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员、主持人的声音之所以好听,除了靠天赋之外,后天的练习也非常重要。有些人先天的声音条件并不好,经过后天的努力,“丑小鸭”也可以成为“白天鹅”。如原长春电影制片厂译制片分厂的著名配音艺术家邱岳峰,就是靠不断学习和努力成功地塑造了《简·爱》《叶塞妮娅》《追捕》等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所以,通过对语音发声进行系统的学习,准确掌握播音发声的要领,我们就能够拥有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好声音”!
根据一般审美规律,我们将好声音的标准定义为:清晰准确、规范流畅、圆润饱满、刚柔并济、色彩丰富、生动感人(简称“清晰、准确、流畅、生动”)。
好声音是可以用科学的方法训练出来的。
演唱会上有很多的音箱,它们把歌手美妙的声音完美地呈现出来,而且穿透力很强,在很远的地方都能听得到。音箱之所以能把声音传递得很远,主要原因在于它的声音是从三个频段发出来的,即低频、中频和高频。那么,我们发出的声音不通过电子设备可不可以实现“全频段”,使声音更有穿透力,传播得更远、更清晰呢?
笔者通过对蒙古族民间艺术“呼麦”的观察,结合自身多年教学经验总结出的“全频段”发声法,可以使音色很普通的人通过训练获得与播音员一样圆润、通透、极具穿透力的声音。
“呼麦”的神奇之处就在于一个人能同时唱出一高一低的两个声部。
“呼麦”的蒙古语原意是“喉”,所以“呼麦”也可称作一种喉音演唱艺术,人的声带发出的是低沉的基音,而口腔发出的是高亮的泛音,低音声部与高音声部之间的距离有时可以达到六个八度音程,高音声部的旋律有时类似口哨声或金属声。演唱时,首先把声带放松,发出基础低音,然后通过气息冲击发出高泛音。技术高超的“呼麦”演唱大师可以用二声部来演唱徐缓的长调、急速的快板和世界名曲。
全频段发声法,也是通过让声带始终处于松弛状态,在非常放松的情况下发出悦耳的声音来。下面,我们就分析一下这种“全频段”的近似“立体声”是怎么发出来的。
首先,我们要发出音色中最基础的根音,也就是低音部分。
声带是声音发生的源头,它是位于气管出口处的一对薄薄的膜,气流通过使它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来。在声带的周围是一圈环状的肌肉,它们控制着声带的紧张和松弛,从而使声音发生音高的不同变化。
很多人为了大声说话,故意强行提高音量和音高,这就让声带周围的肌肉始终处于紧张的状态,长时间的充血很容易让整个咽部发生感染,再加上对声带高强度的抻拉,也容易造成声带的撕裂。因此,我们一定要注意保护好我们的声带。
我们可以通过发出“气泡音”的方法来保护声带,并开发出松弛、圆润、自然的乐音式的嗓音。
具体的做法是:撑开会厌部位,使喉头完全打开,彻底放松包括声带在内的整个喉部,由肺部呼出的气流自然通过松弛的声带,这时的声带就会发出低频率的振动,类似于一串气泡冒出来。这种松弛的低频振动就像对控制声带拉伸的环状肌肉进行“按摩”,既加大了环状肌肉的弹性,又增强了它的免疫力。
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我们就能熟练地发出“气泡音”,也就是我们的基础根音。
接下来,我们再找到我们声音的高频部分,也就是高音区。
我们的高音是从哪里发出来的呢?
请看下图,在口腔与鼻腔间的硬腭与软腭中间有一个薄膜区,这里很薄,最薄的地方近乎半透明。声乐学中常常提到的“头腔共鸣”,就是指让这个薄膜产生振动并配合口腔的控制而发出明亮高亢的泛音。所以,我们把这里假设为第二个“声带”,并通过模仿类似牛叫声的“嗯”音提升我们的音高和声音的通透度。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我们会发现自己的音高有一定的提升,并且在发出高音时声带不会再有过大的负担,音色也明亮了很多。
接下来,我们再试着在保持低音的“气泡音”的状态下同时发出“嗯”音,渐渐地就会发出一个高频音与低频音同时出现的立体声“ɑeng”来,由于两个声音的频率不同,通过空气的振动自然会产生出一个类似“和弦”音的中频泛音,这样的三频段声音就会出现立体声效果的音色来。
然后,我们再把这个单音阶通过调整音调,由低音向高音逐渐扩大音域范围,再逐渐加大气流的力度,使音量变大,最终,实现我们在正常说话时声带一直处于这样的“立体声”共鸣状态,也就形成了我们最终要达到的“好声音”。
其实这样的“立体声”我们在电视广播里经常能听到,如在李瑞英、任志宏、杨柳、姚科、韩莹棣等播音员、主持人的声音中都能找到“全频段立体声”的影子。
研究发现,这样的发声方法可以让我们的声带始终保持在放松状态,并且说得越多,对喉部的“按摩”越多。它完全满足了专业声音工作者常年发声的需求,保证声带不会受伤并且音色会变得越来越完美。
【练习提示】>>>
教师带领学员,用松弛的状态小声朗读普通话测试中常选单词和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