太懂英文。毛泽东懂英文还是尼克松会讲中文?但1972年,这两个了不起的人搭建起了人类最重要的全球化的格局,影响了未来很多年。我认为,“一带一路”是全球化的格局,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时候要有国际化的能力。

◎欣赏竞争对手,你会越来越强

中国文化非常独特,中国人是用欣赏和尊重的态度来观察与别人的不同并学习和赶超的,这是我们的文化。一个美国官员跟我讲,如果中国当老大的话会怎样怎样,我说你放心,中华民族的文化不在于打仗得胜,而在于太极的“化”,讲究“君子动口不动手”,是潜移默化地改变你。

今天是中国了解西方还是西方了解中国?是美国了解中国多,还是中国了解美国多?我们先做一个假设,如果你今天到纽约去,在街上找100个美国人,你连说10个中国城市会让他们全部晕倒,除了北京、上海以外,他们连杭州都不知道。估计能讲10句中文的找不出10个人,哪怕到哈佛大学去。但是你到北京、上海找100个中国人,你让他们讲10个英语单词,都能说得很溜,连美国的事情他们也很关心,特朗普在美国总统大选中获胜的事情每个人都知道,每个人都关心。

这个世界上,每个国家都有很多精英。真正的精英会不断学习,不断适应,不断欣赏新的文化,不断改造自己,而不是改变别人。那么,是东方好还是西方好?我认为东西方都很好,但成功者一定是东西合璧,互为欣赏。带着欣赏和尊重去看的时候你会做得更好,跟对手竞争的时候,你也会越来越强,而带着仇恨的眼光可不行。商业没有竞争多可怕,但是有人把竞争搞得很可怕。

过去300年,西方是知识驱动的,300年以前的东方是智慧驱动的。什么叫聪明,什么叫智慧?以我个人粗浅的理解,聪明是看见别人没看见的东西,智慧是看见了也当没看见。

西方确实对人类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果没有过去两三百年科技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是不可能的。但是,人类历史不是只有300年,是有几千年的文明做根基的,大家也不能把科学神化。我的观点是,科学不是真理,科学是用来证明真理的,有些问题用科学不能解释不等于不对,所以要开放思维。

我同日本、美国、俄罗斯这些国家的企业家交流以后发现,一家企业必须基于本国强大的文化才能不断地成长。一个国家也一样,中国要真正参与到“一带一路”的发展中,必须分享东方的文化。

◎“虚拟经济”是服务业的一部分

在西方人眼里,如果经济下滑,老百姓就不花钱了;东方人刚好相反。中国人是世界上忧患意识最强的,一有钱就存银行。现在中国的存款率那么高,即使经济不增长,中国人也有钱花,因为美国人是花明天的钱,甚至花别人的钱,中国人永远花自己的钱,所以在经济困难的时候,中国人依然有钱可花,更何况今天中国的GDP还有6.5%的增长。

我一直觉得,一个国家的经济不可能持续增长10%以上。你在18岁以前每年长四五厘米是可以的,长到一定程度之后,长的是脑子,而不是身体。有人讲中国的消费起不来,因为医疗保险制度等都不完善,所以人们有恐慌心理。真正的消费是只要有好东西,消费者就会被激发起购买的欲望。我从来没有听说过一个国家要把医疗、健康、保险做到完美以后再去消费的,更何况建立医疗保险、社会保险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消费机会。

我觉得中国的产品从数量走向品质、质量,是一个必需的逐步完善的过程。中国经济从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走向服务业为主的经济是必然的过程,是社会进步的需求。现在没必要把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对立起来,其实银行、互联网产业也是服务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

所以,我认为,中国有巨大的内需市场,中国的商业环境正在走向好转,20世纪70年代做生意靠胆量,80年代、90年代靠关系、靠资金,现在靠智慧。

我觉得“理想主义”和强大的文化底蕴是我们这个国家所拥有的,但是我们更需要站在全球化的境界去思考“一带一路”跟过去30年发展的差异。不是要问当地是否有便宜的劳动力,当地是否有便宜的原材料,而是要去考虑做什么事情可以给当地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创造当地没有的独特价值。

◎做企业的三个关键:情商、智商、爱商

做企业有三个关键:情商(EQ)、智商(IQ)和爱商(LQ)。情商极高的人很容易成功,但是他们智商一般不太高,因为聪明的人不太学习,所以智商高可以保持不败,情商高可以走向成功。

所有成功的创业者情商都极高,对人性的问题把握得很好。

有情商和智商可以让一个企业走向成功,但不能忽略一个关键点,那就是爱商(LQ),你没有爱商,你哪怕很有钱都不会得到尊重。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如果我们没有对世界的担当,没有爱商,就得不到世界的尊重。爱商和情商是有差异的,情商是对人的了解,爱商是对世界有大爱之心,大爱之心也不是滥爱之心,是有原则、有底线的。

中国有几千年的文化,过去30年,中国这样的成长速度让全世界都惊讶。这个成长绝不是光靠学习一些知识就成就的,是有强大的文化基因支撑着的。所以,我们既有好东西,也善于学习。我们秉持大爱之心,就能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带去福利。

编者注:

2016年12月2日,马云在香港出席《南华早报》中国年会时畅谈“一带一路”,以及全球化和东西方文化融合。 oNRdVyL/1acLEdMx9WKGk3WcaK76J9wL83p7ajNe5kztgqKq12X2zlRR0JUNau7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