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开门见山观文人神骨

【原典】

他家兼论形骸,文人先观神骨。开门见山,此为第一。

【译释】

要看清一个普通人,须先看其形骸,而观“文人之相”就必须先观察他的“神骨”。所以本书“开门见山”,把“神骨”问题作为第一篇。

曾国藩对读书人极度推崇,特意将“文人”与其他人员如工、农、兵、商区别开来,明确提出“他家兼论形骸,文人先观神骨”。

文化人,这里指儒士,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勤学习,爱思考,比他人智邃、细腻、敏锐,也更复杂、神秘、诡奇,这样就有寒酸、邋遢、文弱等多种变化不定的复杂表象,思想行为上也深受儒、道、佛等多种文化的深刻影响。对于他们,“神”就显得特别重要。

至于文化人的“骨”与常人有多大区别,是一个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概念,因此,“骨”与“神”相比,就有莫测高深的神秘感。“骨”的神俊丰逸与“神”有分割不开的关系。古代文化人轻视体力劳动、远离体力劳动,锻炼的机会不多,与其他人相比,文人的“骨”可能多多少少有一点儿区别。

解读

曾国藩曾在其日记中说,人的气质是先天生成的,本身难以改变,只有读书才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古时那些精通相术的人说,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骨相。

读书是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骨相?至今还没有人证明,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

有人自卑,因读书而自信;有人浮躁,因读书而宁静;有人轻佻,因读书而深沉。刘向就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医愚也。”说的就是有人愚鲁,因读书而明达。

曾国藩说过一句极为精辟的话:“书味深者,面自粹润。”意思是说,读书体味得深的人,面容自然纯粹、滋润。这句话不是一般人能说出来的,必须观察很多人,理解很多事,尤其是对事与事之间的关系有种透彻的领悟力,才说得出来。

读书体味得深的人,一定是心志高度集中的人。他的心地单纯、洁净,一切人世间的杂事、琐事和烦心事都被他抛到九霄云外。唯一吸引他的注意力的是书中所体现出来的那种境界,这境界构成了对外物的排拒力,于是他才能够守候着自己的内心世界,修炼、陶冶或者燃烧;由于他构筑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因此出现在人们面前时,安静而且祥和。

由于心志高度集中,读书人的精神和肉体得到不断的积聚,精气没有一丝一毫的涣散,一天比一天充实、丰沛和完善,久而久之,在他心中便养成了一股浩然之气,这浩然之气又作用于他的身体,使他的生活有序。所以,读书体味深的人,一定是身体健康的人。

读书体味得深的人,一定是淡于功名的人。要使一个读书人淡于功名,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有多少人是为了读书而读书呢?人们读书总有一个世俗的目的,甘于读书的人实在太少了。人一旦有了功名心,就难以超脱,总是有这种或那种烦恼与忧愁。而这种情绪对一个人身体的损害比人们想象的还要大,他又如何能“面自粹润”呢?当然这并不是说人不能有一点功名心,问题是要“淡”于功名,要放得开,看得远,以不影响人的心为度。

“面自粹润”,对读书人而言,是不可伪装的,必须火候已到,才能有这种体验,故意追求或操之过急只会适得其反。读书人若想达到“面自粹润”这种境界,就必须有读书的硬功夫,要在读书中有真心得和大体会。

曾国藩还说:“我并不希望我家世世都得富贵,但希望代代都有秀才。所谓秀才,就是读书的种子、世家的招牌、礼义的旗帜。”由此也可得知,对于读书人,曾国藩首先看重的是学问。有了学问的成功,才会有事业及道德修养的成功。 em4XPfTooNMUZYllbCR4JxTxDk210u97ZjE28mHLZ+mTcuWch9Datx7kQ4uv8Lz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