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办理三校复员迁返平津,联大曾两次组织“三大学联合迁移委员会”。第一次在1945年8月23日,聘请郑天挺、黄钰生、查良钊、施嘉炀、陈岱孙等为委员,郑天挺为该会主席,后黄钰生因公赴渝,郑天挺奉北大之命,赴平接收,均请假三月。10月17日加聘郑华炽等4人为委员,1946年初又加聘李继侗等3人,4月24日再次加聘马大猷等12人为委员。在这个委员会的主持下,6月26日委派以徐璋为主任的5人押运小组负责将首批急运图书仪器物品(共625箱,重69吨)运往平津,于8月底顺利抵达北方。
联大结束后,1946年7月25日,又由三校分别推定代表第二次成立“三大学联合迁移委员会”。委员有贺麟、孙云铸(北大),霍秉权、沈履(清华),黄钰生、冯文潜(南开),霍秉权为主任委员。又根据三校推荐和协商决定,委派申泮文(南开)为主任押运员、王大纯(北大)和黄胜涛(清华)为副主任押运员,组成七人押运小组负责剩下的300吨公物的北运任务。这些公物分属三校,北大和南开的主要是图书,清华的以工科仪器设备为主,装在一定大小的木箱里。另外有三校教职员托带的少量行李、书籍、物品,形式不一,行李包、书箱等都有。
同首批启运的公物一样,这些东西也在三大学联合迁移委员会的主持下,包给裕和企业公司承运。裕和公司实际是皮包公司性质的私商。经理姓吴,40岁左右,昆明人,原是帮会头子,自己没有什么资本和运输工具。他以公司名义签订合同后,由银行或殷实商家作保,从学校预支一大部分运费,然后找一些小包商分包出去。从昆明到长沙是公路运输,小包商各拥有卡车数不等,有的三辆,有的五辆,甚至一辆卡车的主人也来分包。这样零零星星,拖延了运输的时间,增加了工作的困难。
联合迁移委员会主任委员霍秉权教授召开过一次押运人员会议,布置任务。首先是给公物编号,书写箱外标志挂标签,承包卡车来到后,登记装车单,监督装车,招呼装好货的卡车驶离昆明,沿途督促检查,以防失误。裕和企业公司也派三人押运,负责管理、转运等工作。运到长沙后用民船由水路运武汉,转江轮到上海,再转海轮到天津。属于北大、清华的公物再由铁路运去北平,分别向两校交割。
《三校公物复员北运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