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臧哀伯谏纳郜鼎

【题解】

本文出自《左传》。鲁桓公二年春,宋太宰华都杀死了宋殇公。为了避免鲁、齐两国的干涉,华都用郜国的大鼎贿赂鲁桓公,鲁桓公接受了。本文记载了臧哀伯针对此事向桓公的直言进谏。

夏四月,取郜(gào)大鼎于宋,纳于大庙。非礼也。

【译文】

夏季四月,鲁桓公从宋国取来了郜国的大鼎,放到太庙当中。这是不合礼制的。

臧哀伯谏曰:“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 百官;犹惧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孙。是以清庙茅屋,大路越(huó)席 ,大(tài)羹不致 ,粢(zī)食(sì)不凿 ,昭其俭也。衮(gǔn)冕黻(fú)珽(tǐng) ,带裳幅(bī)舄(xì) ,衡 (dǎn)纮(hóng) (yán) ,昭其度也。藻率鞞(bǐng)鞛(běng) ,鞶(pán)厉游(liú)缨 ,昭其数也。火龙黼(fǔ)黻(fú) ,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钖(yáng)鸾和铃 ,昭其声也。三辰旂旗 ,昭其明也。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今灭德立违,而置其赂器于大庙,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诛焉?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郜鼎在庙,章孰甚焉?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 ,义士犹或非之,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大庙,其若之何?”公不听。

鲁桓公绣像

①临照:示范。②大路:天子祭祀用的车。越席:用蒲草编的席子。③大羹:祭祀用的肉汤。不致:白水煮制,不用调料。④粢食:祭祀用的食物。不凿:不精细加工。⑤衮:帝王及上公的礼服。冕:帝王、诸侯、卿大夫的礼帽。黻:用于遮盖腹膝之间的皮革。珽:帝王持拿的玉笏。⑥幅:绑腿布。舄:双层底的鞋。⑦衡 :礼帽上的装饰物。⑧藻率:放玉器的垫子。鞞鞛:刀鞘上的装饰品。⑨鞶厉:装饰在腰间的皮带。游:旌旗下的装饰品。缨:马脖子上的装饰品。⑩火龙:绣在衣服上的火焰和龙。黼黻:礼服上绣的黑白相间的图案。⑪钖鸾和铃:古代车马旌旗上挂的铃铛。⑫三辰:日月星。旂旗:旗帜。⑬雒邑:东周的都城。

鲁国故城复原图

【译文】

臧哀伯劝谏说:“一国之君,应当发扬道德,阻止违背法制之事,以示范百官;还怕有缺失的地方,所以发扬美德做后世子孙的表率。因此,太庙用茅草做顶,大车上用蒲席做席,祭祀的肉汁不加调料,饭食不用细粮,这是为了表示节俭;礼服、礼帽、蔽膝、玉笏,腰带、衣服、绑腿、鞋子以及冠冕上的饰物,是为了表明等级;玉器垫子、佩刀饰物、腰带、旌旗飘带、马鞅,是为了昭示尊卑;礼服上火焰、龙纹、黼黻花纹,是为了表现器物的文采;用五色象征天地万物,这是为了表明器物的颜色;钖、鸾、和、铃,这是为了表示声音;在旗帜上画上日月、星辰,这是为了昭示光明。德,应该节俭而有制度,增减有章法。用文采器物做标志,用声音和光彩做象征,以此来示范百官,百官才会警惕畏惧,而不敢违犯纪律。现在泯灭道德却宣扬违礼的行为,把人家贿赂的器物安放在太庙之中,公开地展示给百官。如果百官以此为榜样,那么还能惩罚谁呢?国家的衰败,源于官员的违犯礼制;而官员丧失道德,就会堂而皇之地行贿受贿。把郜鼎放在太庙,还有什么比这更严重的受贿吗?周武王灭了殷商,把九鼎搬到雒邑,还有些义士非议他,更何况把表明违德乱礼的受贿器物放在太庙里,怎么能这样做呢?”鲁桓公没有听取他的规劝。

宋国故城遗址

周内史闻之曰:“臧孙达 其有后于鲁乎。君违,不忘谏之以德。”

①臧孙达:臧哀伯的名字。

【译文】

周朝的内史听说这件事后说:“臧孙达在鲁国一定有后人呐。君主违背礼法,不忘用美德劝谏。”

【精彩赏析】

本文中哀伯的谏辞紧密围绕“昭德”展开,运用排比,一气呵成,举例论证,说理缜密。对桓公的错误行为的指责看似委婉,实则毫不留情,让我们看到了古代士大夫身上无惧无畏的浩然正气。

孔子于鲁桓公之庙观器论道 MmSodpa1nijXX2KB/uN/cI+bixW/zh2Bvh12VaCksYSy/PTHlVttrsaGcPcSfAY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