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素描的历史与发展

一、早期素描

1.素描的起源

素描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绘画形式。早在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类已经在墙壁、石头、动物骨头、陶器等物体上绘制了很多图形,这可以说是绘画的雏形。在洞窟壁上描绘动物、植物等图形,常常是用最简单明了的点、线、面去记录生活中所发生的事,如狩猎、生产等场景。法国南部的拉斯科洞和西班牙北部的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中,考古发现了属于旧石器时代后期奥瑞纳文化期的单色画,这是迄今发现人类最早的绘画形式,也可以说是素描的起源。其中法国南部的拉斯科洞在创作年代上早于其他洞穴壁画,并且作品数量多、内容丰富。壁画中主要描绘的是原始人类狩猎的目标,如野牛、野马、鹿等,也有少量的男性形象,线条刚劲有力,形态写实,简单的线条抓住了形象的基本特征,并试图表现出物体的立体感。在西班牙北部桑德兰市附近的阿尔塔米拉洞中,发现一幅长14米的壁画,绘制了20多个动物,有形态各异的野牛、野马、野猪,其中《受伤的野牛》描绘了野牛在受伤后,低着头卧在地上,后腿还在努力挣扎,强有力的犄角好像还要向攻击它的猎人做最后一搏,描绘得十分生动,如图1-14所示。绘图的主要工具为羽毛、动物毛制作的原始画笔,从洞穴岩画中可见当时人类已经开始尝试使用某些素描的表现手法,虽然这些方法未经总结和理论提炼,只是当时人们本能的主观表达,已可以看到素描的基本面貌。原始人的素描主要还是以默写的形式将动物形象及生活场景绘制在岩壁上。

图1-14 阿尔塔米拉洞中的《受伤的野牛》

到了中石器时代,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人类的活动也更多在户外,这时的绘画艺术也从洞内走向室外的岩壁,岩画在此时盛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西班牙拉文特地区和北非撒哈拉地区的岩画,其中以动物、人物为主,由于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绘画主题也随之出现了人类圈养的牛、马等动物。人物中不仅有男性奔跑、使用弓箭狩猎、战斗的画面,也出现了女性播种、收割等活动的场面。绘画注重人物外轮廓线的表现,形成剪影效果,并且动态十分夸张。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已不拘泥于单一物体的表现,单一物体可以简化,他们更注重物体间的关系和整体场面的营造。如西班牙洞穴壁画《猎鹿》就刻画了一群猎人排成横列围猎鹿群的场面,有的鹿在奔跑,有的鹿已经中箭,场面十分生动。

到了新石器时代,较有代表性的是土耳其查达·胡尤克发现的壁画,壁画中不仅有野鹿、野牛和野豹,而且还出现了人类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风景画地图,壁画中绘制有火山、城市、房屋等。

2.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素描

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艺术可以说是西方艺术的摇篮,艺术家以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景物为原型,进行写实的绘画描绘。虽然是写实,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照搬,而是通过艺术加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产生了个性鲜活的绘画作品。在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把一切的现象归为数的标准,并以此来探索美,寻找事物的本质。古希腊人依据数的规律,按照数量来表示比例、形体、大小等,如人体的比例、结构、透视关系等都可以用数来衡量。古希腊人利用标准法则来完成建筑、雕塑艺术等的创作。古希腊早期的素描作品以简洁、质朴的线条表现,色彩主要是以单色来平涂。希腊陶瓶画非常有代表性,据传说,希腊绘画源于一个陶器匠人的女儿爱上了一位男孩,在这个男孩即将离开之时,作为留念,女孩在灯下把男孩的剪影画出,她父亲把画像做成了陶瓶画。图1-15所示为古希腊陶瓶画,作品中可以看到清晰的结构线。而后期的作品主要运用明暗表现的方法来表达物体的立体感。

图1-15 古希腊陶瓶画

古希腊的画家已开始表现空间,风景画运用近实远虚的方法进行表现。在古希腊,具有代表性的画家有波利克莱妥斯、阿波罗多罗斯、阿佩列斯等。波利克莱妥斯被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称为“画圣”,他的画常常描绘神话、历史和史诗,他也是一名优秀的素描画家,能够表现生动的人物动作、性格和情感。他编写了《法则》一书,系统地研究了人体各部分的比例关系,提出头与身体的比例为1∶7。他还以力学为基础,将人体重心以及不同人体动态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行了表述。但是,他还没有掌握空间透视技巧,而是将物体安排在高出和低处来表示画中的前景和后景,代表作有《马拉顿之战役》《希腊人与亚马逊人之战图》等。阿波罗多罗斯被人们称为阴影画家,他解决了利用明暗光影来表现画面的方法,代表作有《奥得修斯》《阿杰克斯遭受雷击》等。阿佩列斯擅长肖像画,他是亚历山大大帝的宫廷画师,代表作有亚历山大、马其顿王族肖像等,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水中出浴的阿芙洛狄特》。

古罗马艺术虽然受到古希腊艺术很深的影响,但是也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留给人们很多造型优美的绘画作品。罗马人注重实用、朴实和个性,绘画作品主要是绘制在墙壁、陶瓶上面,题材有风景、肖像、静物、动物等。壁画有一些是希腊名画的临摹品,也有的内容来自希腊神话故事,当然还有一些表现人们的日常生活。肖像画非常著名,如《少女读书像》。在庞贝城、赫尔库朗宁姆等发现了大量的壁画,较有代表性的是罗马人独创的“建筑样式”风格,用视觉幻象的方法画出窗外的风景、花园等,将建筑空间进行扩大和延伸,产生空间幻觉效果,使人身临其境。代表作如《酒神秘仪图》《奥德赛巡游地府》等。

二、文艺复兴时期的素描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人文主义思想为主导,带来了科学与艺术革命。艺术家对于透视、解剖、空间、明暗光影、人物性格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一时期的素描作为绘画、建筑、机械、雕塑等的最初草图,题材十分广泛,从而形成了科学的素描法则,并初步形成了古典写实训练体系。文艺复兴早期,意大利画家乔托成为了文艺复兴的开拓者,他也被后人称为“近代绘画之父”。文学家卜迦丘曾赞美乔托,“生而具有超群的想象力,凡自然界的森罗万象,他无一不能运用他的妙笔画得惟妙惟肖,会见者几疑是物的真体”。乔托的绘画作品大胆创新,从光明、黑暗等多方面来表现生活,他绘画中的人物造型、构图、层次以及场景氛围的营造都经过了仔细的推敲,并注重情感的表达。乔托运用变化构图的方式,来营造紧张、悲伤等整体画面氛围,表现得淋漓尽致,使观者看到他的作品时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乔托的代表作品有《逃亡埃及》《犹大之吻》《哀悼基督》等。

图1-16 达·芬奇《蒙娜丽莎》

图1-17 达·芬奇《手习作》

文艺复兴鼎盛时期出现了三位艺术巨匠,他们是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被世人称为“三杰”,对后世的绘画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列奥那多·达·芬奇(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1452—1519)是一位卓越的建筑师、画家、解剖学家、数学家、雕塑家、工程师、科学家。他将绘画与科学研究相结合,达·芬奇为了了解人体的骨骼、肌肉,开始进行人体解剖,成为世界上较早从事人体解剖的人之一。他对人体解剖和透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用圆形、正方形去表示人体比例,并使用数学的方法对人体比例进行刻画。正因如此,达·芬奇笔下的肖像作品骨骼、肌肉、比例才会造型如此准确。达·芬奇的素描功力超群,构图严谨,能够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他的作品极富表现力。他创造了“空气远近法”,物体越远,就越会隐没在淡蓝色的雾气中。达·芬奇的代表作品有《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和《岩间圣母》。图1-16所示为达·芬奇的油画肖像《蒙娜丽莎》,蒙娜丽莎那发自内心的神秘微笑,深深感染着每一位观者。作品在背景的处理上采用了空气透视法,那柔和的天空、层叠的山峰烘托了人物的神秘色彩。另一幅作品《最后的晚餐》绘制在圣·玛利亚·德尔·格拉契修道院的墙壁上,达·芬奇将画面中的每个人物都刻画出了不同的表情、性格和姿态。画中人物按照几组来刻画,身体和手臂互相穿插,在画面整体统一的同时又有变化。图1-17所示为达·芬奇的《手的习作》,作品体现了其深厚的艺术功底。

米开朗基罗·波纳罗蒂(Michelangelo,1475—1564),是意大利伟大的建筑师、画家、雕塑家和诗人,他的作品汲取了古希腊、罗马艺术的精髓,结构准确,画面整体气势宏大,极具个性和浪漫主义色彩。与达·芬奇追求理性、含蓄和柔美的不同之处在于,米开朗基罗注重画面的雄伟浑厚、富有激情。在绘制人体时有其特有的表现语言,绘制得非常雄壮、结实,在表现女人体时,也用男人体的强壮来塑造。米开朗基罗的代表作品有《哀悼基督》《最后的审判》《创世纪》等。图1-18所示为米开朗基罗的素描作品《利比西巫女》,作品中体现出不平静、痛苦和矛盾的心情。

拉斐尔·圣齐奥(Raffaello Sanzio,1483—1520),他是著名的意大利建筑师、画家。他的作品在继承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画风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优雅、秀丽的表现语言,并使人文主义思想在作品中得到充分的展现。拉斐尔的作品有着古典之美,又有着灵动的活力。他的作品表现《圣经》故事和古希腊神话较多,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作品灵感多来源于现实生活,将现实的美进行提炼来表现内心理想的情感。拉斐尔的素描作品线条柔美、流畅,刻画得非常深入。他的作品善于表现空间,并能够与建筑内部有机的结合。拉斐尔的代表作品有《雅典学院》《椅中圣母》《西斯庭圣母》《教皇利奥十世和主教》。他的人物肖像画,不仅注重外貌的酷似,更关注于内心世界的表现,是学院派古典主义所遵循的典范。图1-19所示为拉斐尔的人像素描作品,画中简单的线条描绘出传神的人像作品。图1-20所示为拉斐尔的作品《雅典学院》,作品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狄奥古尼、阿基米得等不同时期的众多学者表现在同一幅画中,其中也包括画家本人,整个画面表现出学者间为了追求科学和真理而辩论的人文主义思想。

图1-18 米开朗基罗《利比西巫女》

图1-19 拉斐尔的人像素描作品

图1-20 拉斐尔《雅典学院》

丢勒、荷尔拜因也是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代表人物,他们的素描作品有其各自的特点和风格。阿尔布雷特·丢勒(Albrecht Dürer,1471—1528)是德国的画家、版画家,他对素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尤其是人体比例结构、解剖等方面,其素描作品结构严谨、形象生动,注重人物内心情感的细腻表现。丢勒对于透视、数学、人体解剖等有较为深入的研究,作品体现了新人文主义的精神。他13岁就绘制了素描自画像,且造型准确、刻画细腻。丢勒认为,“美的源泉不仅在于事物本身,而且也存在于艺术家对待事物的态度上。”他是一位勤奋且多产的画家,现存的素描作品就达1700余幅。他的素描、油画、版画作品基本上都是宗教题材,明暗层次丰富,质感表现到位。丢勒的代表作品有《启示录》《亚当与夏娃》《奥斯瓦尔德·克雷尔肖像》和《四使徒》等。图1-21所示为丢勒的作品《四骑士》,画中四骑士策马狂奔,气势磅礴,表现了画家强大的艺术表现力。

图1-21 丢勒《四骑士》

汉斯·荷尔拜因(Holbein Hans,约1497—1543)是德国油画家、版画家。荷尔拜因是写实肖像画的先驱,他的构图古典稳重,作品融入了他的艺术思想,刻画的肖像造型细腻生动、形神兼备。他对人物的观察细致入微,素描作品造型准确、结构严谨,并抓住了人物性格特点。在刻画人像时,常在画面中添加静物来暗示所画对象的职业和性格。他的代表作品有《伊拉斯莫肖像》《亨利八世肖像》《死神之舞》《富有者的胜利》等。图1-22所示为荷尔拜因的素描作品《波银斯肖像》,画中勾线准确、简练,技法运用得十分纯熟。

图1-22 荷尔拜因《波银斯肖像》

这一时期艺术学院的素描教学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并成为艺术家的聚集地和培养艺术人才的摇篮。16世纪,意大利的罗马圣卢卡艺术学院将素描课程教学提高到十分重要的位置,形成素描教学体系,开创了现代美术学院素描教学体系的先河。圣卢卡艺术学院的第一任院长朱卡里制订了一套循序渐进的教学计划,首先是作品临摹,然后是对浮雕、圆雕进行写生,最后才进行人体写生和着衣模特的写生。圣卢卡艺术学院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在更名为罗马美术学院,在意大利非常著名,位列世界美术学院前十。

三、17~18世纪的素描

17世纪,欧洲素描由严谨细腻的艺术表现手法走向自由和多样化。这一时期,巴洛克艺术风格诞生于意大利的罗马,是一种以赞扬王权威严的贵族艺术,其作品气势宏伟、高贵庄严。“巴洛克”一词源出于葡萄牙语,指不合常规的、稀奇古怪的事物,在美术史上指违反古典艺术标准的艺术,换句话说,也就是从古典主义的约束中解放出来。巴洛克沿袭了文艺复兴后的风格,注重内心情感的表达,画面构图常常使用对角线、弧线等方式,物体造型强壮、夸张,追求动感,光影的黑白对比强烈。这一时期的画家进一步完善了通过黑、白、灰关系来表现物体的光影和立体感,明确了运用素描结构表现物体体积的画法。巴洛克艺术的代表人物绘画大师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1577—1640),他的作品气势宏伟、高贵典雅、空间富于变化,创造出了一种生机勃勃的艺术表现方式。其作品题材有宗教神话、历史风俗、肖像等。他放弃了金字塔式的稳定构图,有时使用正反螺旋形缠结的形式,或是根据画面的节奏、夸张的人物动作来设计画面构图。他的绘画造型以线表现为主,创作了大量物象多样、运笔灵动的素描作品。鲁本斯的代表作品有《掠夺利西普斯女儿》《莱尔马公爵骑马像》《上十字架》《梅迪奇生平》《有彩虹的风景》等。图1-23所示为鲁本斯的作品《上十字架》,画面中的构图动势指向了上十字架的人,造型深入细腻。

图1-23 鲁本斯《上十字架》

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 ,1606—1669)是一位油画家、版画家,也是荷兰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他的作品构思巧妙、深刻,物体的光影变化充分,体积感很强。其晚年作品多用毛笔绘制,运笔粗犷。伦勃朗善于画肖像画,他的肖像画笔触豪放有力。他一生共画了600余幅油画, 350幅版画, 1500余幅素描,其作品体现了古典主义意境和真实的生活感受。并且他还画了大量的自画像,成为其人生发展的一个缩影,从他的自画像中可以看到,他的人生从欢快走向痛苦,体现在他晚年的艺术中给人一种沉痛的悲剧力量。他的代表作品有《杜普教授的解剖课》《怀抱萨斯基亚的自画像》《夜巡》《圣乔治民团的宴会》等。图1-24所示为伦勃朗的作品《夜巡》,画面中细致刻画了每个人的动作和表情,体现了画家在群画像方面的才能。

图1-24 伦勃朗《夜巡》

17世纪法国巴黎皇家绘画雕塑学院(也被称为皇家美术学院)成立,为宫廷培养了大量的艺术家,注重文化与技艺相结合,提高学生综合文化修养,学院通过学术讲座的方式向学生传授“高雅”艺术观,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逐步递进,首先是临摹艺术大师的素描作品,其次是进行石膏像的素描写生练习,最后走向人体素描写生。人体写生主要以男人体为主,学院将人体写生作为美术学院教学的核心内容。学院采用教授轮流执教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只讲授素描,学生通过素描可以学习观察、理解物体的方法,以及绘画的基本技能,再进行其他形式的艺术创作就游刃有余了。

18世纪,法国的艺术取代了意大利成为欧洲文化的主角,洛可可风格逐渐取代了巴洛克艺术风格,而美学作为一门学科也诞生了。“洛可可”一词源于法语,它的含义是贝壳形。洛可可艺术风格产生于法国,是路易十五时期宫廷贵族所崇尚的,反映了他们追求奢侈生活的现状。墙面、家具、器物等的装饰花纹常常带有C形、S形、漩涡形等线条装饰,具有华丽、柔美和繁缛的特点。洛可可艺术在绘画上摆脱了学院派的束缚,绘画题材多见轻松活泼的爱情主题,样式新奇。法国画家让·安东尼·华多 (Jean-A ntoine Watteau,1684—1721)作为洛可可艺术风格的代表,他的绘画风格影响着整个法国,作品优美自然,创造了抒情主义的绘画风格。华多的作品观察细致入微,素描作品技巧运用娴熟。他的绘画作品多表现贵族的享乐生活、谈情说爱等,但是也会暗含贵族在精神上的空虚,因此,他的作品非常真实,具有现实主义色彩。华多的代表作品有《发舟西苔岛》《热尔森画铺》等。图1-25所示为华多的作品《热尔森画铺》,画面中展现了贵族在选画的场面,对他们的服饰、动态都进行了深入的刻画。

图1-25 华多《热尔森画铺》

四、19~20世纪的素描

19世纪以法国为中心的欧洲美术形成了新的高潮,出现了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等诸多的艺术运动和思潮。艺术脱离了政治而走向了自由。新古典主义的代表画家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1780—1867),他摆脱了洛可可风格的浮华,是一位颇具影响的素描巨匠。他认为一幅画的表现力取决于作者丰富的素描知识,撇开绝对的准确性,就不可能有生动的表现。造型的基础是线条,注重以线条为主来表现结构,用铅笔可以表现纯正的结构造型和画面秩序。他主张线条要准确清楚,造型要简洁,形成朴素稳重、变化丰富的勾线风格,他写实的画面表现了深厚的功底。女人体在安格尔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他对于女人体追求“永恒的美”,将古典美与女人体巧妙地结合,温柔似水、清新脱俗。安格尔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其代表作品有《斯塔马蒂一家》《音乐家帕格尼尼》等。图1-26所示为安格尔的作品《素描人像》,画面中细腻的刻画带有浓厚的新古典主义风格。

图1-26 安格尔《素描人像》

现实主义画家柯罗、米勒、门采尔、杜米埃在生活中发现美,表现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景。让·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1814—1875)生于农民家庭,由于生活所迫,他曾用素描画去换鞋穿。但是米勒心中满怀着对农民、大自然的热爱,他画笔下的农民形象庄重崇高,线条纯朴厚重,他的农村风俗画常常会使人感受到苍茫和恬静的艺术美感。他的代表作品有《播种者》《拾穗者》《晚钟》等。阿尔道夫·门采尔(Adolpyh Von Menzel,1815—1905)是德国著名历史画家、风俗画家和版画家,他是一位现实主义大师,同时也是一位素描大师。他的绘画题材广泛,主要有历史画、风俗画等。他的素描、速写作品造型准确、线条坚实有力。他是一位高产的画家,他一生绘制了7000余幅素描作品,展现了德国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他用速写来描绘工人生产活动的场面。他的作品中人物众多,人物在画面布置中疏密得当,人物间相互呼应,场面毫不凌乱,展现了画家对于整个画面高超的把握能力。他的代表作品有《腓德烈大帝传略》《扎铁工厂》。图1-27所示为门采尔的作品《国务大臣》,这幅素描作品选择的是全侧面的构图,由于处在暗面的色调比较多,在暗色调的对比和层次感的处理上展现了画家深厚的功底。亮面的色调精致到位,和暗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立体感很强,整幅画面非常出效果。

图1-27 门采尔《国务大臣》

奥诺雷·杜米埃(Honoré Daumier,1808—1879)是法国的版画家、讽刺漫画家、油画家、雕塑家。他的绘画题材有工人、文学作品、历史事件等,常常讽刺社会生活的阴暗面。他善用线条,并运用光、影来简单地处理明暗关系,他的素描作品也利用漫画的夸张手法来表现。他的代表作品有《特朗斯诺宁街12号》《逃亡者》《堂·吉诃德》和《三等车厢》等。

印象主义揭开了西方现代绘画的帷幕,代表画家有马奈、莫奈、德加、雷诺阿、毕沙罗等,他们以多变的线条和光影替代了利用轮廓线来表现体积感的素描表现手法。其中埃德加·德加(Edgar Degas,1834—1917)在素描领域最为出色,他主张“所谓素描不是表现形态,而是表现对形态的看法。”素描从表现客观世界到表现主观观念的方向演变,构图与众不同,既有局部特写又具偶然性。他的绘画题材有芭蕾舞女演员、赛马、酒吧、剧场等,他的肖像画展现了素描技巧的运用和细致入微的表现。德加将传统素描与印象派色彩巧妙的结合,他也曾说他自己是“运用线条的色彩画家”。德加的代表作品有《贝利尼一家》《会计师和女儿们》《舞蹈教室》《调整舞鞋的舞者》等。图1-28所示为德加的作品《舞蹈教室》,画面抓住了她们瞬间形体和动作的变化效果,他借助色粉笔用素描的手法来表现。

图1-28 德加《舞蹈教室》

新印象主义出现了修拉、西涅克等画家,其中修拉(Georges Seurat,1859—1891)的素描作品运用“点彩”的表现手法,单纯用点画法点出画面的黑、白、灰的调子,来展现朦胧的空间氛围。

后印象主义的代表画家为塞尚、梵高、高更、劳特累克等,素描已成为画家本人表达个性的一种造型语言。塞尚从静物素描着手,注重画面构图,使静物画进一步深入发展。保罗·塞尚(Paul Cézanne,1839—1906)是一位法国画家,他注重物体结构的研究和形体稳定的表达。他曾说,“要用圆柱体、球体、圆锥体来处理自然界。”这一艺术探索对于素描的形体结构表达产生了重要影响,使物体呈现几何化的倾向,并且他大胆放弃了传统的透视法则,在同一画面中采用多个视角来表现物体,他的艺术思想影响了后世很多的画家,被誉为“现代主义绘画之父”。塞尚的代表作品有《苹果与桔子》《圣维克多山》等。图1-29所示为塞尚的静物作品,作品抓住了大的体面关系和结构,绘制得十分结实。

图1-29 塞尚的静物作品

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是一位荷兰画家,对绘画执着追求,他的作品饱含着激情,宣泄着他的内心情感,他的艺术深深影响着野兽派和德国的表现主义。梵高作品具有独创性和自我个性的表达,他曾说,“我不想准确地再现我眼睛所见的事物,而是随心所欲地使用色彩,用以更有利地表现我自己。”由于精神疾病的困扰,梵高曾割下了自己的耳朵,并最终用左轮手枪结束了其年仅37岁的生命。梵高的代表作品有《向日葵》《割掉耳朵的自画像》《星夜》《囚徒放风》等。图1-30所示为梵高的作品《囚徒放风》,这幅作品的社会意义深刻,用生动的形象表达了对压迫人的残酷现实的不满。

图1-30 梵高《囚徒放风》

俄国19世纪后半叶最有影响的艺术大师之一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Ilya Yafimovich Repin,1844—1930)擅长各种题材的绘画,他创作了大量的历史画和肖像画,展现了俄国社会生活的全貌。他曾说,“通过历史画,为痛苦的悲剧寻找出路。”他的画面构图丰富多变,画家用画面的色彩、线条和人物的布局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凡是看过这幅画的人都为它的生活真实而感到惊讶,他的作品充分反映了人们的生活和理想。列宾的代表作品有《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索菲亚公主》《伊凡·雷帝杀子》等。图1-31所示为列宾的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幅名画是列宾学生时代的作品,表现了饱经风霜的纤夫步履艰难地拉着纤绳的场面,根据画面构图和前后的虚实对比表现了深远的空间效果。

图1-31 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20世纪现代派美术成为艺术主流,出现了野兽派、立体派、未来派、达达派、表现主义、感觉主义、超现实主义等很多流派,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各个艺术流派通过鲜明的艺术个性显示着其存在的意义,不同艺术家的素描草图和作品不断促进着素描艺术的发展。画家的作品通过观察物体的结构、解剖等特点更加深入地理解形体,对自然认识具有更大的广度和深度,并用主观和个性表现着世界,将客观存在的事物通过主观的艺术加工和变形,成为与众不同的、抽象的艺术作品。各种艺术门类之间相互影响与渗透,例如绘画与音乐、文学等相结合。

野兽派诞生于法国,是一种自觉的前卫派艺术运动。代表人物马蒂斯、德兰、弗拉芒克、马尔克等画家的作品具有表现性的构图、过度扭曲夸张的造型、加强的轮廓线、鲜明的色彩对比的特点。作为野兽派创始人的亨利·马蒂斯,是一位画家、雕塑家,在素描肖像上的成就超群。他极力将画面表现得简洁,对很多的细节进行了简化,常用线描来传达情感,并且善于用曲线来进行表现,画面整体感觉十分饱满。他在表现画面空间关系时也很有特色,不使用透视的方法,而是利用前后遮挡的物体试图表现出某种空间层次感。马蒂斯的代表作品为《带绿色条纹的肖像》《红色的和谐》《蓝色的裸体》等。图1-32所示为马蒂斯的作品《舞蹈》,画面中以简洁的线条展现了人的动态,描绘得十分生动。

图1-32 马蒂斯《舞蹈》

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是西班牙伟大的艺术大师,他和勃拉克一起创立了立体主义,对于西方现代艺术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他们把有体积的物体进行了平面化的处理,明暗、线条、透视等都被忽略,将形体打散后重新组织这些部分,一幅画可以从多角度解读。毕加索的绘画表现题材广泛,并且每种题材都具有一定的寓意。他的作品常以独特的角度观察生活,分析和描绘物体的外部、内部、底部的结构。毕加索一生的艺术创作都是从内心出发,打破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其绘制的抽象人物、动物等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毕加索的速写作品运用多种表现技法,随心所欲地表现着形象。毕加索不愿别人与他的风格相同,他一看到别人模仿他的风格他便寻找另外一种表现方式。毕加索一生所创作的各种类型的作品达6万件以上。其代表作品有《亚威农少女》《格尔尼卡》《梦》等。图1-33所示为毕加索的作品《弹曼陀铃的少女》,他用抽象的块面对人物的造型进行了简化,造型十分大胆,给人带来很强的视觉冲击。

图1-33 毕加索《弹曼陀铃的少女》

苏联女皇叶卡捷琳娜下令在圣彼得堡瓦西里岛建立圣彼得堡皇家美术学院,后更名为列宾美术学院。学院借鉴欧洲学院派古典主义艺术的教学方法,形成严谨的“苏派”美术教学,培养出一大批功底深厚的艺术家。其素描教学注重写实和光影效果的把握。素描教学中以人体写生居多,主要选择男模特,因为男模特骨骼、肌肉清楚,姿势借鉴古典主义雕塑作品,以增强素描的视觉表现力和画面冲击力。列宾美术学院早期的艺术家契斯恰科夫、苏里科夫、谢洛夫等的素描风格有点像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素描。注重物体结构与调子的统一,强调轮廓线。19世纪艺术教育家契斯恰科夫的素描,将理性与唯美的民族性格相结合,使素描不再是对于物体直接的照搬。

五、中国的现代素描

俄罗斯美术教学思想对于中国艺术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徐悲鸿先生将苏派、法国学院派的艺术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相结合,为中央美术学院的艺术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物体再现能力的培养。我国美术学院的素描教学内容和方式基本上相同,只是在绘画风格上有所不同。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这八所美术学院是我国极具知名度的美术类高等院校,并具有一定的地域代表性。这些学院历史悠久,具有较为深厚的艺术教学积淀,在素描教学上代表了国内素描教学的整体水平。各大院校的素描表现风格或多或少的有些不同,例如北京地区中央美术学院注重结构严谨、厚重,表现形式独特、有个性;东北地区辽宁的鲁迅美术学院的素描教学强调粗犷、大气的表现风格。这些院校比较注重学生写实能力的训练,在写实描绘物体的基础上再运用创造性思维对物体造型进行变形和创新。图1-34所示为学生的现代素描作品,作品从画面的构图、物体的造型都十分富有新意。

图1-34 学生素描作品 2z/ZUeFblslbqBBRUAWRRRzYEOj+hgJuyJui5INe+8cfmPfG7pnXn1oPjpTjAYA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