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阳王李文忠像
图为明开国将领岐阳王李文忠像。图中李文忠头戴冕冠,身穿衮服,手持笏板。明洪武、永乐年间,定衮冕服制,其中,“祭天地、宗庙,服衮冕”,废除了其余四冕。不同级别,服制不同,皇帝衣裳文章十二,旒冕十二。亲王九章,九旒冕。世子七章,八旒冕。郡王五章,七旒冕。《周礼》记录了关于衮冕的记载,历代沿袭各有损益,入清以后,其制被废。
嘉靖皇帝像
图为明世宗嘉靖皇帝像,图中嘉靖皇帝身穿衮龙服,头戴翼善冠。翼善冠是明朝皇帝、太子、亲王、皇室成员等所着之首服,分为“前屋”、“后山”和“金折角”三个部分,冠上加二龙戏珠。因其像一“善”字,故称。翼善冠配黄色盘领窄袖袍、玉带、皮靴,为明朝皇帝常服,用途甚多。翼善冠为唐太宗采古制,自为而服之,明成祖复制之,后来慢慢简化很多,入清被废。
戚继光像
图为戚继光像,图中戚继光头戴乌纱帽,身穿蟒袍。蟒袍也叫“蟒服”、“蟒衣”、“花衣”,是明清官员、命妇所穿的一种礼服,由皇帝赏赐,仅次于龙袍的一种吉服。以绣“蟒”而得名。蟒与龙形相似,“五爪为龙,四爪为蟒”,坐蟒为极,行蟒为次,非特赐不得穿着。始于明朝,清服制,公侯至七品,皆穿蟒袍。
李言恭像
图为明代临淮侯李言恭画像,图中李言恭头戴乌纱帽,身穿斗牛服。斗牛服和蟒袍、飞鱼服一样,本不在官服之列,是明代蒙恩特赐的一种荣重礼服。明代天子赐文官,一品赐蟒,二品赐飞鱼,三品赐牛,四品赐麒麟,均体现在补子上,为虚构形象。
严嵩像
图为明代严嵩画像,图中严嵩所穿为明代朝服,头戴七梁冠,不用貂蝉笼巾,手持笏板,玉革配玉带,配方心曲领。方心曲领是宋明朝服中最特别的部分,其以白罗制成,配于胸前衣外,以使衣领更加熨帖。其形制上圆下方,形似璎珞,模拟“天圆地方”,体现了“法天象地”的理念。汉代时,已经出现了“曲领”,唐朝时已经开始佩戴,在宋代,圆领下加垂方锁式配物,明代沿用,清代废止。
徐如珂像
图为徐如珂像,图中徐如珂头戴乌纱帽,身穿团领衫束带,为明代官员常服,以补子区分品级。乌纱帽也称“乌纱”,其形制前低后高,两旁各生一翅,通体皆圆。乌纱帽始于南北朝,隋唐用于官服,宋朝加上了双翅,明朝以后,成为官宦的象征,入清以后,其制被废。
杏园雅集图(局部)
图为明代谢环《杏园雅集图》(局部),图中明代大学士身穿补服,头戴乌纱帽。补服是明代官员的常朝之服,用于朝视、谢恩、礼见、宴会等场合,因胸前背后缀有补子,故名。补子,又称“绣胸”,采禽、兽两类图案,文官用禽,武官用兽,不同级别,图案不同。补子的外形常做方形。补子源于宋、元时的动物织锦,明初用于补服,清承明制,但略有区别。
补子一
补子二
图为明代百科式图录类书《三才图会》中的补子图案。其中,公、侯、驸马、伯用绣麒麟、白泽的补子。文官绣禽,以示文明: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武官绣兽,以示威猛:一品麒麟、二品狮子,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罴,六品彪、七品八品犀牛,九品海马;杂职:练鹊;风宪官:獬豸。补子图案为蟒、斗牛的,属于明代的“赐服”类。
宪宗调禽图(局部)
图为明代画作《宪宗调禽图》(局部),图中明宪宗身穿曳撒 。曳撒形制为长袍、大襟、长袖,两旁有摆。飞鱼服即是其中一种,在明代仅次于蟒袍,官员要有一定品级才允许穿着。曳撒源于元代的质孙服,本是用于乘骑的戎服,明初用于官吏及内侍,明晚期演变为士大夫常服,礼见、宴会均可穿着。
斩衰
图为明《三才图会》中的丧服之一:斩衰。丧服是居丧时所穿的服装,其他四种丧服依次是:齐衰、大功、小功、缌麻。斩衰是“五服”中最重的丧服。斩衰用最粗的生麻布制做,衣缘袖口不缝边,简陋粗恶,犹如刀割斧斩,故称。丧服制度自秦汉起一直沿用,历代稍有变化,直到民国初年仍有此制。
僧衣
图为明《三才图会》中的僧帽和僧衣。明代佛教徒分禅僧、讲僧和教僧三类,僧服颜色并不统一。图为禅僧所穿的茶褐常服,为玉色袈裟,这时的僧衣与初期的袈裟形制已经形成很大的差异。据《三才图说》,僧衣源于北魏的偏衫,偏衫是一种宽衫,有两肩双袖,但穿着时却如袈裟一样开脊接领,斜披于左肩,袒露右臂,因此有“偏衫”之名,也称“一肩衣”。
道衣
图为明《三才图会》中的道衣和道冠。道衣为道教徒所穿之服饰,道衣为大袖衣,领口为直领,取潇洒舒适之意。道冠为道教徒所带的冠帽,很小,仅能撮一个发髻,用一支小簪子中间贯穿。与雷巾等,都是道士的专用服饰。据《三才图会》,唐李泌为道士赐紫,后人以为常。
四方平定巾
儒巾
网巾
纯阳巾
双桃巾
牙牌
玉组佩
单梁布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