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自信的父母培养出了一个自卑的孩子

有一次参加一个朋友聚会,席间大家聊起孩子的话题,其中一个朋友说他的儿子是一个非常不自信的孩子,但让他困惑的是,他和妻子都是非常自信、非常优秀的人,为什么孩子却这么不自信?他们对孩子抱有很大的期望,也尽最大的努力去培养孩子,为什么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当他征询我的看法时,我并没有急于给他具体的建议,而是向他讲了我另外一个朋友的故事。

我有位不太熟识的女性朋友,面容姣好,身材苗条,开了一家小小的幼儿园,经营得还算不错,虽然谈不上多么成功和优秀,但生活也算无忧。可她却说自己过得不快乐,常常对生活感到迷惘,尤其是对自己非常不自信,无论是在陌生人面前还是在家人面前,她都不敢主动去争取什么。

我对此感到很纳闷,眼前的她明明是一个性格开朗、爱说爱笑的人,为什么会感到自卑呢?后来的交流让我得知,她和父母的关系不是很亲密,尤其是和妈妈的关系。原因就是她的妈妈不欣赏她,从小到大她很少从妈妈那里得到肯定,反而经常受到妈妈的批评和指责,无论她做什么事情,无论她做得怎么样,妈妈似乎总是不满意。

我问她:“你的妈妈是个什么样的母亲呢?”

她回答:“我的妈妈很优秀,她和爸爸在我童年时就开始开办工厂,并把工厂管理得井井有条。妈妈是个略微强势的人,但她的强势是有资本的,因为她非常能干和自信,她经常说只要她想做什么事情就一定能做成。小时候我很崇拜妈妈,但在妈妈眼里我却是个无能的小孩,我学习不够优秀,胆子不够大,长得不够漂亮,做什么事情都慢吞吞的,总是达不到她的要求。因此,妈妈对我不是大声指责就是唉声叹气。小时候我考了全班第三名,很高兴地告诉妈妈,妈妈却说:‘全班第三名有什么了不起,有本事考年级第一名!’有时候考得不好,妈妈就更不高兴了:‘现在就考得这么差,将来你可怎么办?’我想学钢琴,妈妈却说:‘学习都学不好,钢琴能学好?’听到这些话,我总是感到很沮丧,从此便很少和妈妈谈起我的事情。但是我原本还算不错的学习成绩却越来越差,后来勉强考上了一所很普通的大学。大学毕业后,我立刻从家里搬了出来,因为我非常害怕再听到妈妈那些打击我的话,那些话从童年就伴随我一直到现在,让我每次听到都感到非常沮丧和绝望。”

在许多人看来,我这位朋友真的不算“无能”,她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了还算不错的生活,但在她的内心深处,她从未因此自信过,就像小时候,她的妈妈从不相信她能做好一件事一样。

讲完我这位女性朋友的故事,我问聚会上的这位朋友:“她是因为这样不自信的,你的孩子是因为什么不自信呢?”

这位朋友突然明白了,他惊呼道:“我一直以为孩子不自信是孩子的问题,原来,是我的问题!”

孩子是否自信来自于父母是否相信孩子

性格形成的原因是复杂的,绝不仅仅是遗传,更多的是环境的影响,而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及相处模式于孩子而言就是最重要的环境,所以孩子是否自信并不仅仅取决于有没有自信的父母,而更多取决于父母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是否给予了孩子足够的信任。

婴儿脱离母亲温暖而又安全的子宫来到这个冰冷而又陌生的世界时,都带着莫大的恐惧,他们除了会吸吮母亲的乳汁之外,其他什么都不会,这种无力感怎能让他们不恐惧呢?后来,他们开始慢慢接触这个世界,如果他们一伸手,父母就说:“你不行!”他们摔了一跤,父母就说:“你看,我早就知道你会摔跤。”他们刚刚有了一点进步,父母却说:“这有什么了不起的,其他孩子比你强多了。”那么孩子还敢再去尝试吗?还会对即将要做的事情充满兴趣和信心吗?一个自卑的孩子就这么诞生了。

没有天生自信的孩子,也没有天生自卑的孩子,孩子的自卑与自信都是父母亲手“塑造”的,但父母并不自知,却还在那里哀叹:“唉,我的孩子怎么这么不自信呢?”他们并不知道,孩子是否自信最初并非取决于自己是否相信自己,而是取决于父母是否相信孩子。

这其实并不难理解,孩子在这个世界面前是弱小的,当他以弱小的力量去挑战这个世界时,内心一定是恐惧不安并伴随挫败感的,如果父母在这个时候不是给予他们温暖和鼓励,而是习惯性的打击,那么孩子的内心将是绝望和崩溃的,在这种情况下,想让孩子形成自信的内心是不太可能的。

所以,孩子是否自信与父母是否自信没有直接关系,而与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相处模式有直接关系。你相信孩子,孩子就相信他自己。孩子的精神和身体一样都需要父母的“喂养”,但有些父母只注重给孩子吃喝,却忘了给孩子的精神补充能量,那么孩子当然不可能有强大的内心。

父母如果总是否定孩子,孩子潜意识里会认为父母不爱自己,或者对获得父母的爱没有信心,那么长大以后他对获得别人的爱也没有信心,他会认为自己不会受到上司的重视、同事的欢迎或异性的青睐。所以,一个孩子如果童年时没在父母那里获得信任,长大后即便在某些领域取得了一些成绩,他也难以像健康的人那样自信(除非他在成年后能清楚地认识自己),因为童年与父母之间的相处模式及心理暗示一旦形成会不断在以后的人生中呈现。比如,我那位女性朋友,即便自己有不错的生存能力,依然不自信。比较知名的例子是著名影星梁朝伟,他曾经公开袒露过自己是一个极不自信的人,贵为影帝依然不自信,我们大胆猜测也许与他童年时和父母的相处模式有关。

爱与欣赏比孩子是否优秀更重要

一个不自信的人很难感到幸福,因为他无法感受到自己真实的存在,也无法接纳真实的自己,而是习惯于从外在寻找存在感和价值感,但外在难免让自己失望。所以,父母有责任让孩子从小就建立起对自己的信任。

给孩子无条件的爱

中国父母对于孩子的爱往往是有条件的,学习成绩好就笑脸相迎,一旦考得不好就冷漠对之甚至冷言冷语批评指责,这给孩子一种感受:我学习好父母才喜欢我,学习不好他们不会喜欢我,而真实的我有可能学习好也有可能学习不好,但父母喜欢的不是这个真实的我,而是他们理想中的我,这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一种压力,对父母是否真正爱自己产生一种怀疑,或者说对自己是否有能力让父母爱自己产生怀疑,从而对自己失去信心。

而真正的爱是无条件的,即无论孩子是什么样的,父母都爱孩子,都肯定孩子存在的价值,都从内心深处接纳孩子,那么孩子才会接纳和喜欢他自己,一个爱自己的人才会真正的自信,这和是否优秀无关。如果一个表面看起来很优秀的孩子总是达不到父母的高要求,无法让父母和自己满意,那么他的内心依然会自卑。但一个表面看起来不怎么优秀的孩子,如果在父母那里得到了欣赏和肯定,那么他也会是个自信的孩子。

所以,给孩子无条件的爱,不要用一些所谓“优秀的标准”来摧毁孩子的自信。

用欣赏教育代替批评教育

虽然中国的父母近些年来已经意识到了欣赏教育比批评教育更可贵,但似乎更习惯于在孩子取得成绩时夸奖孩子,而不太会在孩子表现不好时鼓励孩子。中国的传统是严苛教育,中国的父母又羞于向孩子表达爱,这造成了孩子极少在父母那里得到温暖和鼓励,尤其是在遭受失败的时候,父母的习惯性批评往往使孩子失去再次挑战的勇气甚至自暴自弃。哪怕是在孩子取得很好成绩的情况下,父母依然会说:“别太骄傲,你离最好还远着呢!”严苛、批评加上谦虚使得孩子无法真正自信。

批评教育会压抑孩子和父母交流的欲望、自由表达的欲望以及尝试和创造的欲望,这样的孩子不但无法实现与父母之间真正的亲密,还可能走向叛逆,当然,也无法成为真正优秀的人。而欣赏教育能激活孩子的自信,让孩子的心灵回归自由,真正为自由而活,从而变得自信。

孩子可能天生就是自信的,因为“无知者无畏”;也可能天生是自卑的,因为他们的内心非常脆弱,很容易被外在的力量所摧毁。而决定孩子是走上自信这条路还是自卑这条路的关键就在于父母如何选择。

我们从小到大都生活在评价中,如果童年时父母对我们的评价过低,我们的自我评价也会较低,长大后就不太相信别人对我们好的评价,而坏的评价又很容易让我们的内心崩溃,即我们无法客观地面对评价。也就是说,你童年时与父母的相处模式将会投射在你以后的人际关系中。 8vz5XJTYxPebLRcmsMySDPfhc913jGaHSj8wxb/msH4E5gzI95DXDguCe2i3RBn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