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此书凡分十二族,今各述其大概如下:

(一)汉族 此为最初组织中国国家之民族。其语言、习俗、文化等,皆自成一体,一线相承。凡世所称为中国民族者,皆以其能用此种语言,具有此等习俗文化而言之也。此族初居黄河流域,渐向长江、粤江两流域发展。其开化之年代,今尚不能确知。据史家所推算者计之,则其有史时期,当在距今五千年前后。中国确实之纪年,始于共和元年,在公元前八百四十一年。自此以前,据《汉书·律历志》所推:周尚有一百九十二年,殷六百二十九年,夏四百三十二年,为公元前二千零二十四年,即民国纪元前三千九百三十五年,更加巢,燧,羲,农及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等,事迹较可凭信者,必在距今五千年前后也。其为故居此地,抑自他处迁徙而来,今亦未能确知,其奄有中国本部,盖定于秦、汉平南越开西南夷之日。自此以后,其盛衰之迹,即普通中国历史,人人知之。其与他族交涉,则述他族时可以见之。故述此族之事,即至此为止。

(二)匈奴 此族当前二世纪至纪元一世纪时,据今内外蒙古地方,为中国之强敌。一世纪末,为中国所破;辗转西迁,直至欧洲为止,与中国无甚交涉矣。其入居中国内地者,四世纪之初,乘中国内乱而崛起。是为五胡中之胡、羯,十六国中之前后赵,约五十年,大为冉闵所屠戮,遂骤衰,其遗族浸与汉族相同化焉。此族自周以前,盖与汉族杂居黄河流域,详见篇中。此时今内外蒙古之地,盖极地广人稀;错处之种族虽多非尽此族,实无一强大者。故中国当未统一之前,无北方游牧民族侵掠之患,实天幸也。

(三)鲜卑 此族似即古所谓析支,散居中国之北。秦、汉时,则在今辽、热之间。盖南限于燕所开上谷、渔阳、右北平诸郡,西限于匈奴也。更东则为貉族。中国人称为东胡。公元前一二世纪之间,为匈奴所破,余众分保乌桓、鲜卑二山,因以为名。二山所在,今不能确知,然必满、蒙之间,所谓内兴安岭之脉者。乌桓在南,鲜卑在北。汉武帝时,招致乌桓,居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助汉捍御匈奴。自此乌桓与汉较亲。一世纪末,匈奴亡。鲜卑徙据其地,而臣其遗落,由此大盛。至二世纪后半,遂与中国相抗衡。然未久复衰。惟其部落分布仍甚广。乌桓当二世纪后半,其大人亦颇有桀骜者。三世纪初,曹操袭破之于柳城。自此不能复振。然后此崛起之鲜卑,核其地,实多前此乌桓所据。故予颇疑鲜卑为其种族之本名,乌桓仅其分部之号;柳城战后,非乌桓自此遂亡,乃皆改从本名耳。此族分布既广,故五胡之乱,乘时崛起者颇多。前后燕、西秦、南凉、拓跋魏、宇文周皆是。高齐虽自称汉族,风气实同鲜卑,亦不能视为汉族也。两晋南北朝之世,此族之兴,始于慕容氏之据辽东西。事在三世纪末叶。至五八一年,隋代宇文周,而其在中国割据之局始终,其人亦大抵同化于中国。而其种落,仍有居西辽河上游流域者,是为奚、契丹。公元十世纪之初,契丹崛起,尽服漠南北;声威西至西域;又东北灭渤海;南割燕云十六州。至千一百二十五年,乃为金所灭。自东胡之强至此,盖千三四百年,其运祚,实远较匈奴为久也。

(四)丁令 此族在今日,中国人通称为回,西人则通称为突厥,皆其后来之分部。其种族之称,实惟丁令,异译作敕勒,亦作铁勒。地在匈奴及西域诸国之北。自贝加尔湖附近起,至咸海、里海之北,成一弧形。鲜卑侵入内地后,此族踵之而据漠南北。公元四世纪前半,北魏与柔然,争斗最烈。柔然虽鲜卑分部,其所用,实皆丁令之众也。五世纪中叶,柔然衰,而此族之突厥盛。自此或与中国为敌,或则臣服于中国,至七世纪初乃亡。而其同族回纥又继之。至八世纪初叶,乃为黠戛斯所破。自此弃漠南北,居河西及天山南路,以至于今。以上所述,为此族之居东方者。其居西方者为西突厥。六世纪中叶,为中国所破;后中国之威力衰,则臣服于大食,然其种落仍在。大食衰,此族复多崛起者。元世,入居中国者不少焉。

(五)貉族 东洋史上,汉族而外,当以此族程度为最高。古所称东方君子之国者,实指此族言之。其根据地,予疑其本在辽、热、河北之间,自燕开五郡,乃为所逐,奔迸塞外。于是此族名国,在今吉林西境者有夫;其南下朝鲜半岛者,为高句丽及百济。夫餘亡于三世纪之初。而句丽、百济,日益昌大,终成半岛之主人焉。此族文化,酷类有殷,盖受之箕子。古代之朝鲜,断不能在半岛,盖亦随燕之开拓,而奔迸于东者也。

(六)肃慎 即今所谓满族,此族在古代,疑亦近北燕,随燕之开拓而东北走者,详见篇中。自汉以后,此族居于松花江流域;而黑龙江两岸,亦其种落所在。初盖服属夫餘,后亦臣事句丽。句丽之亡,助之之粟末部,入居今热河境。七八世纪之间,因契丹叛乱,东走出塞,建国曰渤海。尽有吉、黑及清咸丰间割畀俄国之地。并有今辽宁东境,及朝鲜北境。一切制度文物,皆模范中华,称为海东盛国。九百二十六年,为辽所灭。于是此族大致服辽。至千一百十四年,而此族之黑水部曰女真者兴起。以飘风暴雨之势,十有二年而灭辽;又二年而亡北宋,奄有中国之半。凡百二十年,而亡于元。其居长白山者,后四百年乃兴起,是为清。其居黑龙江上游者为室韦。其别部,唐时曰蒙兀,即后来之蒙古。然蒙古王室之先世,则实沙陀突厥与室韦之混种也。详见篇中。

(七)羌族 此族在今陇蜀之间,及西康、青海、前藏之境。其分支东出,沐浴中国之文化最早者曰氐。三代时,即与中国有交涉。据河、湟肥饶之地,为中国患最甚者,为汉时之西羌。又西北至天山南路,南至云南西境,亦有其种落。但非其蟠结繁盛之区而已。此族所处之地,极为崎岖,且较硗瘠;既不能合大群,产业亦无由开发,故其进化颇迟。然亚洲中央之高原,大半为此族所据。将来大陆中心开发时,实占极重要之地位也。

(八)藏族 此族有一特异之俗,曰一妻多夫。自晋以前无闻焉。南北朝时,乃有据今于阗之地者,曰嚈哒。其兵威远暨西亚。至突厥兴,乃为所破。嚈哒原起,史籍所云,殊不足据。以予观之,则嚈哒二字,实系于阗异译。后藏、于阗之间,本有交通孔道。嚈哒盖后藏民族之北出者也。西康、青海、西藏,同为亚洲中央高原。然其地势,仍有微别。西康、青海及前藏,皆向东南倾斜,为诸大川上游谷地,此为羌族所据。后藏之地,则高而且平,其水皆无出口,地理学家称为湖水区域,此则藏族之所据也。前藏之南,雅鲁藏布江流域,地最肥饶,亦较平坦,去印度又近,是以吐蕃王室之先,自此入藏,遂为羌、藏二族之主。此族以所居之地之闭塞,其开化亦迟。然正以此故,其信教之心极笃。佛教衰于印度,遂以此为根据。蒙、羌两族,亦皆受其感化。亚洲内陆开发时,亦必占极重要之位置也。

(九)苗族 南方诸族,向来论者,不甚加以分别。然考诸史籍,则固显然可分为三:其一族,予从今日通行之名,称之曰苗。又其二族,则稽诸古初,而称之曰越,曰濮。苗族古称黎,汉以后称俚,亦作里。其地居正南,故古书多称为蛮。今所谓苗,即蛮字之转音也。或以附会古之三苗,误矣。然今苗族之称,不因古三苗之国;而古三苗之国所治,则确为今之苗民,即所谓九黎也。此族当五帝时,曾据今长江中流,洞庭、彭蠡之间。后为汉族所破。周时,江域之地入楚。此族退居湖南,自汉以后,又沿洞庭流域西南退。凡今湖南及贵州沅江上游之地,古所谓蛮者,大抵皆此族也。

(一〇)越族 今所谓马来人。其分布之地,在亚洲沿海;暨环亚洲诸岛屿,即地理学家所谓亚洲大陆之真沿边者。其形状之异甚著,史多明载之。又文身食人之俗,散见史籍者甚多,比而观之,则皆系此族人。此族之程度,似较苗族为低。然其所据之地,远较苗族为广。山东半岛及江、浙、闽、广、湘、赣,古代盖皆此族人所据;且有深入川、滇者。今日中国人之成分中,此族之血胤,必不少也。

(一一)濮族此族今称倮啰。其与苗族之异,日本鸟居龙藏曾言之。然考诸史籍,其事亦甚显著也。此族之文明程度,又较苗族为高。其地在苗族之西;贵州西境,云南东境,四川南境,则其蟠据之区也。此族在古代,踪迹曾深入北方,达今秦、豫之境。湖北西半,亦大抵为所据,详见篇中。其去汉族盖最近,故其程度亦最高也。

(一二)白种诸族 今日欧、亚二洲之界线,非历史上东西洋之界线也。历史上东西洋之分界,实为亚洲中央之帕米尔高原。自此以东之地,其事皆与中国之关系多,与欧洲之关系少;自此以西之地,则与欧洲之关系多,而与中国之关系少矣。白种人之分布,大都在葱岭以西,故与中国关系较浅。然彼此往来,究亦不乏。而葱岭以东,白种人之分布,亦非曰无之,特非大部落耳。

以上所述,除白种诸族甚少,不足计外,其余十一族,可分三派:匈奴、鲜卑、丁令、貉、肃慎为北派;羌、藏、苗、越、濮为南派此以大致言。羌、藏中,亦有具北派之性质者;而汉族居其中。北派除貉族外,非据瘠薄之草原,则据山岭崎岖而苦寒之地,故其性好杀伐。历代为中国患,又蹂躏西域,有时且及于欧洲者,皆此派民族也。南方则地势崎岖,而气候炎热,其民性较弱,而团结亦较难,故不能为大患。然其开发亦不易。汉族卵翼之,教诲之,迄今已数千年,犹未能全然同化也。惟汉族,根据黄河,而渐进于长江、粤江两流域。川原交错,物产丰饶,幅员广大,交通利便,气候亦具寒热温三带,取精用弘,故能大启文明,创建世界所无之大国。得天独厚,良非偶然。然以四围诸族,程度皆下于我,遂不免傲然自大,而稍流于故步自封;又以广土众民,生活及文化程度,皆远较他族为胜;一时虽为人所征服,不久即能同化他人;不恃兵力,亦足自立,民气遂日流于弱;此则其缺点也。今日所遇诸族,则非复昔时之比矣。狃于蒲骚之役者,虽遇小敌,亦不免败绩失据,况今之所遇,固大敌乎?可不深自念哉? 2pmrVUzLoaTX7J5LkTXnzFUW7bl2cIW6i1tWkWtDU9WqhiQn8m/Tg8uP011np+x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