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岁时

【原文】

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 。履端,是初一元旦;人日,是初七灵辰 。元日献君以《椒花颂》,为祝遐龄 ;元日饮人以屠苏酒,可除疠疫 。新岁曰王春,去年曰客岁 。火树银花合,谓元霄灯火之辉煌;星桥铁锁开,谓元夕金吾之不禁

【注释】

①除:去,指光阴过去。桃符:据说桃木有压邪驱鬼的作用。相传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其下有神荼、郁垒二神,能食百鬼。于是人们用桃木板画二神或写二神的名字,悬挂门旁,以为能驱鬼压邪。

②履端:一年的开始。元旦:也叫元日,农历一年的第一天。人日:传说天地初开时,第一日为鸡日之后依次为狗日、猪日、羊日、牛日、马日,第七日为人日,第八日为谷日。灵辰:吉祥的时刻。

③君:既指君主,也是对人的敬称。遐龄:高龄,长寿。《椒花颂》:晋朝刘臻的妻子陈氏曾在正月初一献给君王一篇《椒花颂》,后人以此代称新年祝词。

④屠苏酒:古代习俗,农历正月初一,家人先幼后长,饮屠苏酒,以此来辟除瘟疫。

⑤王春:《春秋》用“春,王正月”表示新的一年的一月份(“王”指周文王,也就是周文王制定的周历),后来人们就用“王春”指新的一年。

⑥火树银花合:火树和银花聚集在一起,形容灯光烟火绚丽灿烂,特指元宵节的灯景。火树,唐睿宗时元宵制作一种灯树,高二十丈,燃灯五万,号为“火树”。银花,燃灯时就像开出的银白色的花朵。元霄:农历正月十五日叫上元节,这天晚上叫“元宵”,唐代以来有观灯习俗。星桥:指灯影照耀下护城河上的桥。金吾:汉代官名,掌管京城安全,平时禁止人们夜行,只有正月十五及其前后各一日才特许人们自由往来,观赏灯火。

【译文】

一声爆竹辞去旧岁,迎接新年的到来;千家万户换上了新桃符,以迎接新的一年。一年的开端是正月初一日,称为元旦;一年的吉日良辰是正月初七日,称为人日。元旦的时候,晋代刘臻的妻子陈氏向君王敬献一篇《椒花颂》,借此祝他健康长寿;请乡邻朋友喝屠苏酒,可以驱除瘟疫百病。称新的一年为“王春”,称过去的一年为“客岁”。“火树银花合”是形容元宵节时灯火灿烂辉煌;“星桥铁锁开”指的是元宵节京城开禁,放下吊桥听任城内外游人自由往来观赏灯火。

【解读】

过春节,也叫过年,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少不了放鞭炮。相传放鞭炮是为了驱赶年兽。《荆楚岁时记》曾经这样记载,正月初一,鸡叫头一遍时,大家就纷纷起床,在自家院子里放爆竹,来逐退瘟神恶鬼。当时没有火药,没有纸张,人们便用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以驱逐瘟神,这当然是迷信,但却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愿望。

【原文】

二月朔为中和节,三月三为上巳辰 。冬至百六是清明,立春五戊为春社 。寒食节是清明前一日,初伏日是夏至第三庚 。四月乃是麦秋,端午却为蒲节 。六月六日,节名天贶 ;五月五日,序号天中

【注释】

①朔:农历每月初一日。中和节:唐代以二月初一为中和节,取春天之中气候和暖的意思。这天,百姓用青囊盛百谷瓜果互相慰问,酿春酒祭神以祈丰年。上巳:旧时节日名。汉以前以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这一天官民都到水边嬉游洗涤,一驱邪避怪。魏晋以后固定为三月初三日。

②百六:一百零六天。五戊:指立春后第五个干支带“戊”的日子。春社:古代祭祀土神,以祈求丰年的活动。社,土地神。

③三庚:农历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起为末伏。

④麦秋:小麦收割的季节。端午:农历五月初五,民间节日。本名“端五”,亦名“端阳”。蒲节:民间在端午节常将菖蒲叶与艾叶结扎成束,悬挂于门上,以避邪驱鬼,或用菖蒲酒以避毒。菖蒲,一种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有香气,可入药。

⑤天贶(kuànɡ):上天的恩赐。贶,赐。宋真宗曾下诏将农历六月初六定为天贶节。

⑥序:依次序排列。天中:天的中间,端午节的别称。

【译文】

二月初一是中和节,三月初三为上巳节。冬至后第一百零六天是清明节,立春之后的第五个戊日叫做春社日。清明节的前一天是寒食节;夏至日后的第三个庚日就是初伏日。四月是麦熟收割的季节所以称为麦秋;五月初五端午节这一天饮菖蒲酒所以又称为蒲节。六月初六是天贶节;五月初五午时称为天中节。

【解读】

清明节是传统节日,丰富有趣,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之说。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传统活动为扫墓。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原文】

端阳竞渡,吊屈原之溺水;重九登高,效桓景之避灾 。五戊鸡豚宴社,处处饮治聋之酒;七夕牛女渡河,家家穿乞巧之针 。中秋月朗,明皇亲游于月殿;九日风高,孟嘉帽落于龙山 。秦人岁终祭神曰腊,故至今以十二月为腊;始皇当年御讳曰政,故至今读正月为征

【注释】

①竞渡:划船比赛。吊:祭奠死者。屈原:战国楚国贵族,伟大的爱国诗人,因谗言被楚怀王流放,后秦国军队攻陷楚国都城,屈原悲愤交加,于当年农历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重九:农历九月初九日。又叫“重阳”。桓景:东汉人,传说曾跟着费长房学仙。

②鸡豚宴社:杀鸡宰猪宴请土地神。豚,猪。宴,宴请。治聋之酒:传说社日饮酒可以治耳聋。七夕:农历七月初七夜。乞巧:七夕的传统活动,“妇女”在“七夕”向织女乞求智巧。

③明皇:即唐玄宗李隆基。月殿:月宫。孟嘉:东晋江夏人,陶渊明的外祖父。

④腊:古时农历十二月举行的祭祀名,始于周代。始皇:秦始皇,姓嬴名政。御讳:帝王名字的忌讳。御,与帝王有关的事物。正(zhēnɡ)月:农历一月份。

【译文】

端午节人们赛龙舟,是为了凭吊溺水身死的屈原;九月九重阳节人们纷纷登高山插茱萸饮茱萸酒,是效法桓景登高避灾的方法。在春社秋社二日,家家户户杀鸡宰猪祭祀土地神,大家争饮可治耳聋的酒;七月初七是牛郎织女渡银河相会的日子,家家户户的妇女在月下穿针引线,向织女乞求织布绣花的巧艺。中秋之夜月光分外明朗,唐明皇曾在这天到月宫一游;九月九重阳节秋风渐起,孟嘉登龙山,他的帽子被山风吹落在龙山上。秦朝的人们把年终祭祀众神灵叫做“腊”,所以到现在仍然把阴历十二月叫“腊月”;秦始皇的名字叫嬴政,为了避讳读正为征,所以直到现在仍然读正月为征月。

【解读】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为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中秋节从2008年起被国务院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原文】

东方之神曰太皞 ,乘震而司春 ,甲乙属木 ,木则旺 于春,其色青,故春帝曰青帝;南方之神曰祝融,居离而司夏,丙丁属火,火则旺于夏,其色赤,故夏帝曰赤帝;西方之神曰蓐收,当兑而司秋,庚辛属金,金则旺于秋,其色白,故秋帝曰白帝;北方之神曰玄冥,乘坎而司冬,壬癸属水,水则旺于冬,其色黑,故冬帝曰黑帝;中央戊己属土,其色黄,故中央帝曰黄帝。

【注释】

①太皞(hào):亦称“太皓”,即伏羲氏。传说中古代东夷族首领,继燧人氏为帝。

②乘震:居于震位。震,八卦之一。后面的“离、兑、坎”也是八卦中的卦象。司春:主管春天之事。司,主管、操作。

③甲乙:天干的第一位和第二位。天干依次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木:五行之一。五行是金、木、水、火、土。

④旺:盛,兴盛。

【译文】

东方的神灵称做太皞,处在震卦的方位而主管春天,春天在天干所代表的时间里属甲乙,春天在五行中属木,木在春天生长旺盛,对应的颜色为青,所以春帝又称为青帝。南方的神灵称做祝融,处在离卦的方位而主管夏天,夏天在天干所代表的时间里属丙丁,夏天在五行中属火,火在夏天燃烧旺盛,对应的颜色为赤,所以夏帝又称为赤帝。西方的神灵称做蓐收,处在兑卦的方位而主管秋天,秋天在天干所代表的时间里属庚辛,秋天在五行中属金,金在秋天比较旺盛,对应的颜色为白,所以秋帝又称为白帝。北方的神灵称做玄冥,处在坎卦的方位而主管冬天,冬天在天干所代表的时间里属壬癸,冬天在五行中属水,水在冬天比较旺盛,对应的颜色为黑,所以冬帝又称为黑帝。中央在天干所代表的时间里属戊己,中央在五行中属土,对应的颜色为黄,所以主管中央的神灵称做黄帝。

【解读】

八卦,我国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用“—”代表阳,用“--”代表阴,用三个这样的符号,组成八种形式,叫做八卦。每一卦形代表一定的事物。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坎代表水,离代表火,震代表雷,艮代表山,巽代表风,兑代表泽。八卦互相搭配又得到六十四卦,用来象征各种自然现象和人事现象。在中医中,八卦指围绕掌心周围八个穴位的总称。八卦源于我国古代对基本的宇宙生成、相应日月的地球自转(阴阳)关系、农业社会和人生哲学互相结合的观念。最原始资料来源为西周的易经,内容有六十四卦,但没有图像。《易经》记录“易有太极,始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两仪即阴阳,可在不同时候引申为天地、昼夜、男女等等。四象,即少阴、少阳、太阴、太阳。在不同时候,可分别对应四方、四季、四象。青龙居东,春之气,少阳主之;朱雀居南,夏之气,太阳主之;白虎居西,秋之气,少阴主之;玄武居北,冬之气,太阴主之。四季养生也分别对应为:生、长、收、藏。八卦,即乾、坤、巽、兑、艮、震、离、坎。

【原文】

夏至一阴生,是以天时渐短;冬至一阳生,是以日晷初长 。冬至到而葭灰飞 ,立秋至而梧叶落。上弦谓月圆其半,系初八、九;下弦谓月缺其半,系廿二、三 。月光都尽谓之晦,三十日之名;月光复苏谓之朔,初一日之号;月与日对谓之望,十五日之称

【注释】

①夏至:与下面的冬至、立秋都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一阴生:阴气初步发动生长。日晷: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这里指白天。

②葭(jiā)灰:葭莩之灰。古人烧苇膜成灰,置于律管中,放密室内,以占气候。某一节候到,某律管中葭灰即飞出,示该节候已到。葭,初生的芦苇。

③上弦:一种月相,以月相如弓而得名。下弦:一种月相,与上弦正好相反。廿(niàn):二十的合写。

④晦:农历每月最后的那一天。朔:初,始。

【译文】

夏至节气一过,阴气就逐渐生长,所以白天的时间渐渐缩短了;冬至节气一过,阳气就逐渐生长,所以白天的时间渐渐变长了。到了冬至的时候,装在相应律管中的葭灰便会飞出来;到了立秋的时候,树上的梧桐叶子便会纷纷落下来。上弦月是说月亮圆了一半,是每月的初八、初九的时候;下弦月是说月亮缺了一半,是每月的二十二、二十三的时候。月光完全消失的时候叫做晦,是每月三十日的别名;月光逐渐恢复的时候叫做朔,是每月初一日的别名;太阳在东方升起,月亮在西方落下,两者遥遥相对的时候叫做望,是每月十五日的别称。

【解读】

夏至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这一天北半球白昼最长,以后白昼渐短。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南方各地从日出到日没大多为十四小时左右。夏至这天虽然白昼最长,太阳角度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因为,接近地表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过了夏至,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因农作物生长旺盛,杂草、病虫迅速滋长蔓延而进入田间管理时期,高原牧区则开始了草肥畜旺的黄金季节。这时,华南西部雨水量显著增加,使入春以来华南雨量东多西少的分布形势,逐渐转变为西多东少。如有夏旱,一般这时可望解除。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夏雨隔田坎”。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南方,曾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写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著名诗句。夏至日是我国最早的节日。清代之前的夏至日全国放假一天,回家与亲人团聚畅饮。《礼记》中也记载了自然界有关夏至节气的明显现象:“夏至到,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说明这一时节可以开始割鹿角,蝉儿开始鸣叫,半夏、木槿两种植物逐渐繁盛开花。中医理论讲,夏至是阳气最旺的时节,养生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一个“长”字。

【原文】

初一是死魄,初二旁死魄,初三哉生明,十六始生魄 。翌日、诘朝,皆言明日;榖旦、吉旦,悉是良辰 。片晌即谓片时,日曛乃云日暮 。畴昔、曩者,俱前日之谓 ;黎明、昧爽,皆将曙之时

【注释】

①死魄:指月亮无光。古人称月亮有光的部分为“明”,无光的部分为“魄”。旁死魄:指月亮大部分无光。旁,近、接近。哉生明:指月亮开始有光。哉,始。

②诘朝:明天早晨。榖(ɡǔ)旦:晴朗美好的日子。

③片晌:指极短的时间。日曛:日色昏黄,指天色已晚。曛,日落时的余光。

④畴昔:往昔,从前。曩(nǎnɡ)者:以往,过去的日子。

⑤昧爽:天色由暗到明的时候。昧,昏暗不明。爽,明亮。曙:破晓,天刚亮的时候。

【译文】

每月初一的时候,月亮无光,称为死魄;初二的时候,月亮的绝大部分仍然无光,称为旁死魄;初三的时候,月亮逐渐变得明亮,称为哉生明;十六的时候,月亮中的阴影才能开始看到,称为始生魄。“翌日”、“诘朝”,都说的是明天;“榖旦”、“吉旦”,都指的是吉祥的日子。“片晌”就说的是一小会时间,“日曛”就说的是天色已晚。“畴昔”、“曩者”,都是对过去时光的称呼;“黎明”、“昧爽”,都是指天快亮的时候。

【解读】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里的圆缺就是指“月相变化”。在地球上所看到的月球被日光照亮部分的不同形象。由于月球本身不发光,在太阳光照射下,向着太阳的半个球面是亮区,另半个球面是暗区。随着月亮相对于地球和太阳的位置变化,就使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有时对向地球,有时背向地球;有时对向地球的月亮部分大一些,有时小一些,这样就出现了不同的月相。每当月球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被太阳照亮的半球背对着地球时,人们在地球上就看不到月球,这一天称为“新月”,也叫“朔日”,这时是农历初一。过了新月,月球顺着地球自转方向运行,亮区逐渐转向地球,在地球上就可看到露出一丝纤细银钩似的月球,出现在西方天空,弓背朝向夕阳,这一月相叫“蛾眉月”,这时是农历初三、四。随后,月球在天空里逐日远离太阳,到了农历初七、八,半个亮区对着地球,人们可以看到半个月亮(凸面向西),这一月相叫“上弦月”。当月球运行到地球的背日方向,即农历十五、十六、十七,月球的亮区全部对着地球,我们能看到一轮圆月,这一月相称为“满月”,也叫“望”。满月过后,亮区西侧开始亏缺,到农历二十二、二十三,又能看到半个月亮(凸面向东),这一月相叫做“下弦月”。在这一期间月球日渐向太阳靠拢,半夜时分才能从东方升起。又过四五天,月球又变成一个蛾眉形月牙,弓背朝向旭日,这一月相叫“残月”。当月球再次运行到日地之间,月亮又回到“朔”。月相就是这样周而复始地变化着。如果用月相变化的周期(即一次月相变化的全部过程)来计算,从新月到下一个新月,或从满月到下一个满月,就是一个“朔望月”,时间间隔约29.53天,中国农历的一个月长度,就是根据“朔望月”确定的。

【原文】

月有三浣 :初旬十日为上浣,中旬十日为中浣,下旬十日为下浣;学足三余 :夜者日之余,冬者岁之余,雨者晴之余。以术愚人,曰朝三暮四;为学求益,曰日就月将 。焚膏继晷,日夜辛勤;俾昼作夜,晨昏颠倒 。自愧无成,曰虚延岁月;与人共语,曰少叙寒暄

【注释】

①浣:洗衣服。唐代规定,官吏十天休息、沐浴一次,每月分上浣、中浣、下浣。

②三余:泛指空闲时间。

③术:方法,策略。朝三暮四:早晨三个晚上四个,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益:进益,长进。日就月将:每天有成就,每月有进步。形容积少成多。就,成就。将,进步。

④焚膏继晷(ɡuǐ):点上油灯,接续日光。形容勤奋地工作或读书。膏,油脂,指灯烛。继,继续,接替。晷,日光。俾昼作夜:把白天当作黑夜一般利用。俾,使、把。

⑤虚延岁月:白白地拖延时间。虚,白白地、空。延,拖延。少叙寒暄:稍微叙谈一下起居冷暖。暄,暖。

【译文】

古代官员每月要洗濯三次,叫三浣:上旬十天称为上浣,中旬十天称为中浣,下旬十天称为下浣;治学者要充分利用三个空闲时间,叫三余:夜晚是白天的剩余时间,冬季是一年的剩余时间,下雨天是晴天的剩余时间。用权术愚弄别人,叫做“朝三暮四”;做学问每日都有进步,叫做“日就月将”。“焚膏继晷”,是形容人日夜辛劳;“俾昼作夜”,是形容人把早晨和黄昏都颠倒着过。一事无成而自觉惭愧,可以说是“虚延岁月”;要与他人交谈,可以说是“少叙寒暄”。

【解读】

中国唐代定制,官员每十天发一次俸禄,休息一次,洗衣洗澡,称为一浣,一月有三次,叫三浣。上旬十天叫上浣,中旬十天称中浣,下旬十天称下浣。汉末董遇为人朴实敦厚,从小喜欢学习。附近的读书人请他讲学,他不肯教,并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请教的人说:“您说得很有道理,只是苦于没有时间。”董遇说:“应该利用‘三余’时间。”接着说:“治学的人要抓紧利用三段空闲时间,叫三余。冬天,没有多少农活,这是一年的空余时间;夜间,不便下地劳动,这是一天里的空余时间;雨天,不好出门干活,也是一种空余时间。”

【原文】

可憎者,人情冷暖;可厌者,世态炎凉 。周末无寒年,因东周之懦弱;秦亡无燠岁,由嬴氏之凶残 。泰阶星平曰泰平,时序调和曰玉烛 。岁歉曰饥馑之岁,年丰曰大有之年 。唐德宗之饥年,醉人为瑞;梁惠王之凶岁,野莩堪怜

【注释】

①人情冷暖:人与人之间的情义随着地位高低的变化而有冷淡与亲热的差别。世态炎凉:指一些人在别人得势时百般奉承,别人失势时就十分冷淡。世态,人情世故。炎,热,亲热。凉,冷淡。

②寒年:寒冷的年份。懦弱:软弱无能;柔弱。燠(yù)岁:暖热的年份。按照古人天人相应的观念,寒年、燠岁都不是正常的年份。嬴氏:指秦朝皇室。

③泰阶:星座名,即三台星,上台、中台、下台共六星两两并排而斜上,形如阶梯。泰平:即太平,时世安宁和平。时序:指大自然的节候,四季时节。玉烛:指四时之气和畅,如美玉温润明照。烛,照亮。

④岁:年景,一年的农业收获。歉:少,不足。饥馑:灾荒,庄稼收成很差或颗粒无收。饥,五谷收成不好。馑,蔬菜和野菜也吃不上。大有:丰收。大,多。

⑤醉人为瑞:喝醉的人被认为是一种祥瑞。唐德宗时,因连年战乱和灾荒,民不聊生,没有米酿酒。有一次,市井上偶然出现一位醉汉,大家都围拢来观看,认为这是一种吉祥的兆头。凶岁:凶年,荒年。野莩:野外有饿死的人。“莩”通“殍”,饿死的人。

【译文】

可憎恨的是人情有冷暖;可厌恶的是世态常炎凉。东周末年没有寒冷年份,因为东周政权虚弱,人民感觉不到寒冷的年代;秦朝灭亡的时候没有炎热的季节,由于秦朝嬴氏的凶残统治,人民感觉不到温暖的岁月。泰阶星宿平正的时候天下就太平,称为泰平;四时节气调和顺畅的时候就风调雨顺,称为玉烛。粮食歉收的年份称为“饥馑之岁”,粮食丰收的年份称为“大有之年”。唐德宗时期闹饥荒的年间,路上偶尔遇见醉汉,人们便认为是吉祥的兆头;梁惠王时期遇大荒年,野外到处都是饿死的人,实在很可怜。

【解读】

西周被秦昭王消灭。周王东迁,天子地位一落千丈,常被诸侯侵凌。战国末年,周王室分裂,弱小的周政权又分为东西两部分,分别由东周君、西周君治理,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周赧王居西周。就国力而言,任何一诸侯国均有灭周的绝对力量,就地理位置而言,韩、魏灭周易如反掌,但他们都无此胆量向周发难。其原因在于投鼠忌器,畏惧灭周之举招致以下犯上的罪名,陷入道义上的孤立,甚至遭到各国共同讨伐,成为众矢之的。环顾当时天下列国,有胆略和实力敢冒天下之大不韪风险的只有秦国一家。灭周在军事上是轻而易举的,后果却是危险的,必须有压倒各大国的军事实力。公元前256年,秦连续伐韩击赵,两国丧师失地节节败退,西周恐秦图己,“赧王恐,背秦,与诸侯约纵,将天下锐师出伊阙攻秦,令无得通阳城。秦王使将军摎攻西周,赧王入秦,顿首受罪,尽献其邑三十六,口三万,秦受其献,归赧王于周”(《资治通鉴》卷五,赧王五十九年)。这一年,周赧王和西周君均死,名义上的最高宗主国便被秦灭掉(《史记·周本纪·索隐》)。灭周不仅表明秦统一天下的决心和意志,更显示了秦已具备击败东方各国联合进攻的雄厚实力。

【原文】

丰年玉,荒年谷,言人品之可珍;薪如桂,食如玉,言薪米之腾贵 。春祈秋报,农夫之常规;夜寐夙兴,吾人之勤事 。韶华不再,吾辈须当惜阴 ;日月其除,志士正宜待旦

【注释】

①丰年玉,荒年谷:晋代的庾亮、庾翼都很有才能,人们称赞庾亮是“丰年玉”,庾翼是“荒年谷”。因为太平年的玉很珍贵,饥荒时的谷是宝。薪如桂,食如玉:柴草的价格跟桂树一样,米价和玉价相同。薪,柴草。桂,桂树。腾贵:物价上涨。腾,上升。贵,价格高。

②春祈秋报:春耕时祭神,以祈求农作物丰收;秋收后祭神,以报答神明的保佑。夙兴:意思是天不亮就起来做事。夙,早。兴,起来。

③韶华:美好的时光,这里指美好的青春年华。

④日月其除:岁月流逝,光阴不等人。待旦:等待天明。

【译文】

像丰收年份里的玉,像饥荒年份里的谷,都是用来比喻一个人品格的珍贵;柴薪像桂树一样贵,食物像白玉一样贵,都是用来形容物价飞涨而昂贵。春耕时祭祀神灵是祈求农作物能丰收,秋收后祭祀神灵是报答神明的庇佑,这是农民常年必做之事;夜深了才去睡觉,天不亮就起床,告诉我们做事情应当勤勉。青春年华一去不再回头,我们理当珍惜光阴;日月时光容易流逝,有志之士应该抓紧时间有所作为。

【解读】

我国桂树栽培历史悠久。文献中最早提到桂树是战国时期(前475-前221)的《山海经·南山经》,谓“招摇之山多桂”。自汉代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桂树已成为名贵花木与上等贡品。在汉初引种于帝王宫苑,获得成功。唐、宋以来,桂花栽培开始盛行。唐代文人植桂十分普遍,吟桂蔚然成风。宋金桂之问的《灵隐寺》诗中有“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的著名诗句,故后人亦称桂花为“天香”。桂树,木犀科木犀属,又名“月桂”、“木犀”,俗称“桂花树”。常绿灌木或小乔木,为温带树种。叶对生,多呈椭圆或长椭圆形,树叶叶面光滑,革质,叶边缘有锯齿。花簇生,花冠分裂至基乳有乳白、黄、橙红等色。我国有包括衢州市、汉中市在内的二十多个城市以桂花为市花或市树。桂花以其淡然贞定品格为世称许。《载敬堂集·江南靖士诗稿》中有《桂花》诗:“瑶树静当严序来,千花杀后有花开。清贞更造清芬境,大地萧条赖挽回。”桂树的果实入药有化痰、生津、暖胃、平肝的功效。枝叶及根煎汁敷患处,可活筋骨止疼痛,治风湿麻木等症。桂树的木材材质致密,纹理美观,不易炸裂,刨面光洁,是良好的雕刻用材。 5Mqp9PPI04OzDEq6aLP88MygcvRb6/X3XdSE6gTO3cxBbY47w7ya6gYQJ43Q0UK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