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原典】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 (1) ;上下同欲者胜 (2) ;以虞待不虞者胜 (3) ;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4)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5)

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6) ;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 (7) ;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注释】

(1)识众寡之用者胜:能善于根据双方兵力对比情况而采取正确战法,就能取胜。众寡,指兵力多少。(2)上下同欲者胜:上下同心协力的能够获胜。同欲,意愿一致,指齐心协力。(3)以虞待不虞者胜:自己有准备对付没有准备之敌则能得胜。虞,有准备。(4)将能而君不御者胜:将帅有才能而国君不加掣肘的,能够获胜。能,有才能;御,原意为驾驭,这里指牵制、制约。(5)知胜之道也:认识、把握胜利的规律。道,规律、方法。(6)殆:危险、失败。(7)一胜一负:即胜负各半,指没有必胜的把握。

【译文】

所以能把握胜利的情况有五种:知道可以打或不可以打的能够胜利,了解多兵和少兵的不同用法的能够胜利,全军上下意愿一致的能够胜利,自己有准备来对付无准备的敌手的能够胜利,将帅有才能而国君不加掣肘的能够胜利。凡此五条,就是把握胜利的方法。

所以说,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百战都不会有任何失败的危险;虽不了解敌人,但是了解自己,那么有时能胜利,有时会失败;既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那么每次用兵都会有危险。

解读

知彼知己,先胜后战

孙子强调“先知”,认为“先知”是“三军所恃而动”的根据。他说:“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他认为,开明的国君,贤良的将帅,之所以一出兵便可战胜敌人,而战果辉煌,就在于能事先全面地了解敌情。与此相反,如果情况不明,正如“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如此来决定事情,必遭覆军杀将的后果。

正因为先知与否事关胜败,所以孙子认为:“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民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他把事先了解敌人情况,看成是否高明的将帅、谋臣和国君的重要标志。

那么,如何用兵才是“知彼知己”,从而能够“百战不殆”呢?

孙子指出了五种可以预见到胜利的情况。这五种情况是:知道什么情况下可以打什么情况下不可以打的能胜利,懂得根据兵力多少而采取不同战法的能胜利,官兵有共同愿望、上下同心的能胜利;以有准备对待没有准备的能胜利;将帅有指挥才能而国君不加以牵制的能胜利。

孙子的结论是:了解敌人,了解自己,百战都不会失败;不了解敌人而了解自己,胜败的可能各半;不了解敌人,也不了解自己,那就会每战必败。

了解敌我情况,才能取胜。在当今国际竞争情况下,企业要了解竞争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如竞争对手、消费者需求变化、政府法律法规变化、技术创新、营销环境等。只有全面了解这些因素,才能领先竞争对手,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削弱其优势,增强自己的实力。在国际竞争中,企业决策者的决胜之策在于正确运筹的判断艺术,而“知彼知己”,是企业决策者正确判断的基础。

春秋后期,吴、楚两国的战争进行了60年之久。两国均感到筋疲力尽,无力再继续战斗下去。但经过五年的休战之后,两国元气稍有恢复。周景王二十二年(公元前523年)冬,楚平王派兵夺取了吴军侵占的州来(今安徽凤台)。州来是扼守淮河上游的军事重镇,吴王僚率公子光等再次进攻州来。楚平王闻讯,立即遣使征集顿、胡、沈、蔡、陈、许六国之军,于周敬王元年(公元前519年)七月与楚军会师于鸡父(今河南固始县东南鸡备亭),准备救州来。鸡父位于大别山西北麓,亦为当时楚国的军事重镇,其地扼淮河上游要冲,六、群、舒诸小国环绕其东南,胡、沈、陈、顿、息、江、道诸小国屏列其西北。楚国控制这里对付吴国,进可战,退可守,由此还可以控制淮颍地区诸小国,保持其在东方的势力范围。

然而,楚令此时正在患病,勉强支撑病体驰赴鸡父,与诸侯之军相会。因途中劳顿,病情愈发严重,便让楚司马蘧越代为指挥,率诸侯之军向州来前进。吴公子光见楚军及诸侯之军力量强盛,吴军与之相较众寡悬殊,自动撤去对州来的包围,屯军钟离(今安徽凤阳县东临淮关)。不久,楚令病死于军中,楚军与诸侯之军的士气大降。代帅蘧越资望过浅,不能指挥诸侯之军,诸侯之军与楚军相率退回鸡父。吴公子光听说楚统帅已死,蘧越代摄帅职,楚军及诸侯之军不战而退,料知其中必有变乱,向吴王僚建议率军尾追。

楚军及诸侯之军撤至鸡父后,蘧越以为吴军未必敢深入楚境穷追,遂屯军鸡父,拟稍加休整后再决定行动。吴公子光对吴王僚说:“跟随楚国与吴国作对的都是些小国,而且都是受楚国的胁迫而来的。胡、沈两国的国君年幼而轻狂,陈国大夫夏蓄强硬而顽固,许、蔡两国素来愤恨楚国对他们的压迫。如今,楚帅已死,代行帅职的蘧越资望浅,很难统率联军。况且楚军中多为楚王所宠信的人,不会服从蘧越的指挥。七国联军同役而不同心,兵力虽多,也是可以打败的。如果分兵先向胡、沈、陈三国之军发动攻击,三国之军必然崩溃。三国之军一败,其余各国之军心就动摇了,各国一溃乱,楚军必然彻底崩溃。”吴王僚听取了公子光的意见。这年七月二十九日为“晦日”,双方交战于鸡父。“晦日”,自古为用兵作战的大忌,一般均闭营休息,以避此不吉之日。公子光故意选择“晦日”进攻,为的就是出敌不意,达到奇袭的目的。

蘧越正在鸡父休兵,又值“晦日”,未想到吴军会突然发起攻击。他于仓促之中,让胡、沈、陈、许、蔡、顿六国之军为前阵,掩护楚军。吴军的进攻完全依照吴公子光预定的部署,以刑徒3000人为前阵,直攻胡、沈、陈三国之军。吴公子光率右军,公子掩余率左军,吴王僚率中军,紧随其后。刑徒未受过军事训练,刚刚接战即散乱后退。胡、沈、陈三国之军向前追赶,吴军从三面包围胡、沈、陈三国之军。胡、沈二国的国君,及陈国大夫夏留均战死,吴军释放了胡、沈两军的俘虏,让他们逃到许、蔡、顿三国的军队去,一边狂奔一边叫嚷:“我们的国君死了!我们的国君死了!”吴军呐喊着紧随乱兵之后,许、蔡、顿之军惊恐万分,未战先溃。楚军见乱军漫山遍野狂奔而来,许、蔡、顿之军动摇溃退,吴国大军掩至,只好向后败退。吴军大获全胜。

鸡父之战,吴军能以寡胜众,原因在于运用机智谋略,打破迷信习惯,出奇制胜。唯有先知敌人之情,才能有效地使用自己的兵力。吴公子光对于楚方七国将领的性格及其军队的弱点,可以说了如指掌,由此制定了相应的战术。若无3000名刑徒诱敌,胡、沈、陈三国之军叫嚣狂奔,则许、蔡、顿之军不至于动摇;若非“晦日”发动进攻,则楚国之军不至于仓促应战,以致阵列不整。总之,鸡父之战堪称知彼知己,依靠谋略作战而制胜的典型战例。

了解敌人,了解自己,百战都不会失败;不了解敌人而了解自己,胜败的可能各半;不了解敌人,也不了解自己,那就会每战必败。明察对手,审度自己,深谙知己知彼的原则,方能技高一筹,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78urXxF5yjaoxMlFxEaKSyvjzaISJ0dwPdwpOnvu95fwQCvbiK0NWLWIRd61f27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