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书名:回忆马约翰(文史资料百部经典文库)
编者: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排版:张磊
美编:琨琨
ISBN:9787503476563
本书由天津博集新媒科技有限公司授权掌阅科技电子版制作与发行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1905年马约翰在圣约翰大学代表队时的合影。(第二排右三)
马约翰在圣约翰大学代表队的队服
1911年马约翰获文学士学位的毕业照
1911年马约翰毕业于圣约翰大学,图为获文学士学位的证书
1914年来清华大学任教时的马约翰先生
1917年马约翰与清华足球代表队合影(第二排左一是马约翰先生)
1920年马约翰赴美国春田大学进修获得的结业证书
20世纪30年代马约翰在清华大学室内游泳池边
1936年10月初,马约翰访问苏联体委日记
1936年10月17日,马约翰访问丹麦时有关丹麦体育组织的记载
1934年清华大学体育教研组全体教师合影(一排中间是马约翰先生)
20世纪40年代的马约翰
1958年马约翰已是76岁高龄,获北京市网球男子双打冠军,并获国家一级运动员。这是他在练习网球
1961年7月23日,马约翰年已八旬,仍坚持锻炼。这是他在住宅前练习太极剑
1945年冬,为了资助无钱返乡而滞留在昆明的同胞,马约翰组织师生联队与昆明联队进行义赛。这是两队的合影
1945年冬,师生联队合影(第二排右起王维屏、牟作云、王英杰,马约翰)
1957年6月3日,陪同毛泽东同志接见印度尼西亚国家足球队全体人员(第一排左一为马约翰)
1965年秋,周恩来同志与马约翰亲切握手
1960年10月3日,阿中友协代表团访问清华大学(左起:马约翰、刘仙洲、凯莱齐、蒋南翔等)
1961年11月24日,蒋南翔在庆祝马约翰八十寿辰会上讲话
马约翰在八十寿辰会上讲话(左起荣高棠、高沂、马约翰)
蒋南翔、荣高棠在马约翰八十寿辰会上与他亲切交谈
1964年1月,清华大学刘仙洲副校长向马约翰先生赠送纪念瓶,祝贺他从事体育教学50年(左起蒋南翔、刘仙洲、马约翰、荣高棠)
学生向马约翰先生祝贺八十寿辰(右起:马约翰、高校百米纪录创造者温以德、清华大学文工团团长赵燕秦)
马约翰的任命通知书
50年代的马约翰骑车在清华园
1956年,清华大学体育教研室全体教职工合影
50至60年代为了推动“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五十年”的口号,每周马约翰先生辅导校级干部和教授两次体育活动。这是他与何东昌(中)、王遵明(左一)教授打台球
1960年体育教研组游颐和园,在知春亭与部分教师合影(右一夏翔、右三王英杰、右四杨道崇、右五马约翰)
马约翰辅导教师鞍马动作
60年代马约翰与青年教师一起备课
1963年9月28日,国家裁判马约翰向破自行车全国赛车场纪录的张立华表示祝贺
马约翰先生与郑凤蓉亲切交谈
1958年清华大学校领导及学生干部与优秀运动员合影。其中有蒋南翔、艾知生、马约翰、张孝文、何介人、夏翔、王英杰、杨道崇、张慕津、谭浩强、张益、崔鸿超等
马约翰与清华大学优秀运动员合影(后排右一王英杰、右三马约翰先生、右五夏翔)
马约翰与高校女子百米纪录创造者温以德合影(右起夏翔、马约翰、温以德、王英杰)
1959年清华大学校庆举行校运动会,马约翰先生与优秀运动员交谈(右二起马约翰、李作英(健将)、蓬铁权(健将)、吴文虎)
马约翰在“体育跃进大会”上,把话筒移到桌边说:“身体好的人不用它。”马约翰现身说法说明“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五十年”的必要条件——要活动
马约翰向体弱班同学讲体育与健康的关系
夏翔(左二)与马约翰(左三)向运动员分析跑步动作
夏翔70年代写诗抒怀
马约翰与学生运动员在体育馆前亲切交谈(左一马约翰、右二夏翔、右一王英杰)
马约翰在辅导中长跑运动员训练
马约翰先生与田径队员讲拼搏
马约翰先生在全国工人运动会上
马约翰先生在全国农民运动会上
马约翰先生经常到国家机关作报告
马约翰先生与外校大学生座谈
刘冰
马约翰,是我国近代体育界、体育教育界一面光辉的旗帜。
为纪念杰出的体育家、体育教育家、体育理论家、我国体育界前主要领导者之一马约翰先生诞辰115周年,编纂这本文集,意义不仅在于缅怀马约翰光辉的一生,还在于通过文集的出版学习、宣传、继承和发扬他的体育理论、教育思想、敬业献身精神及其崇高品德。文集的出版对于当今我国体育事业、体育教育事业、体育理论的发展也必将起到积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马约翰这个名字在清华学子中,在中国体坛,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从小热爱体育,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而后逐渐成为一位体育家、体育教育家和体育理论家。他经历了不同的时代,早年他亲眼目睹洋人趾高气扬欺压中国人民,并讥讽中国人民是“东亚病夫”。他激愤不可忍受,因此产生了从事体育工作壮我国威、洗雪国耻的志向。他三度远涉重洋到国外留学考察,经历了种种曲折的路程,但他始终勤勤恳恳,一心一意,不离开清华大学,不离开体育岗位。即使被降职,但为了用体育激发爱国主义,洗刷国耻,也没有动摇他从事体育教育的决心。他总是跟着时代的脚步,不停顿地前进。随着新中国的诞生,新社会的建立和祖国的日益强大,他体会到只有新中国,只有共产党才真正重视体育,关心人民健康,体育运动才能得到蓬勃发展。他看到了社会主义新中国体育运动的远大前程。他的工作目的性更加明确了,激发起更高的工作热忱,最后成为一位真正自觉的人民的体育教育家,成为身体力行、现身说法去宣传推动体育事业的社会活动家。他说:“进行革命工作的是人,建设社会主义的是人,这样的‘人’,除了要具备很高的政治觉悟以及精湛的知识和技术外,还要有一副结结实实的能够担负一切繁重工作的身体。”“现在我们体育工作者肩负着改善人民健康状况,增强人民体质的重大职责。”他为此献出了毕生的精力。他的体育理论、体育与教育实践和为人处世之道,都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本书后半部分介绍马约翰先生有关的体育论著。他在1920年已经意识到体育比赛大会是激发民族精神——通往爱国主义的重要步骤。他认为体育不能仅仅以追求身体健康和取得竞赛胜利为目的,还要通过体育进行思想品德和爱国主义教育,进行意志和毅力的培养。他在1926年写的《体育的迁移价值》这篇论文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是继1917年毛泽东同志在“新青年”杂志上《体育之研究》光辉文献发表后,中国近代史上又一篇重要的体育论著。他深刻论述了体育的功能,科学地分析了体育的教育作用和培养青年完善人格的意义。他倡导寓教育于体育之中,注重通过体育进行德育的训练。此文距今已70余年了,对于现今学校体育教育中的教书育人,终身体育教育仍有现实意义。这是一篇不朽的著作。
本书的前半部分,通过他的同事、学生和家人,从多方面反映了马约翰热爱祖国、热爱体育、热爱生活、乐于助人的人格魅力。他是一位体育实践家,年轻时是一位优秀的运动员,后来成为我国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重要的领导者之一。1919年他已经担任远东奥林匹克运动会我国代表队选拔委员会成员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任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委员、全国体育总会副主席、全国体育总会主席等职务。他一直用《体育的迁移价值》一文的思想指导他的体育实践。他在工作中具有极强的敬业精神和创新精神。他亲自创造建立了一整套体育管理、体育教学、体育训练、体育保健的科学体系,形成清华大学的体育优良传统。新中国成立前清华大学就已实行“体力测量”及“达标测验”,“体育是必修课”,“体育不及格不能毕业”等措施,促使学生自觉锻炼。新中国成立后,在他的倡导下,国家体委和国家教委当时制定了“劳卫制”,当今执行的“大学生体育锻炼标准”,均是在他工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这些标准作为对全国大学生“体育”的基本要求,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改进体育教学起到了重要作用。
他提倡教研组要成为“和睦的大家庭”。他关心年轻教师的成长,无微不至地关心他们的生活。他对同志循循善诱,热心体贴,以诚待人,从不以威训人,可称是青年人的良师益友。他乐于助人,帮助社会一切需要帮助的人,郝诒纯教授是其中的一个,由于他的领路,今天已成为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有一些在昆明的同胞无钱回乡,他与青年会共同组织篮球义赛,为他们筹集路费。在文集中有两张照片介绍这次活动。有更多的文章生动地介绍他慈父般地爱护青年人,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
清华学子普遍得到马先生的言传身教,使他们受益终身。他所提倡的“动、动、动!”“要锻炼,要运动!”“干、干、干”,“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他那朝气蓬勃的气质,鹤发童颜的精神面貌,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我们要有一副强健的身体,实现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为祖国争得荣誉。
大量的事实说明,用“风范永存”来形容他对几代人的影响是不过分的。马约翰先生不愧是近代体育界、体育教育界的光辉旗帜。希望本文集的出版有助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为体育教育事业增添力量。
刘冰同志1956年起任清华大学党委第一副书记,1978年任兰州大学党委书记、校长,1979年并任甘肃省副省长,1982年任甘肃省委副书记、常务副书记,1986年任甘肃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1988年任七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93年任八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