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4 明德天下,先治其国

【原典】

古之欲明明德 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注释】

①古之:古代的。第一个明是动词,昭明的意思;第二个明德指光明德行。

②先治:先要治理。

【译文】

古时候,想要使美德显明于天下的人,先要治理好他的国家。

“光武中兴”明德天下

刘秀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难得的好皇帝,一方面因为在立国之初即以“怀柔施德之政”治天下;另一方面还因他当了皇帝之后仍像以前一样重视知识,“尊贤下士”,并且对曾经随他打天下的功臣予以厚待。

公元41年,刘秀做皇帝的第十七年,他衣锦还乡,大摆酒宴,款待父老。酒酣之际,刘秀的婶娘乘兴而起,说:“文叔小时候老实得很,柔弱温顺,连交际都不会,没想到今天做了皇帝。”刘秀听了,鼓掌放声大笑:“我治理天下,还是用柔道呢!”引得大家欢腾起来,齐声高呼“万岁!”所谓“柔道”,即怀柔施德之政,这是光武革除新莽弊政、中兴汉室的大政。

早在称帝前,刘秀听从了主簿冯异的意见,查问民情,平反冤狱,释放囚犯,废除王莽时代苛刻的法令,恢复了西汉的官名、制度,深受河北一带人民的欢迎。接着,刘秀少年时代的朋友邓禹从洛阳徒步赶到邺城(今河南安阳北)来投奔他。当日刘秀同邓禹谈论到深夜。最后,邓禹建言:“依禹之见,明公一向有盛德大功,为天下所叹服。当今之计,不如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大业,救万民生命。以明公的才德,反掌之间,天下可定。”刘秀把邓禹的意见定为中兴大计,坚定不移,予以实现。在削平群雄统一天下的过程中,他用的仍然是“柔道”。冯异率兵去攻占长安,刘秀亲自送到黄河边,赐他一辆车马,一把宝剑,嘱咐他:“长安一带老百姓受王莽、更始、赤眉的兵灾,穷困到了极点。将军此去不一定要掠地夺城,重要的是除暴安良,安定人心。你要记住争取民心最重要。”

在进行征伐、削平割据势力的战争同时,刘秀采取了一系列缓和阶级矛盾、巩固统治的政治经济措施。

首先,刘秀注意加强皇权,削弱相权,使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完备起来。刘秀加强皇权的方法是仍设三公(司徒、司空、太尉)任宰相,但加重尚书职权,扩大尚书机构。在朝中设尚书六人,分掌全国政事。尚书尽管官位低微,但“天下枢要,在于尚书”,职权极为重大。实际上逐步变成了皇帝发号施令的执行机构。然后他把西汉时职权极大的三公,改为只是给那些有资望的功臣享受的名义上的尊荣,造成东汉政府“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的局面。这种尚书台制在东汉前期起到了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作用。

刘秀像

在加强皇权的同时还必须集中军权,把地方权力集中在皇帝身上,这样才能把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完备起来。罢除郡国都尉是刘秀集中军权的一个措施。西汉初设南北二军,郡太守和郡都尉每年秋季检阅一次。刘秀建立政权后,下令罢除内地的郡都尉,其职务由郡太守兼任。其后,又下令地方军队解甲归田,需要时再行招募,并由中央统一指挥。这样,就减少了地方官吏控制军队的机会,突出了中央军队的地位,皇帝可一手操纵全国军事力量的调拨、调配。

对地方政权,刘秀采取将地方政权机构改为三级制的措施。秦和西汉时的政权机构是郡、县二级,西汉武帝时的十三州刺史属临时派遣,由丞相掌握,皇帝总揽。刘秀立国后,把刺史固定为州的一级长官,使地方政权形成州、郡、县三级制。刺史直接奏事皇帝,不再通过宰相。这样,地方权力可集于皇帝一身。建武六年(公元30年)6月,刘秀提出:“朝廷设立官吏原是为了人民。可如今县官和属吏多得无事可做。”于是一下子并掉了10个郡、四百多个县,削减了许多的官吏。这不仅节省了政府开支,而且提高了工作效率。

刘秀在确定政权制度的同时,努力扩大统治基础,实行封功臣、广泛吸收豪强地主参加政权的政策。刘秀在建立政权的第二年,封功臣为列侯,赐给食邑,最多的达四个县。对此,大博士丁恭曾劝阻刘秀,恐分封过大会影响“强干弱枝”的古制。刘秀却不以为然,认为“古之亡国,皆以无道,未尝闻功臣地多而灭亡者”。当公元37年全国平定后,刘秀大肆封功臣授爵位,共封功臣365人,外戚45人。这些原本是豪强地主的功臣们,经过分封发展了政治经济势力,成为刘秀统治集团的中坚力量。

公元35年,刘秀采纳他人建议,采取两种办法选用官吏:察举制或任子制、征辟制。“征”是皇帝下诏书特别征召“名流”做官,“辟”是公卿大臣及郡守自行启用有才德之人做属员。实行这种制度使东汉政府吸收了一些有才能的人,扩大了东汉政权的统治基础。

奴婢问题是西汉末年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地主豪强占有奴婢制,使许多奴婢得到解放。刘秀顺应农民起义中许多奴婢已获解放的形势,提出“天地之性人为贵”,先后六次下令释放奴婢,三次下令禁止虐待奴婢。刘秀释放和禁止虐待奴婢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劳动生产力,对封建统治的赋税收入有一定好处。

国家的稳定、富强还有赖于发展生产、减轻赋税、兴修水利、与民休息。刘秀曾说过:“朕治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刘秀自天下平定后,偃武修文不轻易兴兵,而是给百姓创造安定的环境,发展生产,休养生息。公元30年,刘秀宣布废除什一税制,恢复三十税一制。减轻赋税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刘秀还大力提倡兴修水利,减轻和恢复战争对农业生产造成的破坏。为了解决土地兼并问题,刘秀默许农民在起义中获得的部分土地。同时,为了解决国家与豪族之间地租分配及限制兼并土地,刘秀于公元39年颁布“度田令”,命令各州郡检查垦田亩数与户口、年龄实数。失败后,刘秀便改用移民屯垦的办法来缓和土地问题上的矛盾。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他在边郡“建立三营,屯田殖谷,弛刑谪徒以充实之”。

刘秀重视节俭,特别反对厚葬的陈规陋习,并且专门为这件事发布诏书说:“人们都把厚葬当作美德,薄葬视为穷酸。富人的随葬品过于奢侈,穷人为了厚葬用尽了钱财,礼义不能禁止。在丧乱之世,厚葬者往往被人挖掘,人们这才明白它的坏处。现在布告天下,使所有的忠臣、孝子、慈兄、悌弟都懂得薄葬送终的道理,不要再做那样的蠢事。”更难能可贵的是,刘秀还反对吹捧,不准史官把所谓祥瑞和自己的功德写进史书。

刘秀本人不仅学问高而且“尊贤下士”。他把尊贤看做国家治乱盛衰的大事。他对不仕王莽新政的学士名人更是悉力召见。凡应征召见的,刘秀均亲躬下问,量才授职。凡不愿为官的,刘秀也不强求,以礼相待,虚心咨询。刘秀视建太学重于修饰宫室,又大力提倡经学。史称他“爱好经术,未及下车,而先访儒雅”。正是由于刘秀尊贤重学,因而儒生学士包括不仕王莽新政的独行逸士也都愿为东汉服务了。刘秀还崇尚名节,允许知识分子结恩义、讲气节、交相引、兴清议。如此提倡的结果使东汉一代忠贞之气蔚然成风。

凡此种种使刘秀统治时期国家政治清明,任贤使能,外戚、功臣自觉回避政治。如把365个功臣封列侯的方法,让功臣们既不干预朝政,保持荣耀,又防止功高擅权。大功臣邓禹虽为云台二十八将之首,亦急流勇退。他在战争平息后,就食邑不问政事,潜读佛书。外戚阴兴坚决辞去被封列侯,认为“外戚家若不识谦退,富贵有极,人当知足”。东汉当时政治稳定,社会秩序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生产,东汉初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人口及垦田数逐年增加,税收也随着增加。国家从战乱萧条逐渐恢复元气,进而繁荣兴盛。由于有刘秀的十多年和平治国的基础,东汉前期的七八十年中,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垦田数和高税者也随之增加。公元57年,全国人口仅2100万,到公元105年,全国已达到5300万余人。垦田数到东汉和帝时达到7.3亿亩。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很大的发展。刘秀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把分裂割据的国家恢复了统一,并使国家从战乱萧条逐渐走向繁荣兴盛。史学家把刘秀统治的这段时期称为“光武中兴”。

东汉政权是在豪强地主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刘秀手下的“云台二十八将”绝大部分是豪强地主出身。刘秀对豪强地主的势力采取妥协和保护的方针,使豪强地主得以兼并大量土地财产,控制农民。这激化了地主阶级和农民的矛盾。刘秀奉行柔道治国,采取一些积极的统治政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换来东汉的中兴局面。以德政来协调统治是他政治上维护豪强地主利益的一个补救,也是迫不得已而为之。度田令的失败是他政治上最大的遗憾,更是大封功臣消极作用的集中表现。作为太学生的刘秀偃武修文、礼贤重学、广揽人才最终实现了中兴汉室。 eHi39Si7o2jLUcHTdg2mJtwWh9e345YcrDIUeRjKvoLCVhSTSgz/U98/Ppk5whh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