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草 ① ,边草,边草尽来兵老 ② 。
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
明月,明月,胡笳 ③ 一声愁绝。
【注释】
①边草:边塞之草。此草秋天干枯变白,为牛马所食。
②边草尽来兵老:另有版本作“边草尽来春老”。
③胡笳:一种流行于北方游牧民族地区的管乐器,汉魏鼓吹乐常用之。
【译文】
边塞的草啊,边塞的草!边塞的草年复一年地变白干枯,戍边的兵丁们逐渐变老。
山南山北雪后放晴,皎洁的月光照耀着边塞的千里万里。
明月啊,明月!远处一声胡笳划过,使人愁肠百结。
【赏析】
唐朝时期,政府在边地设立都护府,管理边地事务。很多士兵驻扎在边地,边地战事不断,士兵生活悲苦。这是一首反映边塞乡愁的小令,这类题材在唐诗中不胜枚举,但在词中却很少见。盛唐时期的诗人们都向往到边塞建功立业,所以岑参等人笔下的边塞风光无比壮丽,充满乐观的情调。但到了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边塞诗就有一种思乡怀归和哀怨。戴叔伦(约732—约789,字幼公)的这首边塞词就抒发了久戍边陲的士兵冬夜对月思乡望归的心情。
《调笑令》原来是酒席上的酒令,作者用它来写边事,开了边塞词的先声。这首词借助草、雪、月、笳等景物来写戍卒的心情,也表达了作者对戍卒的深切同情,情在景中,言简意深,爽朗明快,情韵兼胜,蕴藉有味。
胡马 ① ,胡马,远放燕支山 ② 下。
跑 ③ 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
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注释】
①胡马:古代对北方和西方所产的马的统称。西北地区所产的马素以优良著称,写骏马而云“胡马”,是为了显示其品种的优良。
②燕支山:即焉支山,在今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境内,是古时边防要地。
③跑:同“刨”。指兽蹄刨地。
【译文】
胡马啊,胡马,被远放在荒凉的燕支山下。
一匹失群的胡马在沙地上、雪地上来回地用蹄子刨,独自奔跑嘶鸣,它东张西望,一时却又辨不清来时路。
迷路啊,迷路,广阔的边草茫茫无边,暮色笼罩着山头。
【赏析】
这首词写的是草原上的骏马。本来马是极具灵性的动物,从来都说“老马识途”,但韦应物(737—792)却将此反常情事通过具体景象写得极为可信:沙雪无垠,边草连天,空旷而迷茫,即使是马也不免“东望西望路迷”。这就通过骏马的困惑,表达了对大草原的惊叹赞美,境界阒寂而苍凉,豪迈而壮丽。
前面戴叔伦的《调笑令》抒发征人的愁苦心理,意境悲苦低沉;而韦应物的这首词通过刻画一匹焦躁不安的胡马的形象,暗示了边塞的严酷,悲凉中不失雄浑,其语言清新,气象旷大,风格质朴,大有《敕勒歌》的豪放气势与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