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处于巨大的变革之中,旧的社会秩序解体,即所谓礼乐崩坏,而思想却萌发了蓬勃的生机。在对人及社会的广泛探讨中,人们在如何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教化民众等方面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学派。这些学派统称为“百家”。“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错综复杂的阶级斗争在思想战线上反映出群星灿烂的各种不同流派的学说,互相争辩的异常活跃局面。

1 “诸子百家”的产生

春秋战国时期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社会大变革时期,新旧阶级之间、各阶层之间的斗争复杂而又激烈。代表不同阶级、阶层、政治力量的学者和思想家,从自身利益和要求出发,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各自的解释,或提出主张,于是,在思想领域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对于这些不同的流派,史称“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的产生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因素。

2 “百家”简介

“诸子百家”之说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最为著名的不过几十家而已。归纳而言只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兵家、医家12家发展成学派,在当时思想领域影响最大的是前四家。

儒家

儒家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儒家在先秦时期和诸子地位相当,在秦始皇时因“焚书坑儒”受到重创。汉朝时,汉武帝为维护专制统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复又兴起。

小知识

儒家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技能。

道家

道家因以“道”为核心理念而得名,主要分为老庄派、黄老派、杨朱派三派。 道家哲学不同于儒家社会哲学的进路,其直接从天道运行的原理侧面切入,开展了以自然义、中性义为主的“道”的哲学。道家思想后来被张鲁的五斗米道等宗教吸收,并演变成中国的重要宗教之一——道教。魏晋风流在清谈玄学时更着重炼丹。因此,道家与道教常被人混淆。

墨家

墨家的创始人为墨翟。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墨家认为只要“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墨家著作在六朝以后逐渐流失,现代所传的《墨子》五十三篇,是由墨子和各代门徒逐渐增补而成,着重阐述认识论和逻辑学,在逻辑史上被称为后期墨家逻辑或墨辩逻辑;其中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特别是天文学、几何光学和静力学。

法家

这一学派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被称之为法家。最有名的代表人物有商鞅。当然,法家所谓的依据法律治理是在君主控制下的,与我们今日所言“依法治国”有本质区别。

其他学派

续表

3 “罢黜百家”

春秋以后,秦始皇一统天下。为了加强统治,他采取了法家“依法治国”的主张,并将大部分“百家”书籍焚烧,坑杀了许多学派的门生,即“焚书坑儒”。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儒生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他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从此,经学研究开始盛行。

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其时代特点,他推崇的儒术,实际上已经吸收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各种不同学派的思想,与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有所不同。汉武帝把儒术与刑名法术相结合,形成了“霸五道杂之”的统治手段,对后世影响颇深。

4 “诸子百家”的影响

各家的社会理想、政治思想各不相同,却都有着大一统的思想。各种社会理想、政治思想的提出,都不是只为某一国、某一家,而是为了当时所谓的“天下”。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思想十分活跃的时期,它奠定了以后中国文化发展的基础。以后2000多年中国古代文化学术发展的道路、特点及各种问题、思想都可以从先秦百家争鸣中追溯到其源头。在认识学术文化发展规律方面,先秦百家争鸣也给了我们重要的启示。cqYvZFiCLzWwGxJOwuq5iIxc1ii9riXG6/LbdKHWRPzqT2t3dRWpjS4MX0A48Pu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