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脱窠臼

【原文】

“人惟求旧,物惟求新。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而文章一道,较之他物,尤加倍焉。戛戛乎陈言务去,求新之谓也。至于填词一道,较之诗赋古文,又加倍焉。非特前人所作,于今为旧,即出我一人之手,今之视昨,亦有间焉。昨已见而今未见也,知未见之为新,即知已见之为旧矣。古人呼剧本为“传奇者,因其事甚奇特,未经人见而传之,是以得名,可见非奇不传。“新即“奇之别名也。若此等情节业已见之戏场,则千人共见,万人共见,绝无奇矣,焉用传之?是以填词之家,务解“传奇二字。欲为此剧,先问古今院本中 ,曾有此等情节与否,如其未有,则急急传之,否则枉费辛勤,徒作效颦之妇。东施之貌未必丑于西施,止为效颦于人,遂蒙千古之诮。使当日逆料至此,即劝之捧心,知不屑矣。吾谓填词之难,莫难于洗涤窠臼,而填词之陋,亦莫陋于盗袭窠臼。吾观近日之新剧,非新剧也,皆老僧碎补之衲衣,医士合成之汤药。即众剧之所有,彼割一段,此割一段,合而成之,即是一种“传奇。但有耳所未闻之姓名,从无目不经见之事实。语云“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 ,以此赞时人新剧,可谓定评。但不知前人所作,又从何处集来?岂《西厢》以前,别有跳墙之张珙?《琵琶》以上,另有剪发之赵五娘乎?若是,则何以原本不传,而传其抄本也?窠臼不脱,难语填词,凡我同心,急宜参酌。

【注释】

①院本:宋金元南戏、杂戏演剧的脚本。

②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强调做事是靠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有成语为集腋成裘。

【译文】

“人还是熟人好,物则是新的好。新是对世间万物的美好称呼,而文章与其他的事物相比较,更加是越新鲜越好。将陈旧的语言摒除,这便是所说的追求新意。对于戏曲创作,与诗赋古文进行比较,对新鲜这一点的要求则是倍加严格。不仅仅是过去的人所写的东西放到现在看来已经成了过时的东西,就算是那些由我一个人所写的作品,从今天看昨天的,也会觉得中间存有差距,这是因为昨天已经看了的东西今天还没有看。清楚没有看过的便是新的,也清楚已经看过的便是旧的了。古人将剧本称为“传奇,是由于里面所写的事情十分奇特,均是将人们没有看过的表达出来,因此而得名。由此可以看出如果事情不够奇特,便无法流传了。“新便是“奇的另一种称呼。如果这种情节已经在戏院之中上演过了,成千上万的人都看过了,一点传奇性都没有了,哪里还用得着去传它呢?因此那些搞戏曲创作的作家,必须要弄懂“传奇这两个字的含义。想要写出这类的剧本,就要询问一下从古至今的剧本中可有过类似的情节,如果没有,需要抓紧写出来,如果不是这样就等于白白浪费精力了,白费力气做了一个拙劣的模仿者。东施的容貌未必比西施丑,只是由于盲目地效仿别人皱眉,最终被历代的人所嘲笑。如果东施当年预料到了现在这种情况,恐怕别人劝她捧心,她都会断然拒绝的。我觉得填词的难点在于没有跳出别人的老套路;而填词的丑陋之处,就在于去抄袭盗窃别人的套路。我看到最近几年的新剧,全都不是新鲜的戏剧,都是老和尚用碎布头拼成的衲衣、医生合成的汤药。摘取各类剧本中的内容,这里摘一段,那里摘一段,拼凑成一个剧本,就成一种“传奇,里面的内容只有从未听说过的人名,不存在没有见过的事情。古人说:“价值千金的裘衣,不是从一只狐狸的腋下采来的。用这句话来称赞当下人们创作出来的新剧本,应当是再恰当不过了。可是不知道前人所写的作品又是从哪里摘取而来的呢?难道《西厢记》在流传之前,在其他地方就有了跳墙的张珙?在《琵琶记》之前就有了剪发的赵五娘?如果真是这般,为何原本的剧本没有流传,而抄袭的本子却被流传下来了呢?不跳出原有的套路,就难以谈论填词,只要是跟我想法相似的,都迫切需要斟酌考量这个问题。 DQCEmdt38DLDGF+bf0UJm8FiF4+ux6O4LD83yJlE1EmHMPoi3EMcXg9/dRxo0Q+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