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1月至2003年6月,我在英国留学。
回国6年后,《英国动画》第1版于2009年5月交稿,2010年5月上市,印量5 000册。
2016年5月,《英国动画》第2版定稿,距离上一版完成过去了7年。而距离我出国留学整整过去了15年时间。
岁月如梭,时光荏苒,我已从一个光头少年变成了光头中年。
当我轻轻翻开手边仅存的一本已经泛黄的《英国动画》第1版时,由衷地感叹:“这书也卖得太慢了吧?!”
关于更新内容
主体原则就是对这6年(2010年5月至2016年5月)来的英国动画进行更新与修订。
对一个国家的动画进行全面更新实在是太难了,几乎等于重写。因此,本书无法像《世界动画电影大师》那样把所有更新内容单独列为一章,只能在原始文稿的基础上随文修改、增减。
我只用一个数据证明其升级的力度——《英国动画》(第2版)比第1版多了6万余字(我最钟爱的阿德曼公司的更新内容就有近8 000字)。大致更新内容如下:
1.大师回家
将《世界动画电影大师》《非主流动画电影》中与英国动画有关的部分全部搬到这本书里,并逐一更新内容,叫大师们“回家”。
主要涉及3位——乔治·杜宁(George Dunning)、街头霸王(Gorillaz)与理查德·威廉姆斯(Richard Williams)。
2.活着的大师们
几乎所有第1版里涉及的活着的大师在这6年里都笔耕不辍,创作出了新作品。事实再次给了我一记响亮的耳光——记住!以后只写去世的大师,别写活着的大师!否则更新时累死你!
3.重要动画节展获奖名单
例如英国影视艺术学院奖、英国动画大奖的获奖内容都更新到了最新一届。
这里还有一个段子,英国动画大奖的官网上只有最近两届的获奖名单,我在网上很难找到2006年之前的获奖名单。于是我给他们的官网写了封信,索要20年来历届获奖名单。没想到对方竟然回复:“我们很忙,没时间管你这事,你自己上网找吧。”然后附件里是历年获奖名单的PDF文件,我不禁慨然,英国人的做事方式依旧如此酸爽。
在我喜出望外之时却发现这个文件漏洞百出,竟然连导演的名字都写错。我只好像老干探一样循着蛛丝马迹逐一核对所有信息。于是,我得到了连英国人都不一定有的“终极版获奖名单”并且发现了一件好玩的事情。
2000年英国动画大奖最佳学生作品Rien的作者竟然是一位华人——陈坤怡(Kunyi Chen,译音),毕业于金斯顿大学(Kingston University)。这部讲述如何学说法语的短片应该是英国动画大奖迄今为止唯一一部华人获奖作品。但遗憾的是,我始终不知道作者准确的名字叫什么,只能从汉语拼音译音(如果读者知道此人真名请告诉我,拜谢)。
说到华人在英国重要动画节上获奖,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2010级动画专业毕业生舒慕晴在英国爱丁堡大学(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艺术学院的毕业作业《最后一天》(The Last Day ,2015)入围2015年英国影视艺术学院奖学生动画奖。据我所知,这名学生应该是提名该奖项的第一个中国人(参与该片创作的还有动画学院2010级动画专业毕业生计东剑)。而舒慕晴的本科毕业作业《我和老爸》则是我带的,该片当年获“奖金”奖无数(掐指一算,怎么也有6.5万吧?):获得2014年度少儿节目精品及国产动画发展专项资金项目优秀学院动画短片一等奖(5万)、2015年中国动画美猴奖动画短片奖金奖(1.5万)、2015年中国大学生原创动漫大赛动画故事二等奖、最具影响力动漫作品二等奖……
那年我带的五个毕业生里后来有3个留学英国,我不知道这是否与《英国动画》第1版有关。如果没有,那么他们必须买一本《英国动画》(第2版)了。
4.关于我的英国情结
稳定的社会结构、舒适的气候、慢节奏的生活态度让我对英国念念不忘。我的梦想就是故地重游,去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拿一个博士学位。
几年前,位于伦敦的中央圣马丁学院的动画系主任曾经邀请我去他们学校做访问学者,讲述中国动画现状。可惜我当时忙于纪录片创作而分身乏术。另外一个不敢去的原因是不确定自己放下多年的英语是否能够清晰表达我单口相声般的内心活动。但是,我万万没想到该系主任竟然说:“您大可不必为语言问题担心,因为我们那里有一半学生都是中国人!您完全可以用中文授课!”
一方面,我为近年来中国学生赴英留学队伍不断壮大、英国最好的动画院校里几乎都能见到中国学子的身影而感到欣慰;另一方面,我深深为那些中国留学生感到“悲哀”:好不容易逃到英国了,结果一开门,进来一中国老师用地道的京片子给他们上课,这心理阴影得多大啊?!
“动画馆”系列丛书主编
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教师
薛燕平
2016年5月1日于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