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以慢制快”的小侄女

我有一个小侄女,我妈妈负责每天接送她上下学。最令我崩溃的是每天早上,从小侄女还没起床开始,妈妈的催促和唠叨就不绝于耳。

“快起床,快起床,时间不早了!”

可小侄女永远都不会“快”起床,她每次都是慢慢的、再慢慢的……

妈妈并不是个急性子,但非常有时间观念,尤其是上学这种大事,她觉得怎么可以慢待呢?于是,她一遍又一遍地催促小侄女:“快点!动作快点!早饭都凉了!”

小侄女仍然以她千年不变的速度慢慢地洗脸、刷牙、吃早饭。这个过程仍然伴随着妈妈不停的催促和唠叨:“为什么动作这么慢?自己不知道着急吗?不怕迟到吗?快点,快点呀,要迟到了……”妈妈一边催促,一边训斥,声音里充满了急躁、焦虑。

天哪,我几乎要崩溃了,忍不住说妈妈:“不要再催了,她难道不知道迟到的后果吗?就让她迟到一次好了,这样她下次就知道快了。”

妈妈听到我的不满,暂时闭上了嘴,但第二天,她依然开始她重复了无数遍的催促和唠叨。

侄女只不过偶尔到我这里住一两天,我已经受不了妈妈的唠叨了,不敢想象,侄女每天是怎么度过的。但更让我无法理解的是,侄女好像对奶奶的催促和唠叨毫无反应,从来没听到她表达过不满。难道侄女已经习惯奶奶的唠叨了吗?

我对这个问题十分好奇。

妈妈不仅每天要催促侄女上学,还要催促她快点吃饭、按时喝水、快点做作业、早点睡觉,但无一例外,侄女在做这些事情时唯一的特点就是:磨蹭、拖拉、慢。

我感到非常奇怪,侄女并不是一个慢性子的孩子,也不是一个迟钝的孩子,不管是学习还是玩耍,只要她投入去做,语言和动作一点都不慢。比如做作业,奶奶越催促她,她做得越慢,可只要她爸爸在家里,不到半小时她就把作业做完了。而这时,因为有她爸爸管她,也就听不到奶奶的催促和唠叨。

这时,我才发现,侄女只有跟奶奶在一起的时候才慢,而和其他人在一起的时候做事情都很快。看来,侄女的慢和奶奶急躁的催促、训斥和唠叨有直接关系。

为了证实我的想法,有一次,我问侄女:“为什么奶奶越催你,你越慢呢?是不是奶奶催你、训斥你,你也很烦呢?所以你故意用慢来反抗奶奶的催促,间接表达对奶奶的不满?”

侄女用力地冲我点了点头:“嗯。”她眼睛里满是惊喜,大概是因为我理解了她的心情。

“那你怎么不直接向奶奶表达你的不满呢?”

“唉,奶奶都是为了我好,我怎么可以向奶奶表达我的不满呢?爸爸知道了会骂我的。”

拖拉的性格原来是这样造成的

孩子的性格是怎么形成的?它最初来自于一种关系,即孩子与父母或其他抚养者之间的关系,性格是这种关系的外在表现。当奶奶用训斥、催促和唠叨来表达对侄女的不满时,侄女只能用故意拖拉来被动反抗,以此告诉奶奶:我对你每天的训斥和唠叨非常不满。但奶奶没有意识到拖拉是侄女表达不满的方式,反而认为拖拉就是孩子的性格。但是,如果侄女一直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对奶奶的不满,拖拉很可能就成了她的习惯,而习惯最终又形成性格。

侄女为什么会用拖拉来反抗奶奶的训斥和唠叨?因为性格具有平衡心理的作用。每一个人的情绪都需要找到一个出口,用故意拖拉来被动还击奶奶的催促和训斥,侄女的不满情绪就宣泄了出去,她的心理就得到了平衡,这种平衡让她能够继续忍受奶奶日复一日的训斥和唠叨。侄女的心理模式就是——一边忍受,一边寻找自我平衡,找到了平衡,就继续忍受。而故意拖拉就是她反抗奶奶、寻找内心平衡的手段。

但拖拉恰恰是奶奶无法忍受的。正是因为奶奶无法忍受,侄女才用它来“被动还击”奶奶的“攻击”,因为她知道,这样最有杀伤力,最能让奶奶抓狂、焦虑,因为奶奶的训斥和唠叨同样让她感到焦虑。

是什么造成了侄女要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对奶奶的不满?正是奶奶不当的教育方式。催促孩子快一点当然没错,但不停地训斥和唠叨就是不当的方式,哪怕这样做是为了孩子好,但对孩子同样是伤害,因为它忽视了孩子的感受。人的心是不讲道理的,即便大人的意图是好的,出发点是爱孩子的,但方式如果是粗暴的,孩子一样会感到愤怒。而且粗暴的教育方式对孩子是一种攻击,每个人在遭受到攻击的时候都会本能地还击,只不过有人直接还击,有人被动还击。

但孩子为什么选择了被动还击的方式?一是因为在父母面前,孩子是弱者,他们不敢直接向父母表达不满,有些父母也不允许孩子表达不满。二是因为孩子理智上认为父母是爱自己的,他们也在乎父母的爱,因此不愿意或不愿意直接表达愤怒。但愤怒又是压抑不住的,只好被动攻击。他们内心的潜台词是:我不能直接表达我的不满,但我可以用你讨厌的方式让你生气。

有时我们无法理解,急性子的父母为什么会有一个慢性子的孩子,细心的父母为什么会有一个粗心的孩子,爱说话的父母为什么会有一个沉默的孩子,现在你明白了,孩子身上那些你无法容忍的性格缺点恰恰是你造成的。

每一种愤怒都需要表达

这种相处模式对父母和孩子都是一种伤害。如何让父母和孩子走出这种伤害?其实并不难,就是允许孩子表达不满或者愤怒,并让孩子用直接、合理的方式表达,同时父母也要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

父母要有正确的教育方式或表达方法

每一个孩子的性格中可能都有一些不好的地方,比如拖拉、粗心等,正确的教育方式是在合适的时机提醒他改正,而不是一遍又一遍地强调他的缺点,更不要用粗暴的方式训斥他,这样只会让孩子认为他就是这么粗心,同时让孩子心中产生逆反心理:既然你认为我粗心,那我就粗心给你看,以此对父母进行被动攻击,表达自己内心的不满。孩子虽然弱小,不敢和父母直接对抗,但他依然有自己表达愤怒的方法,因为愤怒的情绪是很难压抑的,必须找到一种方式来表达,即便这种方式是不合理的。

父母不要认为孩子有错,就可以随意训斥,犯了错的人也应该得到尊重;也不要认为他们是孩子,而自己是为了孩子好,就可以不注意方式方法,孩子应该和大人一样得到同等尊重。

让孩子学会直接表达不满

其实每一个孩子或多或少都会受到父母不当教育方式的伤害,但为何有的孩子没有采取被动还击的方式来攻击父母?这是因为他们能够采取正确的、直接的方式来表达对父母的不满。这一方面和他们的性格有关,天生就擅长表达情感和情绪;另一方面是父母为他们创造了一种安全的表达情绪的氛围,他们允许孩子表达不满,孩子也知道直接表达不满不会受到父母的责骂,所以他们会直接还击父母:“妈妈,不要再催促了,我很烦!”或者“爸爸,请注意你的态度,简直像个暴君!”而父母接收到孩子表达的不满时,不但不会暴跳如雷,反而会主动反省自己。如此,孩子就不会用被动攻击的方式伤害父母。因此,做一个民主开放的父母,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表达情绪的氛围,允许孩子直接表达对自己的不满,孩子自然就不会形成被动攻击的性格。

表达愤怒的孩子并不是坏孩子,永远都没有明显愤怒情绪的孩子才有问题。而父母也可以通过孩子的愤怒表达来反省自己,愤怒反而成了亲子关系的协调剂。被动攻击即便是一种不好的表达愤怒的方式,也不能轻易被父母责怪,因为孩子之所以形成这样的性格正是父母造成的,他们正常的表达愤怒的方法被父母压抑了,所以只能用这种消极抵抗的方式来保护自己。这也再次说明,性格是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

每一种愤怒都需要表达,理智上不表达,潜意识也会表达,如果既不直接表达,也不被动表达,孩子就只能向自己表达——攻击自己,就有可能形成抑郁症,因为情绪只有两种宣泄的渠道,向外或者向内。 rQxcFABGJ0JTKJU2qtbKmKnziYT3Y6jujppSXJHC836Ip3xzmpVQ1fn75eG0yba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