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中文版序

郭庆光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刚刚拿到这本《哈佛非虚构写作课:怎样讲好一个故事》的译稿,就听到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白俄罗斯著名非虚构作家、新闻记者、毕业于明斯克大学新闻系的斯韦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荣获了201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对新闻工作者来说这不啻是个福音,它意味着以历史、时代、社会和人性的深度发掘为己任的非虚构写作,在社会意义和文学价值两个方面都得到了空前的承认。

眼前的这本书,就是关于非虚构写作的。它根据“尼曼叙事新闻会议”的精彩演讲集结而成,收录了美国51位最有经验的杰出新闻从业者对非虚构写作的经典心得,凝聚了世界一流记者、编辑、作家或出版人的经验和思考。书中不仅提供了非虚构写作的报道理念和社会视角,其丰富的采访实践与报道案例也让我们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思考并受益匪浅。

本书没有大而化之的理论,也没有把这些普利策奖、国家出版奖得主的经验奉为金科玉律;相反,从寻找选题、采访设计,到写作、编辑,每一个环节都有至少一章的详尽讨论。

书中你也可以看到观点的争议,比如确定选题时是应该选择有陌生感、新奇感的群体还是从身边最熟悉的人入手,又如采访时到底应该录音还是不录音等等,但不管哪一种观点,都会给你深深的启发,甚至会给你带来思考后的顿悟。

这是一本好书。本书中译本的出版,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我愿意把这本书推荐给正在从事深度报道、叙事新闻、专题报道的新闻工作者和广大在校新闻学子——它可以作为一本常翻常新的案头书:当你在采访写作中某些环节或对某些问题产生困惑时,不妨听一听这些一流作者的建议。任何新闻写作都是讲故事,无论你使用什么文体,处理的是什么主题,都要面对如何让读者进入你的故事情境,如何把握叙事节奏,如何让故事主体、读者和作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等问题,这里有共通的传播规律。

非虚构写作,也被称为“叙事新闻”发源于20世纪前期,上个世纪60年代在《时尚先生》《滚石》《纽约客》等杂志上迎来繁盛时期,在信息超载的互联网时代,以深度著称的非虚构写作又一次展现出不凡的魅力和生命力。非虚构写作技巧包括使用场景表达、引用丰富对话、描写人物细节以及选取独特视角等,这些手法在人物报道、专题报道、专栏报道、游记采写、历史写作以及调查性报道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相比于消息写作的倒金字塔结构,非虚构写作更提倡一个精彩的结尾,以系列叙事作品《天使和魔鬼》而获普利策新闻奖的托马斯·弗伦奇就认为在叙述性写作中,结尾最重要,而并不是开场。

非虚构写作可以说是精耕细作的深度新闻精品。在互联网实时传播的快节奏下,虽然即时的碎片化新闻消费成为时尚,但社会对深度新闻精品的需求并没有减弱,毋宁说更加旺盛了。在注意力瞬息转换的网络时代,如何能让社会成员静下心来系统地思考深层次的问题?如何吸引多元化的受众?如何发掘和呈现新闻的深度意义?回答这些问题,《哈佛非虚构写作课:怎样讲好一个故事》也许能够给我们提供新的启示。

在为本书写下这篇序文之际,时值中国人民大学新闻教育60周年,纪念大会之后,一些在媒体工作的年轻毕业生回到学院座谈。他们的话题自然讲到了传统媒体而今的衰退和萧条、新闻工作者的压力和落寞等等,这与他们在校时的乐观迥然相异。但即便如此,我还是从那一张张年轻的脸上,看到了他们作为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精神,看到了他们对探寻未知、讲好故事的追求和热情。我们都相信,新闻是社会的基本需求,专业的新闻媒体、有良知的新闻工作者是社会的柱石,无论什么时代,人们对新闻、对内幕、对故事的需求都是永久存在的,只是在当下的互联网时代,也许会换个形式出现。无论在任何时代,事实的深度发掘、真谛的本真揭示、故事的精彩讲述和内容的流畅呈现,都是不可或缺的。

最后,我还想再说一句,我认为这本书也适合更广泛的读者,无论你是否从事新闻或写作的相关工作。因为,讲故事、听故事、分享故事是我们基于社会交往和本能需求的信息行为之一。读完本书的一大触动,就是忍不住想要坐下来写点什么,感受讲述和探索带来的快乐。

2015年10月28日写于人大宜园 74W8AUJrbnsC+/SH303BCB4VrGI1WOF+fXsrvBxp9fLXsxkirGP/zJvkokt5jRD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