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文臣

【原文】

帝王有出震向离之象,大臣有补天浴日之功 。三公上应三台,郎官上应列宿 。宰相位居台铉 ,吏部职掌铨衡 。吏部天官大冢宰,户部地官大司徒,礼部春官大宗伯,兵部夏官大司马,刑部秋官大司寇,工部冬官大司空 。司宪中丞,都御史之号;内翰学士,翰林院之称 。天使称誉行人 ;司成尊称祭酒 。称都堂曰大抚台,称巡按曰大柱史

【注释】

①出震向离:太阳从东方升起,在南方普照万物。震、离是《易经》中的卦象,分别代表东方和南方。补天浴日:神话中女娲炼五色石补天,羲和给太阳洗澡。后用来比喻力挽世运,功勋卓著。

②三公:古代官职系统。各朝具体设置不同,明清以太师、太傅和太保为三公。三台:星座名。郎官: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列宿:指二十八宿。

③宰相:我国封建时代对君主负责、总揽政务的人。但历代所用官名和职权大小不同。台铉(xuàn):犹台鼎。铉,鼎耳,以代鼎。鼎三足,有三公之象,故以喻宰辅重臣。

④吏部:官署名,主管全国官吏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铨(quán)衡:本指衡量轻重的器具,引申为评量、选拔人才的职位。铨,衡量轻重。

⑤天官:礼部总理百官,有如苍天笼罩世间万物。地官:户部掌管土地和人口,有如大地滋养万物。春官:吏部主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和接待四方宾客等,像春天生长万物。夏官:兵部主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兵威震慑,像炎热的夏天般刚烈。秋官:刑部掌管刑罚、监狱诉讼,像肃杀的秋天一样。冬官:工部掌管各项工程、屯田、水利、交通等,像冬天一样为以后打基础。

⑥都御史:明代都察院的长官为左右都御史,下设副都御史、佥都御史。翰林院:我国古代以文学供奉宫廷的官署。

⑦天使:天子的使者,即皇帝派遣的使臣。行人:官名,在周代负责朝廷的觐见聘问。明代设行人司,掌管传旨、册封等事。

⑧司成:原为古代掌管贵族子弟教育的管职。祭酒:隋唐以后设国子监祭酒,主管国子监。

⑨都堂:明代都察院的长官和带有都察院御史衔的官员。巡按:巡行按察。明代有巡按御史赴各地巡视,考核吏治,审理大案,简称“巡按”。柱史:原为周、秦时期的官名,柱下史的简称。

【译文】

帝王应当有如从东边升起的太阳转向南边普照万物的博大气象;大臣应该有为天补缺,为太阳洗澡的功劳。三公上面对应的是天上的三台星,各部郎官对应的是天上的众星宿。宰相在朝中的位置像举鼎的铉那样重要,吏部在朝中像铨衡衡量轻重一样选拔、任免、考察官员。吏部的最高长官天官,又称为大豚宰;户部的最高长官地官,又称为大司徒;礼部的最高长官春官,又称为大宗伯;兵部的最高长官夏官,又称为大司马;刑部的最高长官秋官,又称为大司寇;工部的最高长官冬官,又称为大司空。“司宪”和“中丞”,都是都御史的称号;“内翰”和“学士”,都是翰林院官员的别称。“天使”是对传达皇帝诏令的官员的美称;“司成”是对国子监祭酒的尊称。人们把“都堂”称为“大抚台”,把“巡按”称为“大柱史”。

【解读】

文臣,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势力,在数千年的文明长河中书写了绚丽多彩的篇章。文臣身份有:当朝宗室、将帅、宰辅、外戚乃至宦官。封建社会里政权(或皇权)的主要威胁有边帅大将、文臣藩王、游牧民族、农民起义等,其中文臣的威胁最大。历来一个国家要发动战争,多是武将们摩拳擦掌、主动请缨,而文臣们则沉稳持重、瞻前顾后。所以三国时曹魏来犯,江东群臣大多主和,才会成就诸葛亮“舌战群儒”的千古佳话。西汉以来,及至赵宋,几乎所有的改朝换代(十六国也有类似例子)都是由文臣、武将来完成的。比如王莽篡汉、曹丕立魏、司马晋代魏、刘裕登极、宋齐相迭、杨坚代周、五代相替、“黄袍加身”等等。

【原文】

方伯、藩侯 ,左右布政之号;宪台、廉宪,提刑按察之称 。宗师称为大文衡,副使称为大宪副 。郡侯、邦伯,知府名称;郡丞、贰侯,同知誉美 。郡宰、别驾,乃称通判 ;司理、廌史,赞美推官 。刺史、州牧,乃知州之两号;廌史、台谏,即知县之尊称 。乡宦曰乡绅,农官曰田畯 。钧座、台座,皆称仕宦;帐下、麾下,并美武官 。秩官即分九品,命妇亦有七阶 10 。一品曰夫人,二品亦夫人,三品曰淑人,四品曰恭人,五品曰宜人,六品曰安人,七品曰孺人。妇人受封曰金花诰,状元报捷曰紫泥封 11

【注释】

①方伯:原为古代诸侯中的领袖称号,谓一方之长。藩侯:原指古代诸侯。布政:布政使的简称。明代左右布政使为一省最高行政长官。

②提刑按察:主管一省司法的官员。

③宗师:官名。掌管宗室子弟的训导。大文衡:宗师是师道的宗主,而评论文章就像用秤称物,所以被称为大文衡。副使:重要使节、官员的副手。宪:对上司的尊称。

④郡侯:古代爵位名。邦伯:古代对一方诸侯首领的称呼。知府:府一级的行政长官。知,主持。郡丞:郡守的辅佐。贰侯:郡侯的副职。同知:知府的佐官,分别掌管督粮、缉捕、水利等。

⑤郡宰:一郡的主宰。别驾:原指汉代州刺史出巡时另乘一车。通判:知府之下掌管粮运、农田、水利和诉讼的官员。

⑥廌(zhì):古同“獬豸”,古代传说中的异兽,能辩是非曲直。推官:主管司法事务的官员。

⑦刺史、州牧:汉代至唐代对州一级最高长官的称呼。知州:掌管一州的军政事务的官员。台谏:唐宋时对御史等言官的合称。

⑧乡宦:有过官职又回乡的人。宦,官,官职。乡绅:乡间有权势的人。田畯:古代原指农神,后指掌管田地的官员。

⑨钧座、台座:对尊者或上级的敬词。钧、台都为敬辞。座,座位,代指座位上的人。仕宦:做官,这里指做官的人。帐下、麾下:泛指军事指挥官。帐,指军帐。古代行军作战,大将都住在军帐里。麾,古代用来指挥军队的旗帜,即帅旗。

10 秩官:常设之官。秩,常。九品:我国古代官吏的等级。始于魏晋,从上上到下下,共分九等。品,等级。命妇:古时被赐予封号的妇女,一般为官员的母亲、妻子。七阶:元明以来,命妇的封号从夫爵的高低分为七个等级。封官员的母亲时,要在“夫人”等前面冠以“太”字。

11 金花诰:命妇接受册封时,诰命写在绘有金花罗纹的纸上。诰,诰命,皇帝赐爵或授官的诏令。紫泥封:古代皇帝的诏书用锦囊装着,用紫泥封口,在泥上加盖印章。

【译文】

“方伯”和“藩侯”是左右布政使的别号;“宪台”和“廉宪”是提刑按察使的别称。掌管宗室子弟教育的宗师称为“大文衡”,上级的副使称为“大宪副”。“郡侯”和“邦伯”都是对知府的称呼;“郡丞”和“贰侯”都是对同知的美称。“郡宰”和“别驾”,用来称呼通判的;“司理”和“廌史”,用来赞美推官的。“刺史”和“州牧”,是知州的两个别号;“廌史”和“台谏”,是对知县的尊称。居住在乡间的卸职官员叫做“乡绅”,主管农田耕种的官员叫做“田畯”。“钧座”和“台座”,都是对高官的尊称;“帐下”和“麾下”,都是对军中将帅的美称。官吏的职位和品级分为九等,官员的母亲和妻子得到皇帝的封号也有七个等级。一品的称号叫夫人,二品的称号也叫夫人,三品的称号叫淑人,四品的称号叫恭人,五品的称号叫宜人,六品的称号叫安人,七品的称号叫孺人。妇女受皇帝赐封的诏书叫做“金花诰”,给新科状元报捷的文书叫做“紫泥封”。

【解读】

我国古代文官制度是以君主为轴心,以中央集权为主线的政治体制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立了以皇帝为国家元首的行政管理体制。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皇帝之下设立丞相,作为百官之长,“掌丞天子,助理万机”,朝内朝外,各类职官均以品序为基础形成层阶隶属关系,共同效忠皇帝。这种以皇帝为轴心的宝塔式的文官组织结构,具有很强的内聚性。与此同时,为了适应封建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古代文官制度还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等级森严的权责隶属结构。秦统一之前,官与爵是相分离的,所谓“官”定职位的大小,“爵”定位次的尊卑。秦统一后,则把官爵合而为一,建立了从公士到彻侯的20等爵,从而使文官等级结构逐渐严密化和法律化。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以九品定官阶。从此,品位便成为官职高下尊卑的重要标志。从唐朝开始,九品之中又分正、从,共18级,并由官品等级决定服饰、房舍、车马、坟茔,各个品级之间迥然有别,不可逾越。在以等级结构为基础的文官系统中,上与下各自统属,内与外相互节制,名分与职责严明,权力与义务相称,既不可逾越,也不可专擅。这种结构严密、权责固定、等级森严、运转协调的文官制度,正是在历代政府通过不断制订各种文官法规的基础上逐步强化的。必须指出的是,这种金字塔式的文官等级权责结构,尽管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统治,保证国家政令的统一推行,但却造成了各级文官的惰气和暮气。既然下级官员只服从上级官员,既然整个文官群体只服从于皇帝,那就谈不上发挥各级文官自身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一切依赖于上,仰上司鼻息是从,这种现象在历代政府的晚期表现得尤为突出。

【原文】

唐玄宗以金瓯覆宰相之名,宋真宗以美珠箝谏臣之口 。金马玉堂,羡翰林之声价;朱幡皂盖,仰郡守之威仪 。台辅曰紫阁名公,知府曰黄堂太守 。府尹之禄二千石,太守之马五花骢 。代天巡狩,赞称巡按;指日高升,预贺官僚。初到任曰下车,告致仕曰解组 。藩垣屏翰,方伯犹古诸侯之国;墨绶铜章,令尹即古子男之邦 。太监掌阉门之禁令,故曰阉宦;朝臣皆搢笏于绅间,故曰搢绅 。萧曹相汉高,曾为刀笔吏;汲黯相汉武,真是社稷臣 。召伯布文王之政,尝舍甘棠之下,后人思其遗爱,不忍伐其树;孔明有王佐之才,尝隐草庐之中,先主慕其令名,乃三顾其庐

【注释】

①金瓯(ōu):金碗。瓯,盆、盅之类的器皿。谏臣:直言规劝的臣子。

②金马:汉代的金马门,是学士待诏的地方。玉堂:汉代的玉堂殿,待诏学士议事的地方。声价:名声和社会地位。朱幡皂盖:汉代郡守春天出行时车骑的颜色。朱幡,红色的旗帜。皂盖,黑色的车盖。威仪:帝王或大臣的仪仗、扈从。

③台辅:宰相。紫阁:唐代曾改中书省为紫微省,中书令为紫微令。因称宰相府第为紫阁。黄堂:古代太守办公的厅堂。明、清时的知府类似汉代太守,所以也称知府为黄堂。

④府尹:官名。一般为京畿地区的行政长官。禄:俸禄。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五花骢(cōnɡ):即五花马。汉代太守外出时,一车五马,故以“五马”称太守。骢,青白杂色的马。

⑤代天巡狩:代替天子出巡。古代皇帝五年一出巡,视察各地方。指日高升:很快就可升官。指日,为期不远。告:表示,请求。致仕:辞去官职。解组:解下印绶。组,古人佩玉或佩印的丝带子,这里指印绶。

⑥藩垣:藩篱和垣墙。泛指屏障。屏翰:屏障辅翼。方伯:殷、周时代一方诸侯之长。后泛称地方长官。墨绶铜章:代指县令。绶,古代系帷幕或印纽的丝带。铜章,铜铸的官印。令尹:秦汉以来,一县之长叫县令,元代叫县尹,因而合成令尹。子男:即子爵、男爵,古代比较小的爵位。

⑦太监:宦官。在皇宫内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的官。阉门:即宫门。搢笏(jìn hù):插笏。古代君臣朝见时均执笏,用以记事备忘,不用时插于腰带上。

⑧萧曹:萧何和曹参。汉高:汉高祖刘邦。刀笔吏:文书小官。古人在竹简、木板上书写,写错了就用小刀刮去重写。汲黯:汉武帝时大臣,治民有方,而且经常直言进谏。汉武:汉武帝刘彻。社稷臣:能捍卫国家的重臣。社稷,国家的代称。

⑨召伯:周文王的庶子,又称为“召公”,曾辅佐周武王灭商。甘棠:即棠梨树。遗爱:留下的恩惠恩泽。孔明:诸葛亮的字,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草庐:简陋的草屋。先主:古称开国君主,这里指刘备,三国时蜀汉的建立者。令名:美好的名声。

【译文】

唐玄宗任命宰相,先写好他的名字,用金碗盖住宰相的名字,以试太子之才;宋真宗想要封禅泰山,曾经用美珠堵住了谏臣的口。“金马”和“玉堂”,都是称羡翰林的声望和社会地位;“朱幡”和“皂盖”,都是仰慕郡守出行时的仪仗威风。宰相称为“紫阁名公”,知府称为“黄堂太守”。府尹的俸禄为两千石粮食,太守出巡有五匹花骢马拉车。代替天子巡守四方视察民情,被人称成为“巡按”;预贺官吏升职,可以美言为“指日高升”。官员刚刚上任叫“下车”,请求辞职叫“解组”。“藩垣”和“屏翰”称镇守一方的长官,如同方伯犹如古代诸侯国的长官一样;“墨绶”和“铜铸”是县令一级所用的绶带、官印,借指县令,所管辖的地方类似古代子爵、男爵的小邦。太监掌管着出入宫门的禁令,所以叫做“阉宦”;朝廷的大臣都把记事的笏板插在衣带上,所以叫做“搢绅”。萧何、曹参是汉高祖的功勋卓著的丞相,他们曾经担任过文书小吏;汲黯是汉武帝的丞相,是真正的治国安邦的“社稷臣”。召伯继续执行周文王的政令,曾在甘棠树下住宿过,后人怀念他的恩德,不忍心砍伐那棵甘棠树;诸葛亮有辅佐帝王的才能,曾经隐居在简陋的草屋中,蜀汉先主刘备敬慕他的美好名声,三次到的茅庐里拜访他。

【解读】

古代文官的选拔任用。战国时代,许多诸侯国为了适应封建兼并和发展社会经济的需要,创立了以军功、力田等作为选官标准的做法。此外,还出现了游说、上书、选荐贤能等任用官吏的新途径。秦汉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以皇帝为首的朝廷强化了对文官队伍的管理。通过建立客卿,实行察举、征辟等制度,广开才路,多方选贤。汉武帝曾经告诫大臣们,“在位上,而不能进贤者;不举孝,当以不敬者论;不察廉,不胜也,当免。”正因为汉政府选官途径广泛、措施得力,所以文官队伍阵容庞大,人才济济。与此同时,为了培养人才,储官待用,汉政府还在长安建立太学,设“五经博士”,“以养天下之士”。综观秦汉时期的文官选任制度,其突出特点是任用方式已经趋向制度化和规范化。隋唐时期,文官选任制度历经重大变革,任官权力收归中央。在选任官吏上唯才是用,不避亲疏,士庶并重。特别是建立了分科考试、择优录用的科举制度,向社会开放了取士的大门。科举制度比起秦汉时期的察举、征辟,自然更加规范得多了。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唐朝的科举及第只是取得做官的资格,而并不立即授职,只有经过吏部的考察,方可授职任事。这对保证文官的素质,减少“高分低能”现象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宋朝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改造,考试科目不断增加,录取名额一度放宽,结果造成了官员冗滥、官职紊乱的局面。明清两代的选任文官,以强化专制主义统治为目的,尤其是清代中叶,捐官泛滥,对传统的任官之法造成极大的冲击。尽管科举选官制度仍在沿用,但却实行八股取士,不仅不能延揽人才,反而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使广大士人完全陷入功名利禄的旋涡之中。

【原文】

鱼头参政,鲁宗道秉性骨鲠;伴食宰相,卢怀慎居位无能 。王德用,人称黑王相公;赵清献,世号铁面御史 。汉刘宽责民,蒲鞭示辱;项仲山洁己,饮马投钱 。李善感直言不讳,竞称鸣凤朝阳;汉张纲弹劾无私,直斥豺狼当道 。民爱邓侯之政,挽之不留;人言谢令之贪,推之不去 。廉范守蜀郡,民歌五袴;张堪守渔阳,麦穗两歧 。鲁恭为中牟令,桑下有驯雉之异;郭伋为并州守,儿童有竹马之迎 。鲜于子骏,宁非一路福星;司马温公,真是万家生佛 。鸾凤不栖枳棘,羡仇香之为主簿;河阳遍种桃花,乃潘岳之为县官 。刘昆宰江陵,昔日反风灭火;龚遂守渤海,令民卖刀买牛 10 。此皆德政可歌,是以令名攸著 11

【注释】

①参政:官名,参知政事的省称。在宋代为副相。鲁宗道:宋真宗时任参知政事,被权贵讥为“鱼头参政”。因为他生性耿直,立朝刚正,嫉恶敢言,难于对付,而且“鲁”姓也是鱼字头。骨鲠:鱼骨头、鱼刺。这里比喻性情耿直,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伴食:陪同吃饭。卢怀慎:唐玄宗时宰相,自知才能不如另一宰相姚崇,因此凡事推让,当时人称他为“伴食宰相”。

②王德用:北宋名将,英勇善战,屡立战功,又宽厚仁慈,爱护士兵,深得百姓爱戴。因为身材魁伟,面色较黑,当时人都亲昵地称他“黑王相公”。赵清献:宋仁宗时名臣赵抃,死后谥号“清献”。曾任殿中侍御史,不畏强权弹劾权贵,京师人给他起外号叫“铁面御史”。

③蒲鞭示辱:东汉人刘宽性情温和,对待属下十分宽厚,对有过错的人用蒲做的鞭子抽打,只是为了使他感到羞耻,并不使他皮肉受苦。饮马投钱:汉代人项仲山,每次在渭河饮马,必投三文钱在河里,表示不占便宜。比喻为人廉洁,不损公肥私。

④李善感:唐高宗时任监察御史,以直言进谏著称。鸣凤朝阳:凤凰在太阳初升时鸣叫。唐高宗想要封禅五岳,李善感上书直谏。当时已有二十年无人敢直言进谏了,因此人们认为这是天下少有的吉祥之兆,竞相用“鸣凤朝阳”来夸赞。弹劾:国家对政府官吏的违法失职行为进行检举并追究其法律责任的行动。豺狼当道:东汉顺帝时选取八使,巡行都邑,纠察贪官污吏。侍御史张纲年少,官阶也最低,其他七人都受命上路,只有张纲把车轮埋在洛阳都亭,愤然说:“豺狼当道,安问狐狸!”于是返回朝廷,上书弹劾专权不法的梁冀等人。豺狼,指把持国政的外戚、权贵等。

⑤邓侯:即邓攸,字伯道,东晋时任吴郡太守。挽之不留:邓攸为官清廉,百姓都很爱戴他。后来邓攸因病辞官,数千百姓牵住他的船不让走。推之不去:邓攸之前的吴郡太守姓谢,是个贪官,吴人因此作歌四句:“紞如打五鼓,鸡鸣天欲曙。邓侯挽不留,谢令推不去。”“紞如”是击鼓的声音。

⑥蜀郡:秦朝灭蜀国,设置蜀郡,辖境包有今四川省中部大部分,首府在成都。民歌五袴(kù):东汉人廉范,字叔度,曾任蜀郡太守。当地以前的制度是禁止百姓晚上劳动和工作,以防火灾,民众于是偷偷干,结果火灾更多。廉范废除前任的法令,只严格要求家家储水。百姓觉得很方便,于是歌唱道:“廉叔度,来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无襦今五袴。”襦,短衣。袴,通“裤”。渔阳:地名。唐玄宗天宝元年改蓟州为渔阳郡,首府在今天津市蓟县。麦穗两歧:即一麦两穗,是丰收吉祥的兆头。歧,叉开。东汉人张堪,字君游,任渔阳太守时,开稻田八千余顷,劝民耕作。百姓富足,于是作歌:“桑无复枝,麦穗两歧,张君为政,乐不可支。”

⑦鲁恭:东汉人,字仲康。汉章帝时为中牟令,以仁德治理地方,不滥用刑罚。中牟:位于河南省中部,今属郑州市。驯雉之异:有一年,河南闹蝗灾,蝗虫却不进入中牟境内。河南尹袁安派手下肥亲前去察看原因,鲁恭陪同。他们在一棵桑树下休息时,有雉鸟停在树旁,儿童也不去捉它。肥亲十分敬佩地说:“蝗虫不侵入中牟境内,这是第一个奇特之处;鸟兽如此驯服,这是第二个奇特之处;小孩子也有仁慈之心,这是第三个奇特之处。”回去后报告给袁安,袁安于是举荐鲁恭为大司徒。郭伋(jí):东汉人,字细侯,王莽时为并州太守,光武帝时再次调任并州太守。竹马之迎:骑着竹马在路旁欢迎。竹马,儿童玩具,竹竿一端有马头模型,有时另一端装轮子,孩子跨立上面,假装骑马。

⑧鲜于子骏:宋代鲜于侁,字子骏。鲜于,复姓。一路福星:宋哲宗时鲜于侁任京东路转运使,临行前,司马光对人说:“鲜于侁贤能,不可能一直在地方任职,但是齐鲁之地的民众,需要他前去救援。他是一路的福星。”路,宋代行政大区名称。福星,岁星,旧时术士说岁星照临能降福于民。司马温公:即司马光,字君实,北宋名臣,死后追封温国公。万家生佛:司马光以清廉正直著称,被人称为“万家生佛”,即搭救民众的活佛。

⑨鸾凤:鸾鸟与凤凰,比喻心有大志的俊贤之士。枳棘:枳木与棘木,因多刺而称恶木。比喻艰难险恶的环境。仇香:即仇览,字季智,东汉人。他在当蒲亭长的时候,以德感化别人,百姓称颂。县令王涣仰慕他的贤名,召为主簿,又不忍心让他一直当个小官,说:“枳棘非鸾凤所栖。”于是拿出自己一个月的俸禄资助仇香入太学深造。主簿:官名,主管文书,办理事务。河阳:古地名,在今河南省孟县西。潘岳:字安仁,西晋文学家。他任河阳县令时,百姓有拖欠税赋的,便令植桃树一株,其赋税由官府交纳。离任时,河阳遍地皆桃花,因此人称“花县”。

10 江陵:今荆州城,秦朝设江陵县,隶属南郡。反风灭火:东汉人刘昆任江陵县令时,县内经常发生火灾。每有火灾,刘昆便向火叩头,求助神灵,多能降雨或反风灭火。“反风”,风向倒转。渤海:郡名。汉代设置,因为濒临渤海而得名。卖刀买牛:汉宣帝时,渤海和附近各郡闹饥荒,饥民纷起造反。龚遂任太守时,开仓借粮,奖励农桑,叫民众卖去刀剑,买进耕牛,农民又都开始耕种。

11 攸著:著名,出名。攸,文言语助词,无义。

【译文】

“鱼头参政”说的是宋朝鲁宗道生性刚正不阿、嫉恶敢言;“伴食宰相”说的是唐朝的宰相卢怀慎身居高位却不处理政务。北宋名将王德用善于治军,因面黑,被人称为“黑王相公”;北宋赵清献为官清正,敢于弹劾权贵,被世人称为“铁面御史”。汉朝刘宽责罚百姓,仅用蒲鞭象征性地责罚,让人感到羞耻罢了;项仲山洁身清廉,每次到渭河饮一次马,便投钱三枚,以示不敢妄取。李善感力谏皇帝直言不讳,不怕犯忌,人们竞相称赞,誉为鸣凤朝阳;东汉张纲弹劾不法权贵,直斥其为豺狼当道。百姓爱戴郑侯办理政事清廉,数千人苦苦挽留却留不住;人们都说谢令当官太贪婪,不愿意他治理当地但是推他走他也不肯离去。廉范担任蜀郡太守,勤政为民,百姓摆脱贫穷富起来了,于是百姓作歌而唱:“平生无襦今五裤”;张堪担任渔阳太守劝农耕稼,百姓富足,喜悦地歌唱:“桑树上没有多余的枝条,麦子都长了两束麦穗。”鲁恭担任中牟县县令时,推行仁政,有桑树下的雉鸟都很驯服的异征;郭伋担任并州太守时,体恤百姓,深受百姓爱戴,于是几百名儿童骑着竹马在路旁欢迎他。鲜于子骏担任京东转运使去赈灭,人们称赞他为“一路福星”;温国公司马光恩德遍布,人们称赞他“真是万家的活菩萨”。鸾凤是吉祥鸟,不应该只栖息在枳棘树上,都羡慕仇香担任主簿时,遇上好上司推荐进入太学;河阳县遍地种桃树遍地桃花开,这是潘岳担任县令时的政绩。刘昆担任江陵县宰时,起火灾,他叩头拜神就使风转向而灭了火;龚遂担任渤海太守时,教导盗贼卖掉屠刀鼓励他们买牛,从事耕作。以上这些官吏都勤政为民,推行德政,是值得颂扬的,因此他们的名声卓著,流芳百世。

【解读】

仇香是位幸运有才能的官吏,曾担任过主簿,所以人们习惯以主簿相称。仇香,别名仇览,东汉人,年少的时候默默无闻,但是颇有才能,后来被考城县县令王涣慧眼所发现,说:“鸾凤不应落在枳棘丛中”,于是提拔他担任主簿,后来又推荐他进入太学深造。于是人们都羡慕有才华的仇香遇到了好上司,从此青云直上。潘岳是体恤百姓的好官,他担任河阳尹,百姓有负债还不上的,就命令种一株桃树,由官府代他还债。当潘岳离任时,县里遍地生长着桃树,开满了桃花,被誉为花县。 yk8Gx8QPRHW8IshUgH7lHGGeStEUhgUXs8D9rr3R66G3u7BtXipGPOTeyL3Q/Y3Y



武职

【原文】

韩柳欧苏,固文人之最著 ;起翦颇牧,乃武将之多奇

【注释】

①韩柳欧苏:指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苏轼。固:确实。

②起翦颇牧:指战国时期秦国的大将白起、王翦和赵国的大将廉颇、李牧。乃:是,就是。

【译文】

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轼,确实是文人中最著名的几个;战国时代的白起、王翦、廉颇、李牧,都是武将之中多智谋的奇才。

【解读】

“战国四大名将”是白起、王翦、廉颇、李牧,在战乱连年,硝烟滚滚的时代,他们不是死在敌人的刀剑之下,就是把敌人杀死在自己的刀剑之下。他们驰骋疆场,威猛勇敢,为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世代敬仰的勇士。

【原文】

范仲淹胸中具数万甲兵 ,楚项羽江东有八千子弟

【注释】

①范仲淹: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唐宰相范履冰之后。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胸中具数万甲兵:北宋宰相范仲淹能文能武,在镇守延州抗拒西夏时,被西夏人称为“腹中自有数万甲兵”。具,备有。甲兵,铠甲和兵器,引申为全副武装的兵士。

②项羽:名籍,字羽,通常被称作项羽,古代杰出军事家及著名政治人物。我国军事思想“勇战”派代表人物,秦末起义军领袖。江东有八千子弟:秦二世元年(前209),项羽跟随叔父项梁杀死了会稽郡守殷通起义,收吴中子弟八千人,率领他们在巨鹿战役中一举摧毁了秦军的主力。江东:古时候指长江下游的芜湖、南京以下的南岸地区。

【译文】

北宋宰相范仲淹能文能武,在镇守延州抗拒西夏时,西夏人称他“胸中具有数万甲兵”,不敢进犯;西楚霸王项羽领着江东八千子弟起兵反秦。

【解读】

项羽是中华数千年历史上最为勇猛的将领,“霸王”一词,专属项羽。秦末时,项羽跟从项梁发动会稽起义,公元前207年在重要的战役巨鹿之战中大破秦军主力。秦朝灭亡之后,自立为西楚霸王,统治黄河及长江下游的梁、楚九郡。后来在楚汉战争中被汉王刘邦击败,在乌江(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项羽的勇武古今无双,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赞誉。项羽在战场上所向无敌,在政治上却是幼稚的,甚至是愚蠢。坑杀战俘,放弃关中,怀念楚国,放逐义帝,自立为王等等,失尽人心。然而政治上的失败,却无法遮掩项羽在军事上的才华。24岁起兵反秦,27岁成为分封十八路诸侯的西楚霸王,30岁自刎乌江。他是一位当之无愧的英雄豪杰。

【原文】

孙膑吴起,将略堪夸 ;穰苴尉缭,兵机莫测 。姜太公有《六韬》 ,黄石公有《三略》

【注释】

①孙膑:战国时代齐国著名的军事家,著有《孙膑兵法》。吴起:战国时代魏国著名的军事家,著有《吴子兵法》。将略:用兵的策略。将,指挥、用兵。

②穰苴:即田穰苴,春秋齐景公时担任大司马,齐国著名军事家,著有《司马穰苴兵法》。尉缭:战国时期魏国著名的军事理论家,著有《尉缭子》。

③姜太公:商末周初人(生卒不可确考),本名吕尚,姜姓,吕氏,字子牙,一名望,被尊称为太公望,后人多称其为姜子牙、姜太公。武王尊之号为“师尚父”,辅佐周武王灭掉了商,后封于齐。我国历史上最享盛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六韬》:著名兵书,相传为周朝姜子牙所著,但一般认为是有人托名姜子牙所著,作者已经不可考证,大约成书于战国时期。内容有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

④黄石公:(前292-前195),齐国人(今山东淄博),姓崔名广,字少通,因避秦时苟政暴虐,曾隐居湖北谷城黄石山,世称黄石公,后又在太湖夏黄修道,故曰夏黄公,简称“黄公”。《三略》:即《黄石公三略》,是古代的一部著名兵书,与《六韬》齐名。最早提及此书的是司马迁。《三略》分上略、中略、下略。

【译文】

孙膑和吴起都具有将才,带兵和打仗都值得夸奖;穰苴和尉缭都是很有奇才的军事家,他们用兵的计谋变化莫测。姜太公编著了治理天下的书《六韬》;黄石公编著了传世的兵书《三略》。

【解读】

《三略》是中国古代第一部专讲战略的兵书,以论述政治战略为主,兼及军事战略。该书问世以来,受到历代政治家、兵家和学者的重视。南宋晁公武称其:“论用兵机之妙、严明之决,军可以死易生,国可以存易亡。”该书还先后传入日本和朝鲜,并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三略》一书杂采儒家的仁、义、礼;法家的权、术、势;墨家的尚贤;道家的重柔;甚至还有谶纬之说。全书讲政治策略手段较多,而直接讲军事的反而较少。《六韬》通过周文王、武王与吕望对话的形式,论述治国、治军和指导战争的理论、原则,是一部具有重要价值的兵书,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受到历代兵家名将的重视,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称:“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六韬》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为武学必读之书。《六韬》在国外也有深远影响,16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欧洲,现今已翻译成日、法、朝、越、英、俄等多种文字。今本《六韬》共分六卷。文韬——论治国用人的韬略;武韬——讲用兵的韬略;龙韬——论军事组织;虎韬——论战争环境以及武器与布阵;豹韬——论战术;犬韬——论军队的指挥训练。

【原文】

韩信将兵 ,多多益善 ;毛遂讥众 ,碌碌无奇

【注释】

①韩信:刘邦手下的一名军事指挥家,善于带兵打仗,为刘邦战胜项羽立过大功。将兵:率兵,带兵。

②多多益善:兵越多越好。益,越,更加。

③毛遂:战国时代赵国公子平原君的门客。秦军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派平原君去楚国求救。临行,平原君要从门客中选二十名文武兼备的随从,毛遂自告奋勇,推荐自己。到了楚国,平原君与楚王谈判,开始谈得并不顺利。毛遂按剑上前,列举秦国欺负楚国的往事,终于使楚王答应出兵解除邯郸之围。讥众:讽刺众人。毛遂劝说楚王与赵国订立盟约之后,招手让平原君的十九位随从上殿,当面讽刺他们碌碌无为,不能替平原君出力。

④碌碌无奇:平凡,无特殊才能。

【译文】

韩信率兵打仗,兵越多越好;毛遂讥讽一同去的众门客,都平凡,没有特殊的才能。

【解读】

韩信是西汉功臣,(前231-前196),淮阴(今江苏淮安)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汉初三杰”之一。留下许多著名战例和策略,据传为尉缭高徒。韩信为汉朝立下汗马功劳,历任大将军、左丞相、相国,封齐王、楚王。汉高祖刘邦战胜主要对手项羽后,韩信被一再削弱,贬为淮阴侯;最后被安上谋反的罪名,被吕雉(即吕后)及萧何骗入宫内,处死于长乐宫钟室。韩信是我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王侯将相”韩信一人全任。“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他的评价。

【原文】

大将曰干城 ,武士曰武弁 。都督称为大镇国 ,总兵称为大总戎 。都阃即是都司 ,参戎即是参将 。千户有户侯之仰 ,百户有百宰之称 。以车为户曰辕门 ,显揭战功曰露布 10

【注释】

①干城:盾牌和城墙。干指盾牌,城指城墙,都是用来抵御外敌的,因此用作大将的代称。

②武弁(biàn):古代武士所戴的帽子,代指武士。弁,皮弁,用来制作帽子。

③都督:古代的军事长官。

④总兵:总兵官的简称,负责掌管一镇的军务。总戎:统帅。戎,军队,士兵。

⑤阃(kǔn):借指领兵在外的将帅或外任的大臣。都司:官名。隋大业三年(607),置尚书左、右司郎于尚书都省,辅助尚书左、右丞处理省内各司事务,简称都司。唐宋的尚书省亦称尚书都省,其左右司为尚书省各司的总汇,因称都司。明代都指挥使司为一省掌兵的最高机构,简称都司。又清代绿营军官职位次于游击,称为都司,秩四品,位次游击,分领营兵。

⑥参将:明代镇守边区的统兵官,无定员,位次于总兵、副总兵,分守各路,掌理本营军务。

⑦千户:宋、元、明时千名士兵编为千户所,千户是千户所的长官。户侯:享有食邑千户所的侯爵。仰:泛指对上,这里指上者之威。

⑧百户:元、明时百名士兵编为百户所,千百户是百户所的长官。百宰:主持管理一百户人家。

⑨以车为户:以战车卫门。车,兵车,战车。户,指门。辕门:古代帝王巡狩、田猎的止宿处,以车为藩;出入之处,仰起两车,车辕相向以表示门,称辕门。辕,车前驾牲畜的两根直木。

10 显揭:公开发布。露布:不封口的文书,后多指捷报、檄文等。

【译文】

掌握重大兵权的大将,担负保卫国家的重任,称为干城;头戴武冠的士兵,称为武弁。古代的军事长官又称为大镇国,负责掌管一镇军务的官称为大总戎。都阃是都司的俗称,参戎指参将;千户有户侯的仰望,百户有百牢的称号。以战车卫门称为辕门;公开发布战争的功绩,称为露布。

【解读】

户、侯都是古代官职爵位,如千户侯、万户侯。汉代谚语:“陈夏千亩漆,与千户侯等。”千户侯,古代的封号,意为食邑千户的侯爵,有向一千户以上的人家征税的权力。食邑万户以上,号称“万户侯”,汉代侯爵最高的一层,简单说就是大官。万户侯在封建社会作为一个特殊阶层,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掌握着大量的社会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关税及自然资源),万户侯后泛指高官贵爵。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原文】

下杀上谓之弑,上伐下谓之征 。交锋为对垒,求和曰求成 。战胜而回,谓之凯旋;战败而走,谓之奔北 。为君泄恨,曰敌忾;为国救难,曰勤王 。胆破心寒,比敌人慑服之状;风声鹤唳,惊士卒败北之魂 。汉冯异当论功,独立大树下,不夸己绩 ;汉文帝尝劳军,亲幸细柳营,按辔徐行

【注释】

①弑:封建时代称臣杀君、子杀父母。征:君上对臣下的讨伐。

②对垒:两军相持,交战。垒,营垒。求成:求和。成,平定,讲和。

③凯旋:战争获胜,军队奏着得胜乐曲归来。亦泛指获胜归来。凯,军队得胜所奏的乐曲。旋,返回。走:跑,这里指逃跑。奔北:临阵逃脱。亦说“败北”。北,败逃,败走。

④泄恨:发泄内心的愤恨。乱忾(kài):对敌人的愤恨。勤王:原指尽力于王事,后多指君主受到了危险时,臣子起兵救援。

⑤胆破心寒:胆吓破了,心脏变得寒冷。形容由于恐惧而伏帖的样子。慑服:因恐惧而屈服。风声鹤唳:风声和鹤叫。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扰。东晋时,前秦皇帝苻坚率兵百万,攻打东晋,却在淝水大败。在溃逃时,秦兵听到风声鹤叫,都以为是东晋的军队追过来了。唳,鹤叫声。败北:战败逃跑。北,败逃,败走。

⑥冯异:(?-34),字公孙,汉族,颍川父城(今河南宝丰东)人。东汉开国名将,“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在刘秀统一天下的过程中,任征西大将军,为刘秀平定关中立有大功,封应侯。为人谦逊,不夸自己的功劳。诸将并坐论功,他常常退避树下,军中誉为“大树将军”。

⑦汉文帝:名刘恒,西汉皇帝。劳军:慰劳部队官兵。幸:指帝王驾临。细柳营:文帝后元六年(前158),匈奴大举入侵,汉文帝任命河内郡守周亚夫为将军。军队驻扎在细柳(古地名,在今陕西咸阳市西南渭河北岸),军纪严明。按辔(pèi)徐行:轻轻按着缰绳,让马慢慢地走。辔,马缰绳。

【译文】

封建时代称臣杀君、子杀父母叫做弑;君主上属对臣子下属的讨伐叫做征。两军交战相持不下叫对垒,失败向交战的对方请求停战叫求成。打了胜仗高唱凯歌归来称作凯旋,战败逃跑称作奔北。帮助君主攻打敌人发泄愤恨叫做敌忾,拯救危难中的国君称为勤王。胆破心寒,比喻敌人畏惧屈服的样子;风声鹤唳,形容士兵战败逃跑时的惊慌失措。东汉开国名将冯异,当诸将并坐论说功劳时,他常常独自退避大树下,从不夸耀自己的功劳;汉文帝曾慰劳将士,亲自驾临周亚夫的细柳营,细柳营军纪严明,汉文帝轻轻按着缰绳,让马慢慢地走。

【解读】

我国历史上从来不乏有特色的将领,他们往往都有自己的绰号,比如“常胜将军”、“威武将军”、“飞将军”……可是有一位却被叫做“大树将军”。他就是东汉光武帝刘秀麾下、“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的冯异。原来,当年跟随刘秀的开国名将有二十八位,号称“云台二十八将”。征战间隙,诸将常常聚在一起聊天,话题无非是自述战功,胡吹乱侃。每当众将争功论能之时,冯异总是一个人默默地躲到大树下面。于是,士兵们便给他起了个“大树将军”的雅号。冯异字公孙,颍川父城(今河南宝丰东)人,生年不详。史载他好读书,精通《左氏春秋》、《孙子兵法》。在“云台二十八将”中,冯异与刘秀是认识比较早的。俗话说“每逢大事有静气”,在刘秀诸将中,冯异总是能够保持头脑的冷静,深得刘秀赏识。而冯异也不负刘秀厚望,在刘秀创业过程中,最重要的三步棋全都是在冯异的帮助下完成的。第一步,韬光养晦。第二步,巡行河北。第三步,黄袍加身。冯异与众将一起,推戴刘秀在鄗(今河北柏乡)即皇帝位,改元建武,是为汉世祖光武皇帝。冯异是东汉佐命虎臣,他作战勇敢,常为先驱,善用谋略,料敌决胜,治军严明,关心民瘼,东汉创业,其功至巨。同时他为人谦退,从不居功自傲,不愧为一代良将。

【原文】

苻坚自夸将广 ,投鞭可以断流 ;毛遂自荐才奇 ,处囊便当脱颖 。羞与哙等伍 ,韩信降作淮阴 ;无面见江东 ,项羽羞归故里 。韩信受胯下之辱 ,张良有进履之谦 10

【注释】

①苻坚:(338-385),字永固,又字文玉,小名坚头,十六国时期前秦世祖宣昭皇帝,357年-385年在位。苻坚在位前期励精图治,使前秦基本统一北方;但后来在伐晋的“淝水之战”中大败,从此一蹶不振,又遭到之前投降的鲜卑、羌人的背叛而出逃,最后被羌人姚苌所杀,终年48岁。

②投鞭可以断流:建元十九年(383),苻坚征调九十万大军攻打东晋王朝说:“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意思是,把所有的马鞭投进长江里,能够截断水流。后来就用投鞭断流比喻人马众多,兵力强大。

③毛遂:战国时期薛国人(今山东省枣庄市人),年轻时游赵国,身为赵公子平原君赵胜的门客,居平原君处三年未得崭露锋芒。然而,公元前257年,也就是赵孝成王九年,他自荐出使楚国,促成楚、赵合纵,声威大振,并获得了“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美誉。

④处囊便当脱颖:锥子放在口袋里便会穿透布袋露出锥尖。脱颖,亦作“颖脱”,比喻有才能的人得到机会,即能显示出来。颖,原指禾穗的芒尖,这里指锥子尖。

⑤羞与哙等伍:和樊哙处于同等的地位而感到羞耻。伍,同列,等辈。汉朝建立之后,刘邦收回了韩信的兵权,并封他为楚王。后来怀疑韩信谋反,刘邦利用陈平的计谋把他抓回朝中,降为淮阴侯。韩信从此经常装病不参加朝见和侍行。韩信曾经拜见以前的部属樊哙,樊哙用跪拜的礼节迎送,口称臣子。韩信出了门,苦笑着说:“我这一生竟然与樊哙这类人处于同等地位!”。

⑥韩信:(约前231-前196),汉族,古淮阴(今江苏省淮安市)人。军事家,是西汉开国名将,汉初三杰之一,留下许多著名战例和策略。韩信为汉朝立下汗马功劳,历任大将军、左丞相、相国,封齐王、楚王、淮阴侯等,却也因其军事才能引起猜忌,被吕雉(即吕后)及萧何合谋所杀。

⑦无面见江东:没有脸见江东父老。楚汉战争中项羽被刘邦击败,从垓下突围到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乌江亭长停船靠岸等他过河。项羽说:“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我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就自刎而死。

⑧项羽:(前232-前202)名籍,字羽,通常被称作项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古代杰出军事家及著名政治人物。军事思想“勇战”派代表人物,秦末起义军领袖。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统治黄河及长江下游的梁、楚九郡。后在楚汉战争中为汉王刘邦所败,在乌江(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故里:家乡。

⑨胯下之辱:韩信当年在淮阴的时候,有一个年轻的屠夫,侮辱韩信,说道:“你的个子比我高大,又喜欢带剑,但内心却是很懦弱的啊。”并靠他们的人多势众,侮辱韩信说:“假如你不怕死,那就刺死我;不然,就从我的胯下爬过去。”韩信仔细打量了那屠夫,就弯着身子从屠夫的胯下爬过去。集市上的人都讥笑韩信,以为韩信的胆子真的很小。后来韩信被封为王,回到楚都,召见那个曾经侮辱自己的人,任命他做了楚国的中尉。

10 张良:(前250-前186),字子房,汉族,传为汉初城父(今河南宝丰)人,也有说为阳翟(今河南禹州市)人。汉高祖刘邦的谋臣,秦末汉初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汉王朝的开国元勋之一,封留侯。“汉初三杰”(张良、韩信、萧何)之一。进履之谦:给人穿鞋子的谦逊。张良早年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东南)刺杀秦始皇,没有成功。逃到下邳。有一天,在下邳桥上遇到一位老人。老人故意让鞋子掉到桥下,对张良说:“孺子下取履!”张良强忍着心中的不快,把鞋子捡上来。老人又说:“履我!”张良又强忍着,给他穿好鞋子。这位老人就是黄石公,后来送给张良一部《太公兵法》。

【译文】

前秦世祖宣昭皇帝苻坚征调九十万大军攻打东晋,夸耀自己兵多将广时说,把所有的马鞭投进长江里,能够截断水流;毛遂推荐自己有旷世奇才时说,锥子放在口袋里便会穿透布袋露出锥尖,只要有机会,自己就会像布袋里的锥子一样显露出来。韩信被降作淮阴侯时,因和樊哙处于同等的地位而感到羞耻;楚汉战争中西楚霸王项羽兵败后,羞于回归故里时说,没有脸见江东父老。韩信年少的时候,曾忍受从屠夫胯下爬过去的耻辱;张良在下邳桥上,有为老人拾鞋、穿鞋的谦恭。

【解读】

韩信是“汉初三杰”(张良、韩信、萧何)之一,更是一位能屈能伸的大丈夫。年轻时,淮阴有一个年轻的屠夫,他侮辱韩信,说道:“你的个子比我高大,又喜欢带剑,但内心却是很懦弱的啊。”并靠他们的人多势众,侮辱他说:“假如你不怕死,那就刺死我;不然,就从我的胯下爬过去。”韩信注视他一会,俯下身子从对方的胯下爬过去。集市上的人都讥笑韩信,以为韩信的胆子真的很小。之后,韩信找到刘邦,把萧何给他的推荐信呈上去,最后当上了大将军;如果韩信当初杀死那个小混混,杀人偿命,韩信也不会当上大将军,更不会帮助刘邦攻打项羽,一统天下。大丈夫就是能屈能伸,真英雄是不会逞一时之勇,而是忍字当头,高瞻远瞩,胸襟博大。

【原文】

卫青为牧猪之奴 ,樊哙为屠狗之辈 。求士莫求全 ,毋以二卵弃干城之将 ;用人如用木,毋以寸朽弃连抱之材 。总之,君子之身,可大可小;丈夫之志,能屈能伸 。自古英雄,难以枚举 ;欲详将略 ,须读《武经》

【注释】

①卫青:(?-前106),字仲卿,汉族,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市)人,西汉军事家。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106年(西汉武帝元封五年)。他是西汉时期能征惯战,为汉朝北部疆域的开拓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将领,也是中国历史上为人熟知的常胜将军。率军与匈奴作战,屡立战功,但从不结党干预政事。他对士卒体恤较多,威信很高。牧猪之奴:放猪的奴仆。卫青年少时家境贫寒,曾经以给人放羊为生。按《史记》,“牧猪之奴”应为“牧羊之奴”。

②樊哙:(前242-前189),汉族,沛县(今江苏省沛县)人。西汉开国元勋,大将军,左丞相,著名军事统帅。为吕后妹夫,深得汉高祖刘邦和吕后信任。后随刘邦平定臧荼、卢绾、陈豯、韩信等,为大汉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第一心腹,楚汉时期仅次于项羽的第二猛将,是一位大汉名将。封舞阳侯,谥武侯。屠狗之辈:杀狗的人。樊哙曾经以杀狗为业,后随刘邦起义,任左丞相,封舞阳侯。

③求士莫求全:战国时期,子思曾经向卫侯推荐苟变为将,说他可以指挥五百两战车。卫侯认为苟变为吏的时候曾经吃过百姓两枚鸡蛋,不可重用。子思说:“圣人官人,如大匠之用木,取所长,弃其短。君以二卵弃干城之将乎?”卫侯采纳了子思的建议,任苟变为将。

④二卵弃干城之将:因两枚鸡蛋而放弃捍卫国家的大将。

⑤连抱:两人合抱。

⑥能屈能伸:能弯曲也能伸直。指人在不得志时能忍耐,在得志时能施展其抱负。

⑦枚举:一一列举。

⑧将略:将士的谋略。

⑨《武经》:即《武经七书》,北宋朝廷官方颁行的兵法丛书,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军事教科书。它由《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七部著名兵书汇编而成。

【译文】

西汉军事家卫青年少时家境贫寒曾给别人当牧羊的奴仆,舞阳侯樊哙少时家贫曾当过杀狗的屠夫。求才不必苛求十全十美,不要因两枚鸡蛋而放弃捍卫国家的大将;用人好比使用木头,切勿因寸许朽木而抛弃掉两人合抱的好木材。总而言之,品德高尚的君子,可大用,也可小用;有雄心大志的大丈夫,在不得志时能忍耐,在得志时能施展其抱负。自古以来的英雄辈出,很难一个个列举;如要详细了解将士的谋略,就一定要诵读《武经七书》这样的兵书。

【解读】

清朝的官制是我国古代最为完备的,比较有代表性。官员品级分九品,每品有正、从之分,共十八级。文武官员都是如此。但同一品级的文官要比武官更受重视,权力范围也更广泛些,所以总的来说武官地位是不如文官的。具体清代武官品级如下:正一品——领侍卫内大臣。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首都卫戍司令。清代只有满族将领才能担任这个职务。从一品——将军、都统、提督。大致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军委委员、陆军各军区司令、海空军司令的级别。正二品——副都统,总兵。从二品——副将。相当现在的各集团军首长。正三品——参将。从三品——游击。大致相当现在的师级领导。正四品——都司。从四品——城门领。也许相当于团级吧,以下就不一一对比了。这只是大致的比较,不能与现在的级别一一对应。正五品——守备。从五品——守御所千总。正六品——门千总、营千总。从六品——部千总。正七品——把总。从七品——盛京游牧副尉。正八品——外委千总。从八品——委署骁骑尉。正九品——外委把总。从九品——额外外委。这些武官都有自己设在军营内的住所,但三品以上才能称为“府”。这些武官的出身大致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世袭的军职,如贵族子弟或父亲因公殉职,都可以被直接授予官职品级。第二种是科举夺魁而得官。科举分文武两种,参加武科举,考上进士以上级别者,可以授予武职。第三种是从士兵中选拔有才能的立功者,授予武官品级,也就是“行伍出身”。清代早期的官场是很清廉的,武官都凭才能和战功来获得升职。即使贵族子弟,也绝没有无功受禄的事。但后期官场腐败,贿赂成风,武官升职的“渠道”也就很复杂了。 yk8Gx8QPRHW8IshUgH7lHGGeStEUhgUXs8D9rr3R66G3u7BtXipGPOTeyL3Q/Y3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