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在众多学科之中,要说被大众误解得最多的,恐怕就要算心理学了。现代物理的一些高深概念——诸如量子、引力波、希格斯玻色子之类——自然也很难被大众真正理解,但普通人最多只是感到“不明觉厉”而已,很少见到纯粹的“伪物理学”名词在公众中广泛流行。而心理学则不同,在今天,广大群众最“耳熟能详,喜闻乐见”的那些心理学概念,几乎都是纯粹的“伪心理学”。换句话说,都是主流心理学界从未接受或者认同过的东西。诸如“九型人格”“情商”“色彩心理学”“血型性格”等,多半都是某个“民间心理学家”发明,且最近才流行起来的“学说”。当然,也有源流更为古老的占星、看相之类,但总而言之,大众所理解的“心理学”基本上都是主流心理学界视为歪门邪道的事物,这似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从大众传播的角度来说,这显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现象。其实不难发现,伪心理学概念之所以大行其道,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普通人对“真正的心理学”毫无了解。在中国,除了弗洛伊德比较有名之外,那些“正儿八经”的心理学家,如斯金纳、皮亚杰、荣格等,对路人而言基本上是完全陌生的存在,他们的学说和事迹更是无人知晓。如果把大众传播比作一个市场,以迷因(meme)而论,正统的心理学在市场竞争中几乎完败于“伪心理学”,这确实有些尴尬。

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在我看来,恐怕首先要改变的就是该领域的科普方式。准确地说,心理学需要更专业的“营销”,而科普作品应该成为它的“广告”,而不是“技术说明书”。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很多人,包括一些科普作家,对“科普”都有一种误解。在他们的眼里,科普就相当于一种“技术说明书”,只要“通俗易懂”地把一门学科描述一遍,保证资料齐备,内容正确无误,就算是成功的科普了,它起到的是一种“教育参考”的功能。比如很多人都会推荐《心理学与生活》(一本大学入门教材)作为心理学的“科普读物”,大概就是这种心态。

这样的图书在市场上并不缺乏,但对心理学的推广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道理显而易见:从来没有哪种产品说明书——哪怕是再精美准确的说明书——能够帮助商品在市场上扩大份额。如果主流心理学想要和星座血型之类迷因在传播领域竞争,我们更需要的是“广告”式的科普作品。

什么是广告?广告的目的并不在于向你普及某个产品的具体性能乃至各种技术参数,广告最主要的目的,是让你觉得“好看”,从而记住这个产品。因此,从根本上说,广告的功能并不是教育观众,而是娱乐观众,激发他们对某种东西的兴趣。我始终认为,“科普”和“教材”的不同,本质上就是“广告”和“说明书”的不同。而一名“真正的”科普作家,他对自己的定位应该类似于广告策划,而不是技术工程师。也就是说,他始终应该把作品写得“好看”放在第一位,而不是其他。

遗憾的是,如今市面上大部分的科普作品(不局限于心理学领域)都是用“说明书思维”写成的,而“广告思维”的作品则极其少见。从这个意义上讲,安迪斯晨风的这本《我知道你在想什么:八卦心理学》显然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它不仅仅单纯地追求“为科普而科普”,在字里行间,我们可以随时见到作者为了提高作品的可读性而做出的努力。即使看完之后,你很快就把其中的技术细节全都忘光了,也不会觉得是浪费时间,因为至少你还记得:自己读了一个好故事,一个关于心理学的好故事。

所以,不管怎么样,至少让我们抱着轻松的心态来读一读这本书。它当然未必完美,但我认为这是一个正确的方向。如果有朝一日,主流心理学在大众中恢复了一定的影响力,那也一定是因为这样的作品越来越多的缘故。在各种伪心理概念疲劳轰炸的今天,这就算是为“正统”心理学打的一个广告吧。

曹天元
《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作者 iPZgyJ/KSyLkBOoyrd/BYrNJTQiMJnA9w1LcBPGmDEFr44QEZTEi0x5KTLSkDe/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