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后娶篇

【题解】

后娶篇谈论的主要是后娶的危害。在此篇中,作者引用了大量的事例,来告诫后世之孙,对待后娶之事一定要慎之又慎,否则一不小心,便会造成父子离间、子女受虐的悲剧。在此篇的论述中,作者对于妇女的歧视态度也更加显露出来。

【原文】

吉甫 ,贤父也。伯奇 ,孝子也。以贤父御孝子 ,合得终于天性 ,而后妻间之,伯奇遂放。曾参妇死 ,谓其子曰:“吾不及吉甫,汝不及伯奇。”王骏丧妻 ,亦谓人曰:“我不及曾参,子不如华、元 。”并终身不娶。此等足以为诫。其后假继惨虐孤遗 ,离间骨肉,伤心断肠者何可胜数。慎之哉!慎之哉!

【注释】

①吉甫:周宣王的大臣。

②伯奇:尹吉甫的大儿子。伯奇遭到后母的诬陷,被尹吉甫赶出家门。后来伯奇将自己的冤屈写入琴曲《履霜操》中,尹吉甫得知真相后,杀死后妻,并召回了伯奇。

③御:驾驭,这里指管教。

④天性:指父子间相互爱护的天性。

⑤曾参:曾子。

⑥王骏:西汉成帝时的大臣,妻子死后没有再娶。

⑦华、元:曾子的儿子,曾华和曾元。

⑧假继:继母。

【译文】

尹吉甫,是贤明的父亲。伯奇,是孝顺的儿子。以贤明的父亲来管教孝顺的儿子,这完全符合父慈子孝的天性,但却因尹吉甫后妻的挑拨,使得伯奇被放逐在外。曾子的妻子死后不愿再娶,并对他的儿子说:“我不如尹吉甫,你不如伯奇。”王骏的妻子死后,对别人说:“我不如曾子,我的儿子也不如曾华、曾元。”于是终生没有再娶。这些事情都能够引以为戒。而在曾子、王骏之后,继母虐待前妻留下的孩子,离间骨肉之情,伤心断肠的事数不胜数。一定要慎重!一定要慎重。

【原文】

江左不讳庶孽 ,丧室之后,多以妾媵终家事 。疥癣蚊虻 ,或未能免;限以大分 ,故稀斗阋之耻。河北鄙于侧出 ,不预人流 ,是以必须重娶,至于三四,母年有少于子者 。后母之弟与前妇之兄,衣服饮食爰(yuán)及婚宦,至于士庶贵贱之隔,俗以为常。身没之后,辞讼盈公门,谤辱彰道路,子诬母为妾,弟黜兄为佣,播扬先人之辞迹 ,暴露祖考之长短 ,以求直己者,往往而有。悲夫!自古奸臣佞妾,以一言陷人者众矣,况夫妇之义,晓夕移之,婢仆求容,助相说引 ,积年累月,安有孝子乎?此不可不畏。

【注释】

①江左:长江中下游以东地区。

②妾媵(yìng):侍妾。

③疥癣蚊虻:代指家庭内部的小纠纷。

④大分:名分。

⑤河北:黄河以北。

⑥人流:有身份人的行列。

⑦子:前妻的儿子。

⑧辞迹:言语。代指传扬先辈的隐私。

⑨祖考:考,已世的父亲。祖考,祖先。

⑩引:引诱。

【译文】

长江中下游以东地区的人不避讳侍婢的孩子,正妻去世后,大多都是让侍婢来主持家事。这样一来家庭中的小矛盾,或许未能避免;但因侍婢名分的限制,所以很少发生像兄弟争执这般羞耻的事。黄河以北地区的人鄙视侍妾所生的孩子,不给予他们平等的社会地位,正妻死后就必须再娶,甚至会迎娶三四次,有的后母年龄比前妻的儿子还小。后母的儿子和前妻的儿子,衣服饮食以至于婚配为官,竟有着士庶贵贱般的差异,而当地人却认为这是正常的。父亲去世后,兄弟之间的争执就要闹到官府去,在路上都能够听到他们之间的诽谤辱骂声,前妻的儿子骂后母为小老婆,后妻的儿子贬低前妻的儿子为佣仆,并四处传扬先辈的隐私,暴露祖先的短处,以证明自己的道理,这种事情时常发生。真是可悲啊!自古奸臣佞妾,用一句话便能陷害别人的有很多,更何况以夫妻间的情意,后妻早晚都能够转移丈夫的心意,侍婢仆人为了赢得主人的欢心,也从旁帮着劝说诱引,长年累月,哪还有孝子呢?这不能不让人感到畏惧啊!

【原文】

凡庸之性,后夫多宠前夫之孤,后妻必虐前妻之子。非唯妇人怀嫉妒之情,丈夫有沉惑之僻 ,亦事势使之然也。前夫之孤,不敢与我子争家,提携鞠养 ,积习生爱,故宠之;前妻之子,每居己生之上,宦学婚嫁 ,莫不为防焉,故虐之。异姓宠则父母被怨 ,继亲虐则兄弟为仇 ,家有此者,皆门户之祸也。

【注释】

①沉惑:沉迷。

②鞠养:抚养。

③宦学:宦,为官;学,学习《六经》事宜。

④异姓:前夫的儿子。

⑤继亲:后母。

【译文】

普通人的秉性,后夫大多都宠爱前夫的孩子,后妻一定会虐待前妻的孩子。并不是因为只有妇人才有嫉妒之情,丈夫有迷惑之癖的缘故,也是事情的事态促成的。前夫的儿子,不敢和自己的儿子争夺家产,提携养育他们,时间久了自然就会生出爱心,所以会宠爱他;前妻的儿子,身份地位都居于自己的儿子之上,做官进学结婚出嫁,后母没有不提防的,所以才会虐待他。宠爱前夫的儿子,那么父母就会遭到怨恨,后母虐待前妻的儿子,兄弟就会反目为仇,家中有这般情况的,都是门户的灾祸啊。

【原文】

思鲁等从舅殷外臣 ,博达之士也。有子基、湛,皆已成立,而再娶王氏。基每拜见后母,感慕呜咽 ,不能自持,家人莫忍仰视。王亦凄怆,不知所容,旬月求退,便以礼遣,此亦悔事也。

【注释】

①思鲁:颜之推的长子。

②感慕:思念。

【译文】

思鲁等兄弟的表舅殷外臣,是个博学通达之人。他的两个儿子殷基、殷湛,都已经成年,殷外臣又续娶王氏为妻。殷基每次拜见后母时,都因思念生母而呜咽哭泣,无法自持,家人都不忍心看他。王氏也很凄怆,不知道该怎么办,所以结婚还没有半个月便要求退婚,殷外臣只能依照礼仪将她送回娘家,这也是一件让人后悔的事啊。

【原文】

《后汉书》曰:“安帝时,汝南薛包孟尝,好学笃行,丧母,以至孝闻。及父娶后妻而憎包,分出之。包日夜号泣,不能去,至被殴杖。不得已,庐于舍外,旦入而洒埽。父怒,又逐之,乃庐于里门 ,昏晨不废 。积岁余,父母惭而还之。后行六年服,丧过乎哀 。既而弟子求分财异居,包不能止,乃中分其财:奴婢引其老者,曰:‘与我共事久,若不能使也 。’田庐取其荒顿者 ,曰:‘吾少时所理 ,意所恋也。’器物取其朽败者,曰:‘我素所服食 ,身口所安也。’弟子数破其产,还复赈给。建光中,公车特征 ,至拜侍中。包性恬虚,称疾不起,以死自乞。有诏赐告归也 。”

【注释】

①里门:乡里之门。

②昏晨不废:早晚给父母请安,从不废止。

③丧过乎哀:守丧超过哀礼的要求。

④若:你。

⑤荒顿:荒废。

⑥理:整治。

⑦服:用。

⑧公车:汉代官署名。

⑨赐告:汉制。官吏得病满三个月后,皇帝特赐其回家养病,并为其保留官职,称为赐告。

【译文】

《后汉书》记载:“安帝时期,汝南人薛包,字孟尝,好学笃行,他的母亲已经去世了,而他以至孝闻名于乡间。他的父亲娶了后妻后便逐渐憎恶薛包,并让他分家单独居住。薛包日夜哭泣,不愿离去,以至于遭到了父亲的殴打。不得已之下,薛包只能在门外搭了一间小屋居住,早上便进入家门打扫。父亲很是恼怒,又将他逐出家门,薛包又只能在乡里之门处搭建了茅屋暂住,但早晚向父母请安的规矩并没有废止。一年多之后,父母因心中有愧而让薛包回家。父母死后,薛包守丧六年,已经超过了哀礼的要求。随后弟弟便要求分家居住,薛包制止不住,只能平分了家产:薛包留下了年龄大的奴婢,并说:‘她们和我共事很久了,你不能使唤她们。’薛包要了荒废的田地房屋,说:‘我年轻时曾经打理过,对它们有些依恋。’器物取那些快要朽败的,并说:‘我一直都用它们,早就习惯了。’弟弟几次败坏了家产,薛包又几次接济他。建光年间,官府特意征用他,直至官拜侍中。不过薛包性情恬淡,称病不起,并以死祈求回家养老。皇帝便拟好诏书,保留他的官职,让他回家养病。” Z83QT6rMvaeA+0ApjeiBbWBT3M92Qu0yDszYejVlnjeCoTbDYM7T/Glr+ie35eU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