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十多年前阅读台湾出版的《倾听秋雨》一书时,便萌生了他日若得机缘编撰一本余先生嘉言妙语的构想。起因是收录在书后的桑庚楚先生撰写的《平易中的语言魅力》一文。在这篇评论中,桑先生解读了秋雨散文风靡华人世界且多年不衰、代有读者的缘由。他认为,余先生散文的巨大成功,不在于一般意义上的文字典雅畅达,而是“在感性叙事、铺展场景过程中加入的哲思,似乎是议论,却又不尽然,而是突如其来的思维灵感,如光石火电,烛照前后。余秋雨先生笔下的警句,都用口语方式呈现,没有格言架势,也没有布道模样,而只是依据感性场景自然流出。但一旦出现,却显得凝练隽永,与前后文句迥然不同,让人反复吟诵,输入记忆。这种以寻常方式呈现出来的特殊高度,显得贵重而优雅。贵重而不失随和,优雅而更见亲近,这真是遣词造句的化境”。这段话也真是知人识文的高论。余先生无意于格言体的雕砌,却留下了堪比蒙田、培根格言的珍馐。

余先生说过,“读书是找寻和自己心理同构的作家的过程”。也许正是这样的心理同构,我们对余先生的作品始终保持着浓厚的阅读兴趣。二十多年来,几乎遍览了其所有著作,包括可能搜罗到的序言、碑文、题额,细细品咂,慢慢思忖,捧读愈多,体悟愈深,把当年的构想付诸行动的冲动也愈加强烈。

对余先生的历史史观、美学趣味乃至学术裁断,或许会见仁见智,而他散文中闪现的高超语言天赋,则是大家都折服的。余先生遣词造句,神乎其技,已臻化境,就像女娲补天的五彩石,既石破天惊又五色斑斓。他的散文语言典雅畅达、潇洒飘逸、恣肆汪洋、豁达大气,或抒情、或冥思、或言志、或状景、或怀人,忽而有黄钟大吕之响与惊涛裂岸之势,忽而有婉转曲折之至和柔肠百结之时,无不恰到好处,曲尽其妙。写文明写历史,他纵横四海,驰骋古今,下笔有千钧之重;写童年写故乡,又情意切切,婉约缱绻,天然而质厚淳朴。这样的“文字饕餮”,对读者而言,是感情上不由自主的裹挟和阅读上的至高语言享受。

当然,如果没有思想内涵和人文底蕴的支撑,仅靠辞采华美,虽能博得一时之喝彩,但未必具有长盛不衰的持久生命力和广泛的社会渗透力。余先生散文的魅力在于,不仅擅辞采之胜,更具思想之美。他的散文视野开阔、命题宏大、内容深刻、角度新颖,有着巨大的思想容量,绝不是曾一度流行的“小女人散文”和“小男人散文”,写一些小痛小痒、小悲小欢。他站在时代精神的高度,揭示当代人的审美意趣和文化心理,深情专注于中国文化的沉重脚步和苦难命运、中国文人的精神基因和文化良知、中国文明的血脉经络和灵魂秘谛。他还跨越了中西文化的藩篱,立足于环球视野,探秘世界古文明的起源,进行中西文明的比较。在其笔下,宇宙洪荒、人类本原、世界历史、社会万象、家国情仇、命运浮沉,一齐奔涌眼底,使你在深厚博大的心灵与苍茫旷远的历史和自然对话中,立刻感受到大胸襟、大气度、大手笔的炽热气息。余先生凭着自己广阔的历史视野、深厚的文化功底、独到的文化感悟和丰富的思想内容,见常人所未见,思常人所未思,其散文闪烁着独特的理性和哲理之光。

更难能可贵的是,余先生将哲思与文采二者浑然一体、不动声色地完美结合,深厚的人文学养叠加过人的语言才华,使其散文在当代达到一个令人仰视的高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白先勇先生盛赞“余秋雨先生把唐宋八大家所建立的散文尊严又一次唤醒了”。适逢《秋雨合集》出版,收集了余先生绝大部分著作,我们以之为基础,同时参照其他版本及散见于报刊未收入《秋雨合集》的文章,以思想性、艺术性、文情俱佳为标准,选编了这本余秋雨文摘,内容分为史识、斯文、翰墨、此生、行旅五个部分,分别涵盖余先生对史识(含哲学、美学、思想、政治、历史、宗教)、斯文(含文明、文化、学术、教育、读书、写作)、翰墨(含文学、艺术、戏剧、书法)、此生(含社会、人生、家庭、爱情、友情、乡情)、行旅(含城市、建筑、旅行、风景)等五个方面的思索。我们希冀能够方便读者在较短的篇幅和有限的时间里,撷珠选粹,一叶知秋,欣赏余先生的散文风采和思想洞见于万一。以上为编者自白,迹近后台喝彩,但有美在前,理当共享,我们不揣浅陋,献芹于同好。眼高手低之处,还请余先生见谅,请读者批评。

尹卫东 程天龙 谨识
2016年8月28日 kDAa2hMn7TKa1zN1hUPhQf9DYQhsr2tr0GAIMNnMTuxK45lstc7dMVcCAshazBG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