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远犹卷二

【原文】

谋之不远,是用大简;人我迭居①,吉凶环转;老成借筹,宁深毋浅。集“远犹”。

【注释】

①迭居:指地位轮替。

【译文】

不论何人策划谋略,若考虑不够深远,就容易做出轻率的举动;人生本来就有起伏,祸福吉凶交替循环;所以,老成的人如果策划谋略,就会考虑得比较深远,不会只顾眼前利益。汇集这类故事作为“远犹”卷。

李泌

【原文】

肃宗子建宁王倓性英果,有才略。从上自马嵬北行,兵众寡弱,屡逢寇盗,倓自选骁勇,居上前后,血战以卫上。上或过时未食,倓悲泣不自胜,军中皆属目向之,上欲以倓为天下兵马元帅,使统诸将东征,李泌①曰:“建宁诚元帅才;然广平,兄也,若建宁功成,岂使广平为吴太伯②乎?”上曰:“广平,冢嗣也,何必以元帅为重?”泌曰:“广平未正位东宫,今天下艰难,众心所属,在于元帅,若建宁大功既成,陛下虽欲不以为储副,同立功者其肯已乎?太宗、太上皇即其事也。”上乃以广平王俶为天下兵马元帅,诸将皆以属焉。倓闻之,谢泌曰:“此固倓之心也。”

【注释】

①李泌:唐名臣,唐肃宗李亨遇之甚厚,军国大事多与之商议。

②太伯:太伯是周太王长子,明白父亲喜爱弟弟季历的儿子昌,也就是后来的文王,就和弟弟仲雍逃到荆蛮地带,建立吴国。

【译文】

建宁王李倓是唐肃宗的第三个儿子,性格英明果断,富有才能谋略。他带领兵马随唐肃宗从马嵬驿北上,因为随行的兵士势单力薄,多次遭遇盗匪流寇,李倓就亲自挑选骁勇善战的士兵保护肃宗。肃宗有时候不按时吃饭,李倓就伤心地哭,为军中将士所赞赏。肃宗想封李倓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希望他带领诸将东征。李泌说:“建宁王确实有元帅之才;然而广平王李俶毕竟是长兄,如果建宁王取得显赫战功,岂不是让广平王成为第二个吴太伯吗?”肃宗说:“广平王是嫡长子,以后的皇位继承人,如何还需要去担当元帅之职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呢?”李泌说:“广平王现在还没有被立为太子,如今天下艰难,天下众心还是向着元帅的。假如建宁王立下大功,即使陛下您不想立他为太子,和他一起立功的人也不会同意的。太宗与太上皇就是最好的例子啊。”于是,肃宗改任广平王李俶为天下兵马元帅,令诸将都听从他的号令。李倓听到这件事,对李泌说:“这样做正合我的心意啊。”

白起祠

【原文】

贞元中,咸阳人上言见白起①,令奏云:“请为国家捍御西陲,正月吐蕃必大下。”既而吐蕃②果入寇,败去。德宗以为信然,欲于京城立庙,赠起为司徒。李泌曰:“臣闻‘国将兴,听于人’。今将帅立功,而陛下褒赏白起,臣恐边将解体矣。且立庙京师,盛为祷祝,流传四方,将召巫风。臣闻杜邮有旧祠③,请敕府县修葺,则不至惊人耳目。”上从之。

【注释】

①白起:战国时秦国名将,封武安君,战胜攻取七十余城。

②吐蕃:古代藏族建立的地方政权。

③杜邮有旧祠:秦昭王不许白起留咸阳,白起出咸阳西门四十里,至杜邮,被昭王赐剑,遂自杀。后人在杜邮立祠祭祀白起。

【译文】

唐代贞元年间,咸阳有人上奏说他们看到了战国时期的秦国大将白起,白起叫他们转奏当今皇帝:“请求为国家捍卫西部边疆。正月间,吐蕃一定要来侵犯。”没多久,吐蕃果然入侵,被打败后退走。德宗以为真是白起在保佑他,打算在京城为白起建祠庙,赠封白起为司徒。李泌说:“我听说‘国家将兴,在于人’。现在将帅建立了战功,而陛下却褒赏白起,我担心这样的话守边将领就会分崩离析!况且在京城立庙,隆重地祈祷,流传开来,必将使巫风盛行。我听说杜邮那里有座白起旧祠,请下道敕文命当地府县把它整修一下,这样不至于让人听闻后感到吃惊了。”德宗听从了李泌的意见。

宋太祖 何真

【原文】

宋艺袓①推戴之初,陈桥守门②者拒而不纳,遂如封丘门,抱关吏望风启钥。及即位,斩封丘吏而官陈桥者,以旌其忠。

至正间,广东王成、陈仲玉作乱。东莞人何真请于行省③,举义兵,擒仲玉以献。成筑砦自守,围之,久不下。真募人能缚成者,予钱十千,于是成奴缚之以出,真笑谓成曰:“公奈何养虎为害?”成惭谢。奴求赏,真如数与之。使人具汤镬,驾诸转轮车上。成惧,谓将烹己。真乃缚奴于上。促烹之;使数人鸣鼓推车,号于众曰:“四境有奴缚主者,视此!”人服其赏罚有章,岭表悉归心焉。

【原评】

高袓戮丁公而封项伯,赏罚为不均矣;光武封苍头④子密为不义侯,尤不可训。当以何真为正。

【注释】

①宋艺祖:宋太祖赵匡胤武艺高强,宋代就有人称其为“宋艺祖”。

②陈桥守门:汴京城北城墙一共四门,陈桥门为最东门,封丘门在其西。

③行省:行中书省的简称,是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④苍头:奴仆别称。

【译文】

宋太祖起匡胤刚刚被拥立之初,陈桥门的守门人不让他进城门,太祖无奈就转去封丘门,封丘门守关的官吏早早就打开了大门,迎接太祖。太祖即帝位以后,立即处死了封丘门官吏而加封了陈桥门的官员,来表彰他的忠义之举。

到了至正年间,广东的王成和陈仲玉企图作乱谋反。广东行省右丞何真向行省请命,带领义兵,抓捕叛贼陈仲玉献给朝廷。王成建寨之地地势险要,很难攻破,何真花费很长时间都没有攻下来。于是,何真想出一计,悬赏万钱捉拿王成,王成的小奴仆贪财,绑了自己主人来领赏,何真笑着对王成说:“你怎么养虎为患啊?”王成为此甚感惭愧。何真便也真的将悬赏之钱如数给了他的家奴,然后又命人准备汤锅,并把汤锅架在转轮车上。王成很恐慌,以为何真要烹杀自己。但是何真却把王成家的领赏家奴抓了放在汤锅上煮了;又叫几个人在街上推车敲锣打鼓,当众宣布:“此等出卖自己主人的卑鄙奴仆就应该放在热汤里煮了!”大家都赞赏他赏罚分明,岭南地区的人于是开始从内心里真正归顺朝廷。

【译评】

汉高祖刘邦杀死忠心于项羽的丁公,而封赏保护自己却愧对项羽的项伯,实在是不懂什么是赏罚分明啊;汉光武帝封奴仆之子为不义侯,这种做法更不可取。何真的做法才是最值得人们称道的啊。

宋太祖

【原文】

初,太袓谓赵普曰:“自唐季①以来数十年,帝王凡十易姓,兵革不息,其故何也?”普曰:“由节镇太重,君弱臣强,今唯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语未毕,上曰:“卿勿言,我已谕矣。”顷之,上与故人石守信等饮,酒酣,屏左右,谓曰:“我非尔曹之力,不得至此,念汝之德。无有穷已,然为天子亦大艰难,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吾今终夕未尝安枕而卧也。”守信等曰:“何故?”上曰:“是不难知,居此位者,谁不欲为之?”守信等皆惶恐顿首,曰:“陛下何为出此言?”上曰:“不然,汝曹虽无心,其如麾下之人欲富贵何?一旦以黄袍加汝身,虽欲不为,不可得也。”守信等乃皆顿首,泣曰:“臣等愚不及此,唯陛下哀怜,指示可生之路。”上曰:“人生如白驹过隙,所欲富贵者,不过多得金钱,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耳,汝曹何不释去兵权,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久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君臣之间,两无猜嫌。不亦善乎?”皆再拜曰:“陛下念臣及此,所谓生死而骨肉也。”明日皆称疾②,请解兵权。

熙宁中,作坊以门巷委狭,请直而宽广之。神宗以太袓创始,当有远虑,不许。既而众工作苦,持兵夺门,欲出为乱。一老卒闭而拒之,遂不得出,捕之皆获。

神宗一日行后苑,见牧豭猪③者,问:“何所用?”牧者曰:“自太袓来,常令畜,自稚养至大,则杀之,更养稚者。累朝不改,亦不知何用。”神宗命革之,月余,忽获妖人于禁中,索猪血浇之,仓卒不得,方悟袓宗远虑。

【原评】

或谓宋之弱,由削节镇之权故。夫节镇之强,非宋强也。强干弱枝,自是立国大体。二百年弊穴,谈笑革之。终宋世无强臣之患,岂非转天移日手段?若非君臣偷安,力主和议,则寇准、李纲④、赵鼎⑤诸人用之有余。安在为弱乎?

【注释】

①唐季:唐朝末年。

②称疾:以生病为托词。

③豭(jiā)猪:公猪。

④李纲:字伯纪,两宋之交著名抗战派大臣,因对金人主战而被贬谪。

⑤赵鼎:字元镇,南宋大臣,因与秦桧政见不合,被谪岭南。

【译文】

当初,宋太祖对赵普说:“自唐末以来数十年的时间,就有不下十姓称王道帝,连年战乱,百姓们叫苦不迭,这是什么缘故呢?”赵普回答说:“这是由于藩镇太强,皇室太弱的缘故。如今的解决办法就是逐渐削弱他们的兵权,减少军饷,收回其中的精锐部队归中央管制,若是能这样天下自然就太平了。”赵普话还没说完,太祖就说:“你不用再说,我已经明白了。”不久,太祖和老朋友石守信等人一起喝酒,喝到尽兴之时,太祖屏退左右侍从,对他们说:“若是没有你们尽心尽力的协助,我也不会坐上现在这个位置,你们的功德实在深厚无比。但是当天子还不如当节度使时快乐。我现在整晚都内心忧虑,睡不好觉。”石守信等人焦急地问:“为什么呢?”太祖说:“这个不难明白。天子之位,权利至高无上,富贵享用不尽,有谁不想着做呢?”石守信等人都惶恐地叩头说:“陛下您为什么这样说?”太祖说:“你们自己虽然没有这样的意思,可是如果你们的部下想要富贵,有一天也把黄袍加在你们身上,你们也身不由己啊!”石守信等人叩头流涕道:“臣等愚蠢,都没有想到这一点,希望陛下可怜我们,给我们指一条生路。”太祖说:“人生如白驹过隙,短短数十载,追求富贵不过就是多一些金银财宝,多一些享乐,使子孙不致贫困罢了。你们何不辞去兵权,购买良田美宅,为子孙立下永久的基业,多买一些歌舞美女,每天饮酒作乐颐养天年。若是这样咱们君臣也免了猜忌,岂不是很好吗?”石守信等人再次拜谢说:“叩谢陛下的恩德。”到了第二天,这些人都声称自己生病,请求收回兵权。

熙宁年间,坊间的门巷大多弯曲且狭窄,在坊间做工的工人请求改宽改直,这样行事比较方便。神宗认为门巷尺度是太祖创制的,一定有它的用处,就不同意改建。后来,工人因为工作实在太辛苦了,心生不满,便手拿兵器出来作乱。结果只用一个老兵把守巷门就把他们全部擒获。

有一天神宗在后苑碰见有人在放牧公猪,便问这有什么用,放牧公猪的人回答:“我也不知道有什么用,自太祖以来,命令养一只公猪,从小养到大,老了就杀掉,换一只小的来养,一直这样没有变过。”神宗于是不再让他养猪。一个多月后,忽然抓到一个蛊惑人心的妖人,需要用猪血来浇他,但是已经没有猪了,神宗这才领悟到祖先的远虑。

【译评】

有人说宋朝衰弱,是削弱藩镇兵权的缘故。其实不然,藩镇强大,并非朝廷的强大。强干弱枝是立国之本。自从唐代末年安史之乱长达两百多年的国家大害谈笑之间也除去了。整个宋朝始终没有再出现这种情况,这不是一种高明手段吗?如果不是君臣上下都苟且偷安,一直主张议和,那么,任用寇准、李纲、赵鼎等人来对付北虏,令国家强大绰绰有余,怎么会衰弱呢?

徐达

【原文】

大将军达①之蹙元帝于开平②也,缺其围一角,使逸去。常开平③怒亡大功。大将军言:“是虽一狄④,然尝久帝天下。吾主上又何加焉?将裂地而封之乎,抑遂甘心也?既皆不可,则纵之固便。”开平且未然。及归报,上亦不罪。

【原评】

省却了太袓许多计较。然大将军所以敢于纵之者,逆知圣德之弘故也。何以知之?于遥封顺帝、赦陈理为归命侯而不诛知之。

【注释】

①大将军达:徐达,明开国元勋,朱元璋即位后,以征虏大将军率师北定中原,入燕京,灭元。

②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闪电河北岸,为元朝上都。

③常开平:常遇春,朱元璋大将,与徐达齐名,死后追封开平王。

④一狄:一个胡人。

【译文】

明朝大将军徐达在开平追逼元顺帝时,故意放开一个缺口,让顺帝逃走。常遇春因失去立大功的机会非常恼怒,徐达说:“他虽是个胡人,然而曾经做了很长时间的皇帝,我们主上又如何对待他呢?是割地封赏,还是处死他呢?我认为两者都不行,放走他最合适。”常遇春不以为然。后来回到京师,太祖也并没有怪罪徐达。

【译评】

徐达的这一举动省掉明太祖不少麻烦。然而徐达之所以敢放掉顺帝,是因他预先了解了朱元璋的宽宏胸怀。从哪里知道的呢?是从朱元璋遥封顺帝、赦免陈理并封其为归命侯而不杀他这两件事上了解到的。

司马光

【原文】

交趾①贡异兽,谓之麟。司马公②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为瑞;若伪,为远夷笑。愿厚赐而还之。”

【原评】

方知秦皇、汉武之愚。

【注释】

①交趾:古地名,今越南。

②司马公:司马光,字君实,历官宋仁宗、英宗、哲宗三朝,著名史学家,著有《资治通鉴》。

【译文】

宋朝时,交趾国派遣使者送来一只奇珍异兽,说是麒麟。司马光说:“没人见过真正的麒麟,不知道这个是真是假。若是真的,但不是自己出现的,就算不得吉祥之物;若是假的,又恐怕会被夷狄耻笑。明智的做法就是厚赏使者,谴他再带回去。”

【译评】

由此可知,秦始皇、汉武帝一味地醉心于四方进贡珍奇异兽作为祥瑞,有多愚昧啊!

韩琦

【原文】

太宗、仁宗尝猎于大名①之郊,题诗数十篇,贾昌朝时刻于石。韩琦留守日,以其诗藏于班瑞殿之壁。客有劝琦摹本以进者。琦曰:“修之得已,安用进为?”客亦莫谕琦意。韩绛来,遂进之。琦闻之,叹曰:“昔岂不知进耶?顾上方锐意四夷事,不当更导之耳。”

石守道②编《三朝圣政录》,将上。一日求质于琦,琦指数事:其一,太祖惑一宫鬟,视朝晏③。群臣有言,太袓悟,伺其酣寝,刺杀之。琦曰:“此岂可为万世法?已溺之,乃恶其溺而杀。彼何罪?使其复有嬖,将不胜其杀矣。”遂去此等数事。守道服其精识。

【注释】

①大名:大名府,今河北大名,为宋之北京。

②石守道:石介,字守道。

③晏:晚。

【译文】

宋太宗、宋仁宗曾经在大名府郊外狩猎,高兴之余,题诗数十首,贾昌朝把它刻在了石碑上。韩琦在大名府留守期间,把这些刻诗的石碑藏到了班瑞殿的衬壁内。有人劝韩琦拓片摹本进献给皇帝。韩琦说:“好好保存就可以了,何必刻意进献呢?”这个人也不明白韩琦的用意。韩绛来到大名府以后,临摹了这些诗进献给了皇帝。韩琦听说之后,叹息道:“我以前难道不知道把这些诗进献给皇帝可以讨好皇帝吗?只是想到皇帝正年轻气盛而锐意平定四夷,不应该引导他这样做。”

石守道编撰好《三朝圣政录》,准备献给圣上。呈献之前来请教韩琦的意见,韩琦说有几件事不能对圣上说明,其中之一就是,太祖因沉迷于一个宫女的美色,耽误了朝政,惹得群臣非议,太祖不得已趁宫女熟睡之时杀了她。韩琦说:“这件事难道可以作为效仿万世的做法吗?自己沉迷于宫女,耽误了朝政,宫女何罪之有,却因为自己心里疚悔而杀了无辜之人。假设以后又发生类似的事情,又要再杀无辜之人吗?”石介听了觉得有理,便删了其中几件类似于这样的事,并对韩琦这样独到的见解十分佩服。

刘大夏

【原文】

天顺中,朝廷好宝玩。中贵言,宣德中①尝遣太监王三保使西洋,获奇珍无算。帝乃命中贵至兵部,查王三保至西洋水程。时刘大夏为郎,项尚书公忠令都吏检故牒,刘先检得,匿之。都吏检不得,复令他吏检。项诘都吏曰:“署中牍焉得失?”刘微笑曰:“昔下西洋,费钱谷数十万,军民死者亦万计。此一时弊政,牍即存,尚宜毁之,以拔其根,犹追究其有无耶?”项耸然,再揖而谢,指其位曰:“公达国体,此不久属公矣②。”

又,安南黎灏侵占城池,西略诸土夷,败于老挝。中贵人汪直欲乘间讨之,使索英公下安南牍。大夏匿弗予。尚书为榜吏至再,大夏密告曰:“衅一开,西南立糜烂③矣。”尚书悟,乃已。

【原评】

此二事,天下阴受忠宣公之赐而不知。

【注释】

①宣德:指郑和下西洋事。

②此不久属公矣:指兵部尚书之职不久当属刘大夏。

③糜烂:指民生受到破坏。

【译文】

明朝天顺年间,明英宗对一些奇珍异宝情有独钟,便常常搜集这些玩物。宦官中贵为讨好明英宗说:“宣德年间,朝廷曾派王三保太监出使西洋,搜集到不少的珍稀宝物。”于是英宗就高兴地命中贵到兵部,查看三保下西洋之时的航海路线。当时刘大夏任兵部侍郎,兵部尚书项忠命令都吏查阅旧公文档案,寻找相关资料。刘大夏先找到,偷偷藏起来了,都吏找寻未果,项忠又命令其他吏员去找。项忠问都吏道:“官署中的旧公文怎么会遗失呢?”刘大夏笑了笑说:“三保一行人出使西洋,花费数十万,牺牲了上万军民,这在当时是一大弊端,即使资料还在也应该毁了,以便永远断了这件事带来的坏影响,现在还追究它有没有遗失干什么?”项忠听了甚是惊奇,一再拜谢,指着自己的官位说:“先生识得大体,不久这个位置就是您的了。”

另外一次,安南黎灏一心想要侵占他人城池,开始向西进攻夷人,但后来败于老挝。宦官汪直想到趁此时机讨伐他,派人来要英公下安南的旧文档,刘大夏偷偷地把它藏了起来。项忠追查此事,多次责打负责文书的官吏。刘大夏悄悄地告诉项忠说:“如果这仗打起来了,西南各地的百姓又要遭受战争之苦了。”项尚书顿悟,立即停止追查此事。

【译评】

这两件事都是天下人暗中受了刘大夏的好处却不知道啊。

姚崇

【原文】

姚崇为灵武道大总管。张柬之等谋诛二张①,崇适自屯所还,遂参密议,以功封梁县侯。武后迁上阳宫,中宗率百官问起居②。五公相庆,宗独流涕。柬之等曰:“今岂流涕时耶?恐公祸由此始。”崇曰:“比与讨逆,不足为功。然事天后久,违旧主而泣,人臣终节也。由此获罪,甘心焉。”后五王被害,而崇独免。

【原评】

武后迁,五公相庆,崇独流涕。董卓诛,百姓歌舞,邕独惊叹。事同而祸福相反者,武君而卓臣,崇公而邕私也。然惊叹者,平日感恩之真心;流涕者,一时免祸之权术。崇逆知三思犹在,后将噬脐③,而无如五王之不听何也。吁,崇真智矣哉!

【注释】

①二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为武则天宠幸,宫中称为五郎、六郎。

②问起居:请安。

③噬(shì)脐:指后悔不及。

【译文】

姚崇是唐朝名臣,曾担任灵武道大总管。张易之、张昌宗二人是武后宠臣,张柬之等人便谋划将这二人诛杀,姚崇正巧从驻地回京,于是参与其中,后来因功被封赏为梁县侯。武后迁往上阳宫居住,中宗领众臣常去问安。五公为诛杀二张,中宗复位而欢欣鼓舞,只有姚崇一人悲伤流泪。张柬之等人说:“现在是庆贺的时候,你为什么流泪?恐怕会因此而惹祸上身。”姚崇说:“和你们讨论平定叛逆并不是什么值得称赞的有功之事。而如今侍奉武后已久,想到分别而伤心哭泣,这是人臣应尽的节义。如果因为这个牵连获罪,我也甘心。”后来柬之等人都被杀害了,只有姚崇一人幸免于难。

【译评】

对于武后迁入上阳宫事件,五公相与姚崇的表现截然相反,五公相高兴祝贺,姚崇伤心哭泣。东汉时董卓被诛杀,百姓载歌载舞,只有蔡邕为之叹息。事情相同而遭遇的祸福却相反。因为武后是君,董卓是臣;姚崇为公,蔡邕为私的缘故。然而叹息是感恩的真心表现,流泪却是一时免祸的权术。姚崇思虑周全,想到武三思仍在朝廷之上,难免日后报复自己,所以不像其他人一样一味地庆贺。姚崇真是聪明至极呀!令人佩服。

杨荣

【原文】

王振谓杨士奇等曰:“朝廷事亏三杨①先生,然三公亦高年倦勤矣。其后当如何?”士奇曰:“老臣当尽瘁报国,死而后已。”荣曰:“先生休如此说,吾辈衰残,无以效力,行当择后生可任者以报圣恩耳。”振喜,翌日即荐曹鼐、苗衷、陈循、高谷等,遂次第擢用。士奇以荣当日发言之易②。荣曰:“彼厌吾辈矣,吾辈纵自立,彼其自已乎?一旦内中出片纸,命某人入阁,则吾辈束手而已。今四人竟是吾辈人,当一心协力也。”士奇服其言。

【原评】

李彦和《见闻杂记》云:“言官论劾大臣,必须下功夫,看见眼前何人可代得。代者,必贤于去者,必有益于国家,方是忠于进言。若只做得这篇文字,打出自己名头,毫于国家无补,不如缄口不言,反于言责无损。”此亦可与杨公之论合看。

【注释】

①三杨:指杨士奇、杨荣、杨溥。为明英宗时内阁学士,也是明朝著名大臣,并称“三杨”。

②易:轻易,不慎重。

【译文】

王振是明朝有名的专权宦官。一日,王振试探杨士奇等人道:“朝廷能如此,都是三位杨先生尽心尽力的功劳,然而现在三位先生年纪已大,不知日后有什么打算呢?”杨士奇说:“老臣虽然年事已高,但定当为国尽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杨荣说:“我们现在年事已高,无法再为朝廷效力,而应该举荐一些有才能的后生来报答国家的恩泽。”王振心中大喜。第二天,杨荣就举荐了曹鼐、苗衷、陈循、高谷等人,并且这些人都受到了重用。杨士奇认为杨荣那天不应该说那些话。杨荣说:“王振专权,他现在已经很讨厌我们了,即使我们四人能相互扶持,难道能改变他讨厌我们的初衷吗?一旦宫中传出什么对我们不利的话,命我们其中一人入阁,我们还是束手无策。现在这四个人毕竟是我们的人,希望大家同心协力才是。”杨士奇非常佩服他的远见卓识。

【译评】

李彦和在《见闻杂记》上写道:“谏官若要弹劾当权的大臣,不花一番工夫去仔细观察研究是不行的,首先要看看谁能担此大任,并且要更加贤明,必须有益于国家才行。如果只是为了做一篇漂亮文章,打响自己的名头,对国家没有好处,还不如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说,这才无损谏官的职责。”这个观点可以和杨荣的观点相互参考。

程颢

【原文】

程颢为越州佥判,蔡卞为帅,待公甚厚。初,卞尝为公语:“张怀素道术通神,虽飞禽走兽能呼遣之。至言孔子诛少正卯,彼尝谏以为太早;汉袓成皋相持,彼屡登高观战。不知其岁数,殆非世间人也!”公每窃笑之。及将往四明,而怀素且来会稽。卞留少俟,公不为止,曰:“‘子不语①怪、力、乱、神’,以不可训也,斯近怪矣。州牧既甚信重,士大夫又相谄合,下民从风而靡,使真有道者,固不愿此。不然,不识之未为不幸也!”后二十年,怀素败,多引名士。或欲因是染公,竟以寻求无迹而止。非公素论守正,则不免于罗织矣。

【原评】

张让,众所弃也,而太丘②独不难一吊。张怀素,众所奉也,而伯淳独不轻一见。明哲保身,岂有定局哉!具二公之识,并行不悖可矣!蔡邕亡命江海积十二年矣,不能自晦以预免董卓之辟;逮既辟,称疾不就犹可也,乃因卓之一怒,惧祸而从;受其宠异,死犹叹息。初心谓何?介而不果,涅而遂淄,公论自违③,犹望以续史幸免,岂不愚乎?视太丘愧死矣!

《容斋随笔》云:会稽天宁观老何道士,居观之东廊,栽花酿酒,客至必延之。一日有道人貌甚伟,款门求见。善谈论,能作大字。何欣然款留,数日方去。未几,有妖人张怀素谋乱,即前日道人也。何亦坐系狱,良久得释。自是畏客如虎,杜门谢客。忽有一道人,亦美风仪,多技术。西廊道士张若水介之来谒,何大怒骂,合扉拒之。此道乃永嘉林灵噩,旋得上幸,贵震一时,赐名灵素,平日一饭之恩无不厚报。若水乘驿赴阙,官至蕊珠殿校籍,父母俱荣封。而老何以尝骂故,朝夕忧惧。若水以书慰之,始少安。此亦知其一不知其二之鉴也!

【注释】

①子不语:语出《论语》。

②太丘:指东汉陈寔,因其曾任太丘县令。

③公论自违:公众的评论与自己的言论相悖逆。

【译文】

宋朝时期,程颢任越州签判,而蔡卞任元帅,蔡卞对程颢颇为厚待。当初,蔡卞对程颢说:“张怀素能呼喝差遣飞禽走兽,可见他的道术神通广大。张怀素也曾劝说孔子不应该过早地杀了少正卯;汉高祖和项羽在成皋作战,一直僵持不下,他多次登高观战。不知道他现在究竟多少岁,大概不是世间的凡人吧。”程颢每次听了这样的话都偷笑。等到程颢去四明,恰巧张怀素也去会稽,蔡卞希望程颢能等他一起出发。程颢没有等他,说:“孔子不谈怪力乱神之事,因为这些东西的内容不适合学生学习,张怀素的道术也接近神怪的迹象,州牧既看重他,士大夫又都逢迎他,百姓更是盲目附和,真有此道术的人是不会如此的。所以,不认识他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二十年后,张怀素的事情败露,供出一些与他有关系的名人。居然有人想借此诬陷程颢,但是仔细查找,找不到二人有丝毫关系,这事才就此作罢。若不是程颢为人一向正直,恐怕免不了要遭人陷害。

【译评】

张让是大家都讨厌的人,只有陈寔肯去吊唁他的父亲;张怀素是大家都推崇信奉的人,只有程颢不愿与他见面。哪有什么固定方法可以保全自己呢?如果能有这两位先生的见识,做事不相违背就可以了。蔡邕逃亡隐居十二年的时间,故意隐藏自己的才能,最终还是被董卓征召;蔡邕若是无意去大可以称病不去,但是他害怕董卓怪罪就顺从了;并且也受到董卓的宠幸,董卓死时还为他叹息。蔡邕的初心是无意被征召,但是他却不能坚持到底,违背自己的理念和言论,还企图能够继续修纂历史以求赦免,这不是很愚蠢吗?蔡邕比起陈寔,真应该羞愧而死!

《容斋笔记》中记载:住在会稽天宁观的一位姓何的道士,平时住在东边的长廊,喜欢种花,酿点小酒,每有客人来访便热情款待。一天,有个容貌俊伟的道人前来拜访,此人能言善谈,写得一手好字。因此何道士欣然款待他,留他在寺庙数日才离开。没过多久,张素怀谋乱之事败露,张怀素就是前日来拜访的道人,何道士也因此受到牵连入狱,待了很长时间才放出来。从此,何道士心中有了阴影,关起门来,谢绝拜访。某天忽然有一个道人,容貌也很俊美,又多才多艺,是西廊道士张若水介绍他来的,何道士不问缘由便破口大骂,关起门来不让他进。但没想到这位道士是永嘉的林灵噩,其不久之后得到皇帝宠幸,显贵一时,赐名灵素。林灵素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哪怕一点小恩惠也会加倍报答。张若水乘驿车到京城去,官至蕊珠殿校籍,父母也都受到封赏。而何道士知道自己曾经大骂过他,一直担惊受怕。直到收到张若水的安慰信,何道士才稍微放宽心。这些事可以作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借鉴。

李晟

【原文】

李晟之屯渭桥也,荧惑守岁①,久乃退,府中皆贺曰:“荧惑退,国家之利,速用兵者昌。”晟曰:“天子暴露,人臣当力死勤难,安知天道邪?”至是乃曰:“前士大夫劝晟出兵,非敢拒也。且人可用而不可使之知也。夫唯五纬盈缩不常,晟惧复守岁,则吾军不战自屈矣!”皆曰:“非所及也!”

【原评】

田单欲以神道疑敌(见《兵智部》),李晟不欲以天道疑军。

【注释】

①荧惑守岁:指火星出于木星之旁,古人认为国将有灾。

【译文】

李晟是唐朝有名的军事家。他在渭桥屯兵时,天上出现了奇怪的天象:火星冲犯木星,很久才退散开,府中人都道贺说:“火星已退,看来国家的运气要好转了,此时出兵必能胜利。”李晟说:“我只知道若天子遇难,我们做臣子应尽力保护才是,哪里还管什么天象的事呢?”又说:“以前士大夫劝我出兵,我不敢拒绝。对于一般人,命令他们好好做事就可以,要让他们明白做事的缘由则是不可能的。如果金木水火土五星运转不合常理,我自己又怕所谓的火星冲犯木星,那我的军队便自己不战而败了。”众人都说:“您想的比我们周到多了!”

【译评】

田单想用神道来迷惑敌人,李晟则不想因天道变化而使士兵心存疑惑。

吕端

【原文】

仁宗时,大内①灾,宫室略尽。比晓,朝者尽至;日晏,宫门不启,不得闻上起居。两府请入对,不报。久之,上御拱宸门楼,有司赞谒,百官尽拜楼下。吕文靖②独立不动,上使人问其意,对曰:“宫庭有变,群臣愿一望天颜③。”上为举帘俯槛见之,乃拜。

【注释】

①大内:皇宫。

②吕文靖:吕端,谥文靖,时为宰相。

③天颜:皇帝的面容。

【译文】

宋仁宗时,皇宫大内发生火灾,宫室被烧得很惨。天刚亮,早朝的大臣都到了。天空大亮,宫门还不开,无法知晓仁宗的情况。两府的主官请求人宫觐见皇帝,也没有通报。过了很久,仁宗亲自驾临拱宸门楼,礼官呼喝群臣拜谒,百官都在楼下跪拜,只有吕夷简纹丝不动。仁宗派人问他何故不拜,吕端回答说:“宫廷发生变故,群臣都想亲见圣颜。”仁宗拉开帘子,靠着栏杆向下看,吕夷简看到后才跪拜。

孙叔敖

【原文】

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亟①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丘,若地不利而名甚恶②,楚人鬼而越人禨③,可长有者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子辞而不受,请寝丘。与之,至今不失。

【注释】

①亟:多次。

②名甚恶:寝丘意谓葬死人的荒丘,即坟地,所以说“名甚恶”。

③禨:不祥。

【译文】

孙叔敖病重,临终前告诫儿子说:“大王屡次要分封我邑地,我都没有接受。若我死了,大王定会封你,你一定不要接受肥美的土地。楚、越之间有个叫寝丘的地方,土地贫瘠,名声非常坏,楚人视之为鬼蜮,越人以为不祥之地,可以长时间保住的只有这个地方。”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要以好地封赏其子。孙叔敖的儿子坚决不肯接受,请求寝丘。楚王于是把寝丘封给他,直到今日仍然保有此地。

郭子仪

【原文】

郭令公①每见客,姬侍满前。乃闻卢杞②至,悉屏去。诸子不解。公曰:“杞貌陋,妇女见之,未必不笑。他日杞得志,我属无噍类③矣!”

【原评】

齐顷以妇人笑客,几至亡国。令公防微之虑远矣。

【注释】

①郭令公:郭子仪,令公,唐时凡任中书令的皆可称令公,郭子仪累官至太尉、中书令,故称。

②卢杞:貌丑面蓝,有口才,唐德宗擢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得志后,险恶毕露,后贬为新州司马,徙澧州别驾死。

③噍类:会吃东西的人,指活口。

【译文】

唐朝郭子仪每次会见宾客时,侍妾全在左右作陪。等到听说卢杞要来,就把侍妾全部屏退。他的儿子们不理解为什么,郭子仪说:“卢杞外貌丑陋,妇人见了,可能会发出讥笑之声。将来卢杞得志,我们就都活不成了。”

【译评】

齐顷公因为妇女讥笑客人,几乎到了亡国的地步。郭令公防微杜渐,考虑长远啊! SdWbUqAqidUGzMJ8F+8QSB316Rdc92liChjxaNL++JXFnX8qbq6fn512mclqyMJ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