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马援

马援 (公元前14—49):东汉开国功臣之一,西破羌人,南征交趾,官拜伏波将军。

诫兄子严敦书

马援

援兄子严、敦,并喜讥议,而通轻侠客。 援前在交趾,还书诫之曰:“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 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 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缡,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 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 父丧致客,数郡毕至。 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 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讫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辄切齿,州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赏析

马严、马敦兄弟是马援二哥的儿子。兄弟俩年幼时父母双亡,寄养在表兄家。后马援将马严兄弟带回洛阳,视同己出,严加教诲。马援写这封家书给两个侄子,正是他率军远征交趾的时候。从信中内容看,马援是因为兄弟二人有游侠倾向而对他们进行告诫教导。

游侠是战国秦汉时有广泛社会影响的一类人,《史记》和《汉书》中都曾为游侠立传。一方面游侠重诺守信,温良泛爱,急人之困,乐于为人排忧解难;同时能够成为“侠”,还表现在结交广泛,上至王侯公卿、地方官吏,下至无赖少年、亡命之徒。但另一方面,游侠只重私义,蔑视法律,其行为往往违法犯禁,因而两汉以来,中央王朝对游侠都严厉打击。

马援在信中首先谆谆告诫兄弟二人不得“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这正是游侠“结私交”的开端,通过臧否人物,妄议法律,形成一个有共同价值观的群体。马援严厉禁止兄弟二人去议论别人,他把听到别人的过错比作如同听到父母的名字。古人极重家讳,不要说父母的名字,就是父母名字中的某个字,也是不能说的。马援为防微杜渐,甚至说出“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这样的话。马援此前一定已经对兄弟二人有过类似的教导,不惮其烦地一说再说,就是希望他们能把这些话记在心里。

为了强调自己的看法,马援举了正反两个例子。正面的例子是龙伯高,其为人敦厚谨慎,言论皆无可指摘,行事不张扬,但不失威严。马援希望两个侄子把龙伯高作为学习效仿的榜样。反面例子是杜季良,这是一位当时的大侠,为人排忧解难,无论什么样的人都结交,他的父亲去世时,送丧的人来自远近好几个郡。马援对杜季良也一样敬重,但不希望两个侄子效仿杜季良。第一个原因,是学习龙伯高不成,还能成为谨慎谦虚的人;效仿杜季良不成,就会成为品行轻薄的人。第二个原因,每一任地方长官都将杜季良视为眼中钉,随时都在寻找机会捕杀他。即便能够成为杜季良那样州郡闻名的豪侠,将来恐怕也很难得以善终。

马援并非危言耸听。西汉以来,许多天下知名的大侠,如郭解、原涉等,最终的结局都是被朝廷拘拿正法。如果马严、马敦兄弟效仿杜季良,将来很可能招致“杀身亡宗”。马援正是由于担心这样严重的后果,才在万里之外,戎马倥偬之际,给两个侄子写信劝告,反复叮咛,言辞恳切。关切之情,也流露于字里行间。 xWVVgjMuEAm/NqJbpI9YcY1snqTU+ABEB9zKp7jNxeTdxqsCxEyGlFFgVAC72mO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