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重机趣

【原文】

“机趣二字,填词家必不可少。机者,传奇之精神,趣者,传奇之风致。少此二物,则如泥人土马,有生形而无生气。因作者逐句凑成,遂使观场者逐段记忆,稍不留心,则看到第二曲,不记头一曲是何等情形,看到第二折,不知第三折要作何勾当。是心口徒劳,耳目俱涩,何必以此自苦,而复苦百千万亿之人哉?故填词之中,勿使有断续痕,勿使有道学气。所谓无断续痕者,非止一出接一出,一人顶一人,务使承上接下,血脉相连,即于情事截然绝不相关之处,亦有连环细笋伏于其中,看到后来方知其妙,如藕于未切之时,先长暗丝以待,丝于络成之后,才知作茧之精,此言机之不可少也。所谓无道学气者,非但风流跌宕之曲、花前月下之情,当以板腐为戒,即谈忠孝节义与说悲苦哀怨之情,亦当抑圣为狂,寓哭于笑,如王阳明之讲道学 ,则得词中三昧矣。阳明登坛讲学,反复辨说“良知二字,一愚人讯之曰:“请问‘良知’这件东西,还是白的?还是黑的?阳明曰:“也不白,也不黑,只是一点带赤的,便是良知了。照此法填词,则离合悲欢,嘻笑怒骂,无一语一字不带机趣而行矣。予又谓填词种子,要在性中带来,性中无此,做杀不佳。人问:性之有无,何从辩识?予曰:不难,观其说话行文,即知之矣。说话不迂腐,十句之中,定有一二句超脱,行文不板实,一篇之内,但有一二段空灵,此即可以填词之人也。不则另寻别计,不当以有用精神,费之无益之地。噫,“性中带来一语,事事皆然,不独填词一节。凡作诗文书画、饮酒斗棋与百工技艺之事,无一不具夙根,无一不本天授。强而后能者,毕竟是半路出家,止可冒斋饭吃,不能成佛作祖也。

【注释】

①王阳明:王阳明是明朝最为重要的思想家。他所创建的阳明学派对明清之际早期的启蒙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译文】

“机趣这两个字是作词之人所不能缺少的。“机是戏剧的精髓,“趣是戏剧的风格。如果没有了这两样,那么戏剧便会像泥人土马一般,虽然有形体却没有神韵生机。由于作者自己便是逐句将作品拼凑起来的,让观众也只能逐段去记忆,稍有分神便会听了下曲忘了上曲,看了一折却不知晓下一折要讲什么。演员劳心劳力,观众眼睛发酸耳朵发腻。何必自己写作时受苦,写完之后又让成千上万的人跟着受苦呢?因此在写词的过程中,不要留下断断续续的痕迹,也不要出现道学气。所说的不能有断续痕迹,并不只是要一出紧接着一出演,一个紧挨着一个上台,而且还要能让全剧上下贯通,血脉相通,就算在感情、事件毫无关联的情况下,也要有伏笔像连环细笋一样埋在里面,让观众看到后面想起来的时候才恍然大悟,这就像是莲藕在还没有被切开的时候就长出了暗丝,而蚕丝在缠绕成形之后方才看出茧的精妙。这也就是说,“机是不可或缺的。所谓的没有道学气,指的是不仅在描写风流韵事的时候应当戒除迂腐刻板,在写忠孝节义、诉说悲苦哀伤的时候,也应当将圣贤之道藏于狂放张扬中表现出来,将哀伤藏在嬉笑中表现出来,就像是王阳明在讲道学的时候一样,如此才算是掌握了填词的诀窍。王阳明在登坛讲学的时候曾经多次反复对“良知这两个字进行了辨析,一个愚钝的人向他询问说:“请问‘良知’这个东西,到底是白的,还是黑的?王阳明说:“也不是白的,也不是黑的,只是带着一点红,便是良知了。用这样的方法填词,悲欢离合,嬉笑怒骂,没有一句一字是不带着机趣而写的。我还认为,填词的契机在于作者的性情,如果性情之中没有机趣的种子,那么不管怎样都无法写出好的作品。有人询问说:“性情中有没有(机趣),又是从哪里可以看出来的呢?我说:不难,看他说话写文章,就能够知道了。(如果这个人)说话不迂腐,十句之中,必然有一两句是超脱的,写文章也不会过于死板,一篇文章之中会出现一两段空灵的文字,如此这个人便是可以填词的人了。如果不是这样,还是去寻求其他的生计为妙,不要将有用的精力浪费在不会有任何益处的地方。唉,“性中带来这句话放在任何事情上都是如此,不只是填词这一件事。只要是诗文书画,饮酒下棋,以及各种工匠技艺,没有一项是不需要这种天赋的。努力学习之后掌握的,毕竟都是半路出家,只能混口斋饭吃,无法修炼成佛。 S/En/1nB0nwl/YeNWV2JDEU4jpLICcfjP2NJW7bD+q3UOTku+YY+49+RaKGdyVe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