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 “知止”才能有所得

【原典】

知止 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注释】

①知止:能够知道所当止的地步。

②得:获得(想要的结果)。《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译文】

能够知道此生所当止的地步,就会有明确的志向,而后才能内心宁静,内心宁静才能泰然安稳,泰然安稳才能行事思虑周详,行事思虑周详才能达到最好的人生境界。

(1)适可而止,知止而后有定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大学》的这几句话让人很容易想起一个词:适可而止。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停住脚步,这样才能对眼前的形势和以后要走的路,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安身立命就应该讲究恰当的分寸,过犹不及,凡事要适可而止,留有余地,避免走向极端,特别是在权衡得失进退的时候,务必注意这一点,不能心浮气躁,一条道走到黑。

正如《菜根谭》里所说“花看半开,酒饮微醺”,这是一种境界,古诗也有云“美酒饮教微醉后,好花看到半开时”。酒饮微醺正得其醺醺然然的快感,若是狂饮烂醉超过了微醺的度,那接下来不仅感受不到酒的好处,反而会头痛、呕吐,在生理上遭受痛苦。还有的人喝醉了之后会做出一些平日清醒时绝对不会做的事、如说错话,这就不仅仅是个人生理上的痛苦了,还会给其他人带来麻烦。

而花看半开也是如此,花未开时领略不到它的美,而花若全开也就离凋谢之期将近,最美便是半开时,就像是妙龄少女尚未尽褪孩童稚气,又未曾沾染成人的风尘,正是半开之花最美之时。

做人要有一种自惕惕人的心情,得意时莫忘回头,着手处当留余地。宋朝李若拙因仕海沉浮,作《五知先生传》:安身立命当知时、知难、知命、知退、知足,时人以为智见。反其道而行,结果必适得其反。

但是君子好名,小人好利,人们往往为各色欲望所驱使,身不由己,只知进不知退,得意处张扬跋扈,全然不会未雨绸缪。

长孙无忌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宠臣,他早年追随秦王李世民打仗,多有战功,屡有升迁。而且他的妹妹是李世民的结发妻子,贤良淑德,世人敬仰。有这两层关系在,李世民对长孙无忌是非常信任和重用的。

在李世民登基后,长孙无忌受封齐国公,但他从不倚仗自己的身份而骄横行事,每言大事必反复思量,然后方徐徐陈进。有人说他太过谨慎,长孙无忌就说:“身为重臣,当自知厉害,慎对宠恩。我若倚仗皇上垂爱,不知检点,乱进谏言,一来对皇上不敬,二来也会由此失去皇上的信任。怎敢大意呢?”

有一次,在朝会上商议讨伐突厥的事,有人借突厥发生内乱之机,主张发兵讨伐,以成大功。长孙无忌听后却久久不发一言,唐太宗就问他的意见:“你足智多谋,相信此事自有明断。你不做声,可是另有打算吗?”长孙无忌见皇上相询,这才上前应对说:“此事臣以为不可征伐。”唐太宗很奇怪,说:“你从前一向主战,今何致此呢?”长孙无忌说:“动止之间,全在变化,焉能不变呢?从前突厥与我为敌,不伐不行。如今突厥刚与我结盟,伐之失信,毁我天威。再说夷狄今已内乱,无力再侵我朝,这正是我朝求之不得的好事,何必多此一举呢?如果一兴刀兵,徒增烦恼不说,恐怕祸患将生,与我大唐有弊无利,故不应出兵。”唐太宗接受了他的谏言,说道:“动止之祸,你已言透了。朕若贪恋全功,只怕终有抱憾。”唐朝不攻突厥,突厥感恩戴德,最后归顺了唐朝。

这里长孙无忌说明了两个道理,一个是事情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对同一件事情的处理方式要根据它的变化而有所不同,要因地因时制宜;另一个就是要适可而止,表面上看来唐朝占了有利时机,可是如果因此而冒进讨伐突厥,后果却是自损大唐的威名,让其他附属国家认为唐朝不重结盟的诚信,也就会失去归顺的想法,从这一点来看大唐的损失要比得到的更多。

唐太宗李世民像

后来长孙无忌的权力过大,以至于许多人都不断上书攻击他。唐太宗没有猜忌他,却把这些表文直接拿给他看。长孙无忌背生冷汗,坚持辞官,还泣泪说:“陛下信任于臣,可是臣也不该让陛下为难。臣为国做事,本不在意身任何职,倘若为了那些身外之物而令天下猜忌,却非臣之所愿了。”唐太宗一口回绝。长孙无忌忧心更甚,对自己的家人说:“我虽然表面上受到尊崇,可实际上已经处在风浪中了。这个时候,若不知退让,只是倚仗皇上撑腰,只怕他日有悔。”他的家人反对说:“皇上不准你辞官,别人又能把你怎么样呢?他们嫉恨你,难道就让他们得逞吗?你也太软弱了。”——这就是世俗的看法,不明白物壮是不合于道的。

长孙无忌说:“只进不止,只能授人以柄,时间一长,皇上也会疑心。何况既是皇上厚爱于我,我又何必为了那些虚名而自树强敌,招惹祸端呢?”在他坚持辞官的请求下,唐太宗只好解除了他的尚书右仆射之职,但仍让他主持门下省的事务。长孙无忌还是推让,唐太宗下诏说:“黄帝因为得到了力牧,才能成为五帝中第一个帝。夏禹因为得到咎繇,才能成为三皇中第一个皇。齐桓公因为得到了管仲,才成为五霸中第一个霸主。我得到了你,才平定了天下,你不要再推让了。”

唐太宗还亲自作了一篇《威风赋》赐给他,以表彰他的功绩。长孙无忌深感其诚,这才勉强留在朝中。此事传出,人们对他的攻击也就戛然而止了。

事物是在不断转变的,今天的繁盛可能就是明天的衰败,谁也不能保证自己永远在一个永胜不败的境地里。所以说,在身处繁盛时期尤其要懂得“知止”,这样才能更准确地看清形势,做出更为正确的决策。这就是“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

(2)“静”也是一种力量

“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大学》的意思很明显,只有让心静下来,才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就能让事情有个更好的结果。可见,静也是一种力量,在有些情况下,甚至可以达到无人能敌的境界。

《庄子·达生》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西周时,有一个叫做纪消子的养鸡专业户。这个人可不同于一般的养鸡专业户,他养的鸡是专用来斗的。这斗鸡只要是他所养,定能打遍天下无敌手。久而久之,他的名声就传到了周宣王的耳朵里。于是,周宣王就重金礼聘他出任王室的斗鸡培训基地负责人,专门为王室培养斗鸡。有了这样的好处所,纪消子自然是全心全意地为周宣王培训斗鸡。

转眼,这纪消子上任已十天。朝堂无事,周宣王便来到王室斗鸡培训基地视察工作:“纪先生,这鸡可已驯养妥当?”纪消子老实回答说:“还没有。这些鸡虚浮骄矜、自恃意气,现在还不能用。”周宣王只好失望而归。

又过了十天,周宣王心里痒痒地想斗鸡,于是又问纪消子:“先生,现在鸡可驯养妥当?”纪治子的回答还是老样子:“不行,这些鸡一听到响声就叫,一看见影子就跳。”周宣王只得作罢。

又过十天,周宣王心想这次斗鸡应该驯好了吧,于是再次询问斗鸡培训项目的进展情况。谁知,纪消子的回答还是不能让周宣王满意:“不行,这些鸡还是那么顾看、迅疾,意气强盛。”周宣王只得怏怏而离去。

又一个十天过去了,周宣王虽然对纪消子已经不抱任何希望了,但他还是心存侥幸地问纪消子说:“先生,斗鸡可以用了吗?”都说不抱希望的时候反而会有所收获,果然如此。这次,纪消子的回答是:“差不多了。别的鸡即使打鸣,它已不会有什么变化,静静地立在那里看上去像木鸡一样,它的德行真可说是完备了,别的鸡没有敢于应战的,看到它掉头就逃跑了。”

后来,周宣王用此鸡大胜斗鸡场。这也就是“呆若木鸡”一词的由来。当然,现在这个词表达的意思早已与本义大相径庭了,现在这个词表示的是十分愚笨,也形容因为害怕或惊奇而发呆的样子。

从这纪消子养鸡的故事,我们可以得到非常丰富的启示:“静”也可以做到无人可敌。下棋亦是如此,下棋早已成为许多人茶余饭后乐此不疲的一项业余爱好。既要对弈,就必有胜负。而赢棋的奥妙就是一个定力的问题。

如果两人轮流在国际象棋棋盘的空格内放入“相”棋,一方为黑棋,一方为白棋。当任何一方放“相”棋时,要保证不被对方已放入的“相”吃掉,谁先无法放棋子谁为输者(国际象棋棋盘为8×8格的方形棋盘,“相”的走法为斜飞,格数不限)。要问谁为输者,答案往往是先走棋者输。具体策略是:后走者以棋盘的一条竖直平分线为对称轴,将“相”放在对方棋子的对称位置。这种策略对后走棋者来说是必胜策略。因为先走者走棋后,按策略,后走者总可以走棋,而且因为“相”的斜飞规则,后走者的棋不可能吃先走者的棋,同时也不可能被先走者的棋吃掉。这样按策略走下去,先走者必输无疑。

先下手未必能强,一静反而可以制百动。武士比武,高手过招,要以静制动;两军对峙,不明军情时,一动不如一静。所谓“宁静致远”、“静极思动”,冷静地综观全局才不至于妄动招祸。韩国高手李昌镐有句名言:“棋局如人生,下棋时,布局越华丽,就越容易遭到对手的攻击,生活中,少犯错误的人,要比华而不实的人更容易成功。”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斗鸡时一动不如一静;做事情时,更需明白一动不如一静之理。以不变应万变,才是最高明之道。《菜根谭》也说:“淡泊之士,必为浓艳者所疑;检饬之人,多为放肆者所忌。君子处此固不可少变其操履,亦不可太露其锋芒。”它的意思是志向淡泊的人,必定会受到那些热衷于名利的人的怀疑;生活俭朴谨慎的人,大多会被行为放荡的人所妒忌。一个坚守正道的君子,固然不应该因此而稍稍改变自己的节操,但是也不能够过于锋芒毕露。

高明的人做事都懂得淡泊宁静,不事张扬,适当地保持沉默,于沉默处蓄养扭转乾坤的能量。

沉默最有说服力,沉默最引人注目,沉默之人如太阳般热烈。

《尚书》上讲殷高宗谅阴(谅阴就是服丧),三载不言。最后梦见一个圣人,终于开口,让大家四处寻访,终于得到了贤相伊尹,振兴了殷室。

沉默之后,往往会有奇迹发生。

《庄子》中讲了一个《接舆点拨肩吾》的故事:

肩吾拜见接舆。接舆说:“过去你的老师对你说了些什么?”肩吾说:“他告诉我,做国君的一定要凭借自己的意志制定法度,人民谁敢不听从?”接舆说:“那是骗人的做法。圣人治理天下,不用法度。圣人先正自己而后感化他人,任人各尽所能就是了。”

接舆就是大名鼎鼎的楚狂人,曾经狂歌于孔子之前。接舆讲治天下要“正己”,这不是一般的端正自己就可以了,而是有多个复杂的“技术层面”,有“心斋”,有“坐忘”,当然也有“尸居”与“渊默”。特别是要沉默,才能正己。

庄子讲了一个《道人大战巫师》的故事:

郑国有个巫师名叫季咸,他的占卜十分灵验,能占生死祸福,准确如神。

壶子说:“我最高的道理还未传授给你,你请那巫师来看看我的相。”

第二天,列子邀请季咸来看壶子的相。看完了相,季咸出了门对列子说:“你先生神色如灰烬,形象怪异,不能活了。”列子进屋大哭一番。壶子说:“我给他显现的是寂然不动的心境,他只能看到我闭塞的生机,再请他来看看。”

第三天,列子又邀季咸看壶子。季咸看后对列子说:“你先生幸亏遇上了我,有救了,闭塞的生机开始活动了。”列子进屋把话告诉壶子。壶子说:“刚才我给他看的是天地间的生气,一线生机从脚后跟升起,他只能看到我的一线生机,再请他来看看。”

第四天,列子再邀请季咸。看后季咸对列子说:“你先生神态恍惚,无法看相,待心神安宁时再看吧。”列子把话转述与壶子。壶子说:“我给他显示的是没有征兆的太虚境界,你再请他看看。”

第五天,列子又邀请季咸看壶子,季咸还未站定便逃跑了。壶子叫列子去追,列子没追上。壶子对列子说:“刚才我给他显示的是万象皆空的大道,跟他随意应付,他弄不明我的究竟,像草遇到风就散乱了,所以他逃跑了。”

列子这才知道自己什么也没学到,回到家里三年不出门,为妻子做饭,喂猪就像伺候人一样,对任何事物没有偏私,抛弃了浮华而恢复了真朴。

壶子战胜季咸,最重要的一招就是沉默。沉默高深莫测,可以一举击溃对手。

有的人一天到晚叫嚣,其实是“满壶全不响,半壶响叮当”。季咸是个大巫师,好装神弄鬼,好预测,但他这一套在像壶子这样的得道高人面前全然无用。壶子一言不发就战胜了季咸,他的沉默已全然展示了他了得的本领。

列子因此受益匪浅,回家也沉默三年,做饭做出了味道,喂猪喂出了意思,在家务事中修炼,如此也最终得道,成为继老庄后的第三位著名的道家宗师。

有个日本武士道高手来到少林寺,想要挑战空言大师。空言大师说“好”,就让弟子把日本武士带进来。日本武士见面就抽刀,空言大师却让他喝茶。日本武士相信这老和尚不会害他,就坐下来边打量边喝茶。

空言大师倒茶滴水不漏,坐下时衣带无声。日本武士的全身杀气被无形中消减,心想即使不动手,也要与这老僧论学。于是日本武士大谈日本武士道如何厉害,空言大师只管听,不发一言。

最后日本武士话说完了,茶也喝完了,只好又口干舌燥地离去,回到日本后连杀数人。

同门问这名日本武士在空言大师面前为何不动手?武士说:“这老和尚太沉默了,当时气氛压抑如山,我稍有举动,就会遭巨石压顶。”

这个日本武士未入武学中至高无上的“沉默”境界,当然会大败而归。沉默会让人有如此震撼之感。

所谓“静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静”的力量如此让人不可思议,怪不得庄子笔下的那只“呆呆”的斗鸡能够所向披靡了。 P5uXXow7BRhSbzj9F/Y8e5QOJDdLzwKFIuRjPpZsdo93FaZvKiChHBk2RCMeITE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