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紫陌无游非隔面,玉阶有梦镇愁眉

骨子里流淌着的血脉,决定了一个人的血性。

康熙十二年(1673),是纳兰性德命运发生转折的一年,因寒疾发作,他耽误了殿试,从而错失金榜题名的机会,直到三年后,才如愿高中举人。虽说举人这个头衔迟到了三年,但在养病期间,他并没有荒废时光。在老师徐乾学的指导下,他与一众好友致力于编订《通志堂经解》,日子过得忙碌又充实。

就在纳兰性德潜心编撰《通志堂经解》之时,发生了一件关乎大清存亡的事件——三藩之乱。“三藩”指的是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他们共同举兵反清。之所以酿成如今这个局面,就要从清廷入关后说起。当时为了对抗李自成农民军和南明政府,清廷将明朝降官视为可以为己所用的力量,在实现清廷的既定目标后,驻云南的吴三桂、驻广东的尚可喜、驻福建的耿精忠等藩王也逐渐壮大,其中吴三桂势力最为强大,至此,三藩成为可以与中央政府相抗衡的不稳定因素。

康熙十二年(1673)春,出于稳定政权的考虑,康熙皇帝决定撤藩。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年十一月,吴三桂杀云南巡抚朱国治,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提出“兴明讨虏”的口号,直接与朝廷撕破了脸皮,军事斗争一触即发。随后,吴三桂军由云、贵而开进湖南,几乎将湖南全省占为己有,又占据四川,四川官员放弃抵抗,选择投降。此后,又有福建、广东、广西、陕西、湖北、河南等地的汉宫、汉兵和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及部分地区的农民、奴仆纷纷响应。

在湖南,吴三桂沿江布置防御工事,就此不再向北进军。他的停步不前,给康熙皇帝创造了反击条件,康熙皇帝积极调整战略部署,调兵遣将。康熙皇帝将吴三桂锁定为头号打击目标,坚决打击,绝不手软,至于其他应声而动的反叛者,则实行招抚政策,从而达到鼓励吴三桂,分化其力量的目的。不久后,耿精忠、尚之信归顺清廷,剩下吴三桂孤家寡人一个。

康熙十七年(1678),吴三桂在衡州称帝,立国号周,建元昭武,大封诸将。虽然看起来气势还在,但实际上已无力反抗,吴三桂积郁而亡,刚刚建立的政权便交由孙子吴世璠。

康熙二十年(1681)冬,清军直驱云贵省城,吴世璠在绝望中了结了自己的生命。至此,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得以平定下来。三藩之乱结束后,清王朝解决了隐患,统治得到了巩固。

三藩之乱开始后,康熙皇帝运筹帷幄,决心南下剿灭叛军,此时的纳兰性德已高中举人,他在第一时间上书康熙皇帝,主动请求加入平定叛军的队伍。他虽然以文采闻名于世,但他同样也是满族后代,精于骑射,有尚武精神。他始终在关注着这场战乱,他知道战乱能否被顺利平定,关乎大清的生死存亡,他愿意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对于纳兰性德赤诚的爱国之心,康熙皇帝感到欣慰,却没有应允他出征的请求。父亲明珠的态度比康熙皇帝还要坚决,他极力反对儿子征战沙场。作为兵部尚书,他太清楚战场的残酷,刀剑无眼,性命堪忧。纳兰性德是明珠的长子,是纳兰家的希望,他用不着上战场立战功,单凭科举考试就能步入仕途,他的前程似锦,做父亲的岂能眼睁睁看着他用生命去冒险。

皇帝不肯,父亲也不肯,纳兰性德无法如愿披挂上阵,却始终关注着战争局势。与此同时,他不忘继续考古读经,并将正在发生的这场战乱作为分析对象,分析了战乱爆发的原因、战乱前后的经验教训,以及他对平定叛乱的所思所想。平日里,在与朋友交往的过程中,他听说了不少奇闻逸事,听过之后还会详细记录下来。

康熙十五年(1676),纳兰性德将这几年来积累的笔记整理编辑,按照分类集结成册,取名为《渌水亭杂识》。渌水亭,是纳兰性德在京郊所修建的别墅,因其向往宁静淡泊的生活,所以取名为渌水亭。正是在这里,他与众多朋友吟诗作赋,把酒言欢,渌水亭也因此成为纳兰性德暂避烦忧的地方。因为那些笔记就是在这里完成的,所以便将这本笔记式的书册取名为《渌水亭杂识》。 lrNxxfK19byT9b73Gay3XQhNzvIHDlt9quwg6Lj0bY1lgVWJMz7HMX8qIqGvz7q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