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密针线

【原文】

编戏有如缝衣,其初则以完全者剪碎,其后又以剪碎者凑成。剪碎易,凑成难,凑成之工,全在针线紧密。一节偶疏,全篇之破绽出矣。每编一折,必须前顾数折,后顾数折。顾前者,欲其照映,顾后者,便于埋伏。照映埋伏,不止照映一人、埋伏一事,凡是此剧中有名之人、关涉之事,与前此后此所说之话,节节俱要想到,宁使想到而不用,勿使有用而忽之。吾观今日之传奇,事事皆逊元人,独于埋伏照映处,胜彼一筹。非今人之太工,以元人所长全不在此也。若以针线论,元曲之最疏者,莫过于《琵琶》。无论大关节目背谬甚多,如子中状元三载,而家人不知;身赘相府,享尽荣华,不能自遣一仆,而附家报于路人;赵五娘千里寻夫,只身无伴,未审果能全节与否,其谁证之?诸如此类,皆背理妨伦之甚者。再取小节论之,如五娘之剪发,乃作者自为之,当日必无其事。以有疏财仗义之张大公在,受人之托,必能终人之事,未有坐视不顾,而致其剪发者也。然不剪发,不足以见五娘之孝。以我作《琵琶》,《剪发》一折亦必不能少,但须回护张大公,使之自留地步。吾读《剪发》之曲,并无一字照管大公,且若有心讥刺者。据五娘云“前日婆婆没了,亏大公周济。如今公公又死,无钱资送,不好再去求他,只得剪发云云。若是,则剪发一事乃自愿为之,非时势迫之使然也,奈何曲中云:“非奴苦要孝名传,只为上山擒虎易,开口告人难。此二语虽属恒言,人人可道,独不宜出五娘之口。彼自不肯告人,何以言其难也?观此二语,不似怼怨大公之词乎 ?然此犹属背后私言,或可免于照顾。迨其哭倒在地 ,大公见之,许送钱米相资,以备衣衾棺椁,则感之颂之,当有不啻口出者矣 ,奈何曲中又云:“只恐奴身死也,兀自没人埋 ,谁还你恩债?试问公死而埋者何人?姑死而埋者何人?对埋殓公姑之人而自言暴露,将置大公于何地乎?且大公之相资,尚义也,非图利也,“谁还恩债一语,不几抹倒大公,将一片热肠付之冷水乎?此等词曲,幸而出自元人,若出我辈,则群口讪之,不识置身何地矣。予非敢于仇古,既为词曲立言,必使人知取法,若扭于世俗之见,谓事事当法元人,吾恐未得其瑜,先有其瑕。人或非之,即举元人借口,乌知圣人千虑,必有一失;圣人之事,犹有不可尽法者,况其他乎?《琵琶》之可法者原多,请举所长以盖短。如《中秋赏月》一折,同一月也,出于牛氏之口者,言言欢悦;出于伯喈之口者,字字凄凉。一座两情,两情一事,此其针线之最密者。瑕不掩瑜,何妨并举其略。然传奇一事也,其中义理分为三项:曲也,白也,穿插联络之关目也。元人所长者止居其一,曲是也,白与关目皆其所短 。吾于元人,但守其词中绳墨而已矣。

【注释】

①怼(duì):怨恨。

②迨(dài):等到。

③啻(chì):限于,只是。

④兀自:还是,依旧。

⑤白:念白。关目:指的是戏曲中较为关键情节的连接、处理,结构与布局的巧妙安排。

【译文】

编写剧本就如同缝制衣服,最初的时候将完整的布剪成小块,之后再将剪碎的布条拼凑起来缝制成衣服。将布剪成小块儿十分容易,但是再拼凑成衣服就困难了。拼凑成功全要靠针线密集。如果一个地方不巧出现了疏漏,那么整篇文章的内容就暴露了缺陷。每编写完一折,一定要看好前后的几折。看前面是为了能够让前后照应,看后面是为了方便设下伏笔。前后对照与巧设伏笔,并非是照应埋伏一个人一件事,所有剧本中有名字的人、涉及的事情,还有前后所说的话,每个环节都要想到。宁可让想到的内容没有被利用上,不可使有用的东西被忽略。我浏览如今的戏曲创作,每件事都没有元代人写得精彩,仅在注重照应埋伏方面稍稍高于其一些。并非是由于如今的人们太过注重工巧,而是由于元朝人所擅长的并不是这一点。如果从戏曲的各部分的穿插衔接来看,元曲中结构最为松散的,当属《琵琶记》了。里面不论情节是大是小,有很多地方都脱离了常理。例如,儿子中了状元都三年了,家里人却完全不知晓;当了相国的乘龙快婿,享尽了富贵荣华,却无法指派一个仆人,只能让过路人将自己给家人的书信捎去;赵五娘千里迢迢去寻找丈夫,只身一人且无人陪伴,居然一点儿也不担心自己是否能够保全贞节,这一点谁能证明呢?类似于这样的,都是违背常理的。再拿出其中的一些细节来谈谈。例如赵五娘剪发这一情节,便应该是作者自己捏造的,当时必然是不会有这样的事情的。由于当时仗义疏财的张大公在场,受人所托,必然会帮人帮到底,又怎可袖手旁观致使赵五娘剪发呢?不过不剪头发,便无法表现出五娘的孝顺。如果由我来写《琵琶记》,《剪发》这一折必然也不会缺少。不过应当回头照顾一下张大公,给他留有余地。我在读如今的《剪发》中的曲词的时候,发现里面竟然没有一个字顾及张大公的存在,就像是在有意进行嘲讽一般。根据里面五娘的说法:“前年婆婆过世的时候,多亏了张大公帮衬。现在公公也过世了,没有钱财送葬,不好再去求张大公了,只能剪发诸如此类。如果按照这样的说法,那么剪发这件事就是赵五娘自愿去做的了,并不是被情势所逼的。如此为何曲中却说:“并非我想要孝名流传,只是由于上山抓老虎容易,开口求人难啊!这两句虽然是普通的话语,所有人都能说,但唯独赵五娘不能说。她自己不去求人,怎么可以看出求人难呢?看到这两句话,难道不像是在抱怨大公吗?不过这尚且是在背地里说的话,或许可以不顾及张大公。但是等到她哭倒在地,张大公看到之后答应送银两和粮食来帮助她,并为她的公公提供了寿衣、棺材,如此她对张大公的大恩大德,应该心存感激才对,为什么曲中却说:“只恐我死了,依旧没有埋葬,谁来还你的恩债?敢问公公死的时候埋葬他的是什么人?小姑死的时候在南昌埋葬她的又是什么人?对着收殓埋葬了公公和小姑的人说自己死了没人给埋葬,是要把张大公置于何地?并且大公帮她完全是出于义气,且不贪图利益。“谁还恩债这一句,不是在抹煞张大公的功德,给大公的一片好心上泼凉水吗?如此的词曲,幸亏是出自元代人之手,如若是现在的人所写,那么必然会被大众所嘲笑,不知道如何容身。我并非是敢于挑古人的短处,既然是为词曲著书立说,必然要让人们明白应当如何学习创作。如果被世俗的看法所误导,认为凡事都要效仿元朝的人,我担心元朝好的东西大家没有学到,反而那些元朝人不足的地方被先学了去。如若有人对他进行指责,他便会拿学习元朝人作为借口,哪里知道圣人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做的事情尚且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可以学习,更何况是其他人呢?《琵琶记》中值得学习的地方原有很多,请允许我列举出它的长处来掩盖它的短处。比如在《中秋赏月》这一折,同一轮月亮,从牛氏的嘴里说出来,每个字都带有欢乐喜悦;从蔡伯喈的嘴里说出来,每个字都带着凄凉伤感。两个人坐在同一个地方,却怀有不同的心情。这两种完全不同的心情面对着同一件事,这是《琵琶记》中针线最为紧密的地方。瑕不掩瑜,即便列出了几处不妥当的地方又有什么妨害呢?不过戏曲这种东西,其中的义理分为三项:词曲、宾白、关目。元代人擅长的部分只占其中的一处,便是词曲。宾白与关目方面均是他们不擅长的地方。我认为元代的人,不过是遵守他们词曲中的创作法则而已。 BTH+0m9jpytN7vzrz5opHnaPgwe6jl6D17O4aPMaCs3N+TQjHV6cn2sqTCpmWbE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