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又称发热,是指人的体温超过正常范围的一种常见病症,几乎每个人都有过切身体会。在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一般保持在36~37℃,当口腔温度超过37.3℃或直肠温度超过37.6℃,昼夜间波动超过1℃时即可定义为发热。按照体温状况,体温在37.4~38℃时为低热;在38.1~39℃为中等度热;在39.1~41℃为高热;如果在41℃以上,那就是超高热。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最常见的是感染,在临床上除了身体有发热的症状外,常常还伴有疲乏无力、肌肉酸痛、皮肤苍白、头晕目眩等现象。中医认为,发烧有外感和内伤两类。
外感发热 多是因感受六淫之邪或温热疫毒之气所致,多与季节、时令、气候、地区等因素有关,外感发热多为实证,在治疗上以清热为原则,常见于感冒、伤寒、温病、瘟疫等病证。平时常见的发热基本上都是外感引起的。
内伤发热 多是由于饮食不节、劳累过度或七情变化,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亏虚所致。内伤发热多为虚证,有阴虚发热、血虚发热、气虚发热等。内伤发热基本上是处于低热的范围,所以很容易辨认。
用料 香菜3根,白萝卜1个,生姜2大片,冰糖5颗。
做法 将香菜洗净、留根茎;生姜,白萝卜洗净切片,用2~3片白萝卜即可;将香菜、生姜片、白萝卜片一起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放入冰糖煮15分钟即可。每日饮用数次。
本偏方具有辛温解表、消食和胃的作用,对于治疗因外感风寒引起的发热初期,体温不是特别高时能够起到快速退烧的功效。而且偏方中的食材都是日常厨房中必不可少的,取材十分方便易得。因此在生活中如果遇到体温上升后,先不要急着吃退烧药,可以先试试这个“葱姜退烧法”,不仅可以辅助退烧,对身体还没有任何副作用,经常饮用还可以预防发热。但是在使用这个偏方时需要注意,如果体温超过38℃以上,就不能指望这个偏方来退烧了,一定要吃退烧药或者看医生,以免延误病情。
偏方中的香菜俗称“芫荽”,是人们最熟悉不过的提味蔬菜了,也是人们喜欢食用的佳蔬之一。因香菜有种特殊的香味,常被用作菜肴的点缀、提味佳品。中医认为,香菜性温味甘,具有健胃消食、发汗透疹、利尿通便、驱风解毒的功效。而且香菜营养丰富,其中所含的维生素C比普通蔬菜高很多,一般人食用7~10克香菜就能满足人体对维生素C的需求量,可见多吃香菜对我们身体很有好处。生活中我们经常食用香菜的茎和叶,常常把香菜根丢弃掉,其实它的作用和茎叶是一样的,对于治疗外感风寒感冒引起的发热、小儿积食、小儿急疹也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因香菜有对人的精神、眼睛不利的缺点,因此不可多食、久食。
白萝卜是一种常见的蔬菜,生食熟食均可,其味略带辛辣味。中医认为,白萝卜性凉味辛甘,具有下气消食、除疾润肺、解毒生津、利尿通便的功效,为食疗佳品,可以治疗或辅助治疗多种疾病,在《本草纲目》中称之为“蔬中最有利者”。现代医学认为,白萝卜含芥子油、淀粉酶和粗纤维,有促进消化,增强食欲,加快胃肠蠕动和止咳化痰的作用。所以,白萝卜在临床实践中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沙参甘蔗汁: 沙参15克,甘蔗汁50毫升。先将沙参煎煮后取汁1碗,再将甘蔗汁倒入搅匀后饮服。每日2次温服。此方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功效,适用于阴虚发热。
枸杞蒸蛋: 鸡蛋2个,枸杞15克,熟猪油40克,湿淀粉10克,鲜汤120克,酱油8克,盐1克,味精1克。先将鸡蛋打入碗中搅散,加入盐、味精、湿淀粉,然后用鲜汤调成蛋糊;枸杞用清水洗净,放入沸水中汆一下;将蛋糊放入蒸笼中,大火蒸10分钟,撒上枸杞再蒸5分钟,最后将熟猪油与酱油化开后淋在蛋面上即成。每日1次,7日为1个疗程。此方适用于血虚发热。
补中益气汤: 黄芪15克,党参、当归各10克,白术、炙甘草各9克,陈皮6、升麻、柴胡各6克。肢体酸痛加桂枝,汗出不止加牡蛎,失眠多梦加酸枣仁。将上述药材水煎服。每日2次。此方具有调补脾胃、升阳益气的功效,适用于气虚发热患者。
甘蔗茅根薄荷粥: 薄荷6克,生白茅根30克,甘蔗100克,枇杷叶10克,桑叶18克,粳米适量。将以上述药材清洗干净,切碎,加水煎汁,去渣取汁,然后再放入粳米,煮粥即可。每天1次,连续服用3天。此方具有清热下火、生津止渴、润肺排毒的功效,适用于外感风热患者。
用刮痧法辅助治疗发热,选取的部位主要是背部和上肢。
1.首先刮背部的正中间。用刮痧板自脊柱正中的大椎穴一直刮至命门穴,重点刮风池、大椎两穴。
2.其次刮背部的两侧。用刮痧板从大杼穴往下刮至肺俞穴。
3.再次刮双侧曲池、合谷穴。
4.如果发热并伴有头痛者,可以加外关、列缺两穴。
刮痧疗法退热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成人一般刮至皮肤有紫色瘀点、瘀斑为宜;儿童皮肤刮至潮红既可。结束后,可饮一杯热水帮助排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