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宣祖像
图为宋人所作宋宣祖画像,图中宋宣祖头戴通天冠,手持笏板,身穿朝服。在宋代,朝服是君臣在重大典礼时所穿服饰。帝王头戴通天冠,身穿的绛纱袍为红色衬里,领、袖、襟、裾滚黑色边,颈中佩戴白罗方心曲领,腰束金玉大带,足穿白袜、黑舄。通天冠是梁冠的一种,用作礼冠,以梁的数量区别身份地位,帝王用的“通天冠”二十四梁,诸王用十八梁,称“远游冠”。秦时采用楚冠之制,开始戴冠,汉代以后,屡有调整,入清以后被废除。
宋高宗像
图为宋人所作宋高宗像。图中高宗头戴乌纱展脚幞头 ,身著朱红袍服。宋代的公服,是君臣常朝视事所穿的服饰,其中,幞头最具特色,其形制多样,顶分方圆,脚有软硬,有直角、局脚、交脚、朝天、顺风等多种式样。身份不同,佩戴也有不同,君臣佩戴展脚幞头,两脚平直伸长,身份低的公差、仆役则多戴无脚幞头。北周武帝时,将汉魏时的幅巾,抽出四脚,两条裹头,两条后垂,称为“幞头”,又称“折上巾”。隋唐时成为男子主要首服,宋代成为君臣官帽。
范仲淹像
图为明人所作范仲淹像之残片。图中范仲淹身穿朝服,配戴貂蝉笼巾,手持笏板,身穿赤罗衣,配方心曲领。朝服是百官在祭祀典礼、隆重朝会时所穿的服饰,相应佩戴貂蝉笼巾,貂蝉笼巾其形正方,左右有两片如蝉翼,正前方缀以金蝉,后饰以貂尾,所以叫做“貂蝉笼巾”。官职最高,位如三公或亲王,在侍祠或大朝会时,于进贤冠上加配而成。为宋明两代的礼冠。
纸甲一
纸甲二
图为北宋官修的军事著作《武经总要》中的纸甲。纸甲又称“白甲”,是一种简易的护身甲。其以纸为甲,既造价低廉,又柔韧轻便,尤其在南方,铁甲易生金肃烂,纸甲水湿之后,铳矢难透,但不耐久。唐时“襞纸为铠,劲矢不能透”纸甲出现,两宋时,纸甲被用于装备乡兵和水军,明时,纸甲被用于御倭。一直到晚清,纸甲仍在使用。
西园雅集图(局部)
图为宋人马远所作。图为二苏、米黄等名流俊彦,身穿白衫,雅集游宴的情景。白衫为唐宋时士人所穿的便服,因以白色纻罗为材料而得名。其形制广袖交领,腰间束带,宋代又称“凉衫”。戴东坡巾,穿白衫,为典型的宋代文人装扮。宋乾道年间,士大夫“交际、居官、临民”,“皆服凉衫”,礼部因其“纯素可憎,有似凶服”,于是废止了白衫,以紫衫代替。
杨竹西小像
图为元人王绎所作《杨竹西小像》(局部)。图中南宋遗民杨谦手拿策杖,头戴乌帽,身穿直裰,一派隐士形象。直裰,又称“直掇”,是宋代出现的一种服饰。对襟大袖,腰缀横襕,素布为之,衣缘四周镶有黑边,因无横襕,直通上下,故称。最初多用作僧寺行者、道士之服,又称“道袍”,后来在文人隐士中流行开来。
元成宗像
图为元成宗像,图中元成宗头戴瓦楞帽。瓦楞帽省称“瓦楞”,是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传统帽饰,以其帽顶折叠,如瓦之楞,故称。瓦楞帽经久耐用,帽檐有方有圆,顶部多装有饰物,显贵富豪之家常用珠宝。瓦楞帽出现于金元时,元代用以区别身份,汉人官员用圆领衣和幞头,蒙古官员多穿合领衣,戴“四方瓦楞帽”,明初用于儒生、平民,嘉庆后,渐为平民所用。
焦作陶俑
图为河南焦作金墓出土的彩绘舞蹈陶俑,人物头戴瓦楞帽,身穿辫线袄。辫线袄是典型的游牧民族服饰,紧身,轻便,且不分尊卑,元代蒙古男子常穿。其形制为圆领、窄袖、下摆宽大、折有密裥,另在腰部缝以辫线制成的宽阔围腰,有的还钉有钮扣。辫线袄始于金代,最初可能是身份低微的侍从和仪卫穿着,元代广为流行,被用于仪卫之服,元后期,武官、侍臣、官吏等也都穿着此服,发展到明代后,被称为“曳撒”。
东坡巾
鱼莲巾环
鸟衔花巾环
秀袍肚
紫金鱼袋
蹀躞带
木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