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黄帝内经》又名《内经》,因托名为上古黄帝所作,故名《黄帝内经》。该书是我国现存最早、地位最高的中医理论巨著,从问世之日起即被尊为“至道之宗,奉生之始”。《黄帝内经》的成书形式为君臣之间的医论对话,对话的主人公,书中虽托名为黄帝及其臣子岐伯、雷公、鬼臾区、伯高等人,但是据后世学者的考证,该书实非是上古之书。

《黄帝内经》成书年代——

关于《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自古即有上古说、春秋战国说、秦汉说、东汉说等。首先,该书作为全面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知识体系的医学宝典,不是一个时期能够完成的,也不可能是出自一个人的手笔。比如,现今流传的《内经》,各篇的编次比较散乱,文字的难易以及句子的长短都非常悬殊,文风笔调颇不一致,内容重复者也不鲜见,甚至个别地方互相矛盾,因此,此书肯定不是出自一时一人之手。其中既有战国至西汉初期的篇章,也有西汉中、晚期至东汉时的作品;既有魏晋以后的新作,更有唐、宋医家的补充,如唐代王冰补入了七篇大论,宋代又增补了两章遗篇。

近年来有关专家学者形成了两种较为普遍的观点:一是《黄帝内经》的主体内容当为春秋战国以前祖国医学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其成书年代应在春秋战国时期,作者非止一人。至东汉后期,该书又补充了战国末至东汉时期的医学研究成就;二是《黄帝内经》的主体内容成书于西汉中晚期,其佐证分别有《史记》和汉代名医李柱国校医书的《七略》。而我们则更倾向于前一种说法。

《黄帝内经》编成于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年代,与诸子之学相互唱和,并深受其影响,因此对诸子学说也多有吸收。首先,从思想内涵来看,该书受黄帝、老子的道家学说以及《周易》阴阳理论影响至深,如老子清静无为的思想,庄子的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的人格理论,在该书中的很多篇章中均出现,因此,后世许多学者将《内经》看成是黄老学派的著作,显然是不无道理的。这也是《内经》托名为“黄帝”所作的根源所在。这种伪托之风在先秦时期极为盛行,主要原因是受当时尊古之风的影响,正如刘安《淮南子·修务训》所说:“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

《黄帝内经》内容概要——

《黄帝内经》全书包括《素问》和《灵枢》两大部分,各81篇,共约18万余言。其思想内核大致可归纳为10个方面:即阴阳五行说、藏象说、精气神说、经络学、病因病机学、病证学、诊法学、治则学、养生学及运气说。从整体篇章的层次分析,《黄帝内经》又可粗分为15个部分,其中《素问》涵盖8个部分,《灵枢》涵盖7个部分:

《素问》1~7篇,主要讨论养生和阴阳五行学说;《素问》8~14篇,主要讨论藏象学说,兼而论述了气候、地理和疾病的关系;《素问》15~21篇,主要论述色脉在病理分析上的作用,以及五脏病害的转变和五实五虚的问题;《素问》22~30篇,主要讨论五脏虚实的临床表现和针刺的手法;《素问》31~48篇,以热病、咳嗽、痹症、痿症等50种病症为例,分别论述了它们的病理机制,阐述了辨证施治的原则;《素问》49~65篇,主要讨论经络、腧穴和针刺的方法,以及一些杂症病理机制的分析;《素问》66~74篇,主要讨论运气说,以及19种疾病的病理特征以及相应的施治原则。《素问》75~81篇,主要讨论学医之道和医德问题,兼而论述三阴三阳相互转换的内因和外因。

《灵枢》1~18篇,主要讨论经络说、气血营卫以及针具、刺法等有关问题;《灵枢》19~28篇,列举寒热病、癫狂、厥逆等多种病症,指出利用脏腑经络辨证施治的方法;《灵枢》29~41篇,主要讨论气血营卫在解剖学中的表现;《灵枢》42~50篇,主要讨论人体气血营卫的内外关系,以及疾病与体质的关系等问题;《灵枢》51~63篇,进一步论述了经络、腧穴、气血营卫之间的关系,兼而分析了水肿、石瘕、痈疽等病症的病理机制;《灵枢》64~67篇,主要讨论体质说和病理说,补充《素问》的不足;《灵枢》68~81篇,讨论肿痛(因寄生虫而发生的腹部绞痛)、失音、瘰疬等多种病症,兼而论述尺肤、诊脉、针法等技巧,可视为对《内经》的拾遗。

《黄帝内经》哲学思想——

考察《黄帝内经》的思想内核,我们不难发现,它几乎涵盖了先秦以前中华民族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具体体现如下:

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我们知道,天人问题是我国古代哲学的根本问题。古人认为,“气”是宇宙和生命的本源,人与天地万物都由“气”所化所生。天与人之间之所以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其根源在于“天人本为一气”。换而言之,“气”是沟通天人万物的媒介。“气”也是人与万物生死存亡的根据。因此,养“气”、调“气”就成了防病治病最根本的手段。

另外,从编辑体例来看,《素问》、《灵枢》各18卷,各81篇,这也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外化。古人认为,“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九”为数之极,“十八”和“八十一”各包含2个“九”和9个“九”。总观《黄帝内经》的篇幅,其长短差别很大,有的文章很长,而有的文章很短,且有重复之处,显然是编著者为了凑足“81”篇之数造成的。所以在一定意义上,《黄帝内经》并不是一部书,而是多部书的汇编。

二、阴阳五行学说贯穿始终。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它认为,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的,并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这五种物质相互滋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换而言之,古人认为,作为天地万物本源的气(或称元气),其具体表现即为阴阳五行,换而言之,阴阳五行之气即是世界的基本结构。万事万物通过阴阳五行联系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内经》根据这一思想,建立了以五脏为中心,在内联系六腑、经脉、五体、五华、五窍、五志等,在外联系五方、五时、五味、五色、五畜、五音、五气等,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整体宇宙观。这也是中医学有别于世界各国医学的主要特征之一。

《黄帝内经》学术成就——

《黄帝内经》的编成,标志着我国医学由经验医学上升到了理论医学的新阶段,形成了一套以研究生命本质为要务的理论体系。它首创了阴阳五行病理学、经络学、藏象学、养生和预防医学、“望、闻、问、切”以及针灸法,使之成为一部集古代医学之大成的“百科全书”。

阴阳五行病理学认为,人体内部虽然部门与结构繁多而各显神通,但它们并不是互不相干、各自为政,而是互相制约、互相影响,有机地配合、协调地进行着人体的生命活动。这其中,起着协调作用的主要是经络与气血。

《黄帝内经》认为,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筋肉、皮肤,沟通人体上下、内外的通道。经络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分布在体内深部的大多为经脉,分布于人体浅表部位的则为络脉。通过经络的联系,人体所有的脏腑器官、孔窍以及皮肉筋骨等组织便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故《黄帝内经》十分强调经络学说的作用和地位。《灵枢·经脉》篇指出:“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灵枢·经别》篇更是重申了医生掌握经络学说的必要性,说:“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难也。”这都是强调经络学在中医理论中的基石作用。

人何以发生疾病?在《黄帝内经》看来,致病因素包括气候、饮食起居和精神情绪三方面的因素。《灵枢·口问》说:“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住,大惊卒恐。”《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夫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因此,中医学将病因归纳为“六淫”、“七情” 等阴阳五行不得调和所致。

因此,中医养生主张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中医养生认为,四时、阴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人应该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比如,春天的时候,要有一种生发之气,被发缓形,夜卧早起。冬天不能太张扬、太发散,万物要讲究秘藏。总之,中医养生讲究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一系列原则,而协调阴阳平衡是其核心思想。

中医学的“四诊”望诊、闻诊(嗅气味、听声音)、问诊、切诊(脉诊与扪诊),《黄帝内经》中也给予了详尽的论述。《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见而知之,按而得之,问而极之”,《素问·举痛论》说:“令言而可知,视而可见,扪而可得”,都是论述四诊的实践意义。

《黄帝内经》记载的治疗方法非常丰富,包括砭石、针刺、灸焫、按摩、热熨、导引、气功以及药物等。其中,关于针灸的论述在《灵枢》中更是占了极大的比重,内容非常之丰富,因此《灵枢》曾一度有“针经”之别称。

《黄帝内经》有关药物方剂的记载虽然很少,仅十三剂,但古代汤、酒、丸、散、膏、丹几种主要剂型都已包含在内。并且,它首次将药物性味归纳为辛、酸、甘、苦、咸五大类。《素问·至真要大论》具体谈到了气候变化对药物性能的影响,指出采药应注意时效性,还讨论了处方中的君、臣、佐、使的配伍以及剂量、服法、禁忌、五味作用等。此外,《黄帝内经》记载的咳嗽、腹泻、痔、偏枯(半身不遂)、癫、狂、瘤等二百余种症状和疾病,不少病症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黄帝内经》首次强调“治未病”的理论,也就是将疾病消灭在萌芽阶段,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思想。因为,中医关注的并非疾病本身,而是关注生命运行的本质。正是在这一原则指导下,中医养生形成了自己非常鲜明的特色。

总之,《黄帝内经》从问世以来,即被尊为“至道之宗,奉生之始”后世历代著名医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创新和建树上,大多与它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此外,《黄帝内经》也对西方医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日本、朝鲜等国都曾把《黄帝内经》列为医生必读课本,而部分内容还先后被译成英、法、德等国文字在世界范围内流传。

近年来,一些欧美国家的针灸学研究团体也把《黄帝内经》列为针灸师的必读参考书,使中医学成为一门具有独特内涵和思维方式的重要科学分支,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当然,在《黄帝内经》的论述中,也存在一些牵强附会、削足适履的成分,也有一些地方存在将医学神秘化的倾向,这是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我们不应苛求当时的医学家像我们当代人一样“完美无缺”。因此,今天我们所要做的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这才是尤其重要的。

《黄帝内经精粹》选编要旨——

最后,我们把本书的选文的原则向读者作一点说明。我们知道,读古籍不易,而读懂《黄帝内经》尤难。因为,书中有大量的古典医学术语,义理深奥,再加上时代久远,文辞尤显晦涩;因此,我们着意遴选出文意相对浅显、且最能反映中医学术思想特点的篇章和段落加以注译。

此外,为了便于读者理解《黄帝内经》的精髓,我们结合现今社会人所遇到的通常疾病,从精血、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法、养生学、运气学等诸多方面均有所遴选,以期给读者在养生方面有切合实际的指导作用。因此,严格地来说,该选本并不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医学著作,只是提供了一个门径,让读者借此了解古代医学的一种概貌。

另外,有几个专业术语方面的常识需要向读者作出提示。文中“腧穴”和“输穴”的内涵和外延并不等价,不可混淆。“输穴”的内涵和外延完全包含在“腧穴”中。具体而言,“腧穴”泛指一切表层穴位,“输穴”则是指“腧穴”中的一类具体穴位。而原文中的“俞”,则完全等价于译文中的“腧穴”。

关于选用版本的说明。《素问》以明代顾从德翻刻宋本为底本,《灵枢》以明代赵府居敬堂刊本为底本,参校其他版本,核校原文,对原文中明显的文字错误直接依以上版本作了改正。在“题解”部分,对每篇的要旨加以提示,以供读者参考。由于学识水平有限,可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不足,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f7VX1zuQwyYNbqp1pz/igDQkZNmEkP+j/wUfQ8wrUkAMxR2b0LHo5NZBBPDGp25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