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世有伯乐 ① ,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 ② 辱于奴隶人 ③ 之手,骈死 ④ 于槽枥 ⑤ 之间,不以千里称 ⑥ 也。马之千里者,一食 ⑦ 或 ⑧ 尽粟一石 ⑨ 。食马者 10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 11 不外见 12 ,且 13 欲与常马等 14 不可得,安 15 求其能千里也?策 16 之不以其道,食 17 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 18 而临 19 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20 ?其真不知马也!
【注释】
①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善相马。②祗:同“只”,只是。③奴隶人:古代指仆役等人,这里也指马夫。④骈(pián)死:并列而死。骈,并列。⑤槽枥:马槽,马厩。⑥称:称名,著称。⑦一食:吃一顿。食,吃。⑧或:有时。⑨石(dàn):量词,十斗。10食马者:喂养马的人。食,通“饲”。11才美:出众的才华。12见(xiàn):通“现”,显露。13且:就是,就。14等:等同。15安:哪里。16策:马鞭,这里用作动词,鞭打。17食(sì):通“饲”,喂养。18策:马鞭,这里作名词。19临:到,面对。20邪:同“耶”,语气词,表疑问。
【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是在喂马人的手下受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日行千里的马,有时吃一顿就要吃尽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按照它能日行千里的标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出众的才华也就表现不出来,就是要求它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又哪里还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使它日行千里的才能充分施展出来,听它嘶鸣却不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面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识得千里马吧!
【解析】
这篇《杂说》之四,是四篇杂说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作品,通称《马说》。《马说》大约创作于贞元十一年(795)至贞元十六年(800)间。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四举礼部,三选吏部,三次上书宰相都未受到重视。再加上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被重用,常有“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之叹。因此,他以千里马自比,借《马说》一文一吐不平之鸣。但《马说》更加深远的意义在于,它针砭时弊,揭露了中唐时期的社会现实。
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为众人所熟知,而韩愈却巧妙地拿来说明如何识别人才、使用人才。韩愈所在的朝代,善于钻营、阿谀奉承的人往往能够飞黄腾达、官场得意,而那些真正有才华、有思想的人才却被埋没、被压抑。他深感于此,以简洁锋利的笔法写下了这篇短小精悍的论说。直到今天,这篇短文仍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