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题解】

脉,指“诊脉”。要,指“要领”。“精”,指精华。“微”,指深奥,全篇论述了望、闻、问、切四种方法之于诊脉的重要性以及其要领和应用,因此将本篇的篇名命名为《脉要精微论》。

【原文】

黄帝问曰:诊法何如?

岐伯对曰:诊法常以平旦 【1】 ,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切脉动静而视精明 【2】 ,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 【3】 ,决死生之分。

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 【4】 ,涩则心痛 【5】 ,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死。

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赤欲如白裹朱 【6】 ,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璧 【7】 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

五脏者,中之守也。中盛脏满,气胜伤恐者,声如从室中言,是中气之湿也。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仓廪 【8】 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夫五脏者,身之强也。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 【9】 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 【10】 ,骨将惫矣。得强则生,失强则死。

岐伯曰:反四时者,有余为精,不足为消。应太过,不足为精;应不足,有余为消。阴阳不相应,病名曰关格 【11】

【注释】

【1】平旦:指太阳刚刚升出地平线,即清晨之时。

【2】精明:指目瞳之神。

【3】参伍:指彼此相验,错综互证。

【4】细则少气:指细脉如丝一般,血气衰少。

【5】涩则心痛:指脉搏往来涩滞,带有血瘀,因此患有心痛之病。

【6】白裹朱:指白里透红。

【7】苍璧:指青色的美玉。

【8】仓廪:引申比喻为肠胃。

【9】惫:音意与“败”相同,意为坏。

【10】振掉:指震荡颤抖摇晃。

【11】关格:指阴阳俱盛,彼此相互不协调之病症的总称。

【译文】

黄帝问道:诊脉的方法是怎么样的呢?

岐伯回答说:诊脉一般情况下是以清晨为最好时刻,这时人还没有劳作,阴气未被扰动,阳气尚未耗散,饮食也没有进过,经脉之气不算充盛,络脉之气也很匀静,气血未受到扰乱,因此可以诊察出有病的脉象。在诊察脉搏动静的同时,还应观察目光是否精明,确定其神气如何,诊察五色状况进而得知脏腑的强弱虚实及形体的盛衰,相互结合比较,以判断疾病的急缓。

脉是血液的汇聚之处。长脉气血流畅,为气治;短脉气不足,故为气病;数脉为心烦;大脉为邪气,预示病势发展;寸口脉盛,主气上升而气高;尺中脉盛,主气下逆而为胀;代脉为元气衰弱;细脉为正气衰少;涩脉,血少气滞,乃心痛之症。脉势大而急速如泉涌者,则病势正在进展,而且危险;脉来忽隐忽现,微细无力,或如弓弦猝然断绝而逝,则气血已绝,故而死。

目之精明,五色显现,都是内脏的精气所表现出来的光华。赤色应该像帛裹朱砂一样,红润而不显露,不应该像砂石那样,色赤带紫,没有光泽;白色应该像鹅的羽毛,光洁雪白,不应该像盐那样白而带灰暗;青色应该有净透璧玉的光泽,不应该像蓝色带着沉暗色;黄色应该像丝布包着雄黄一样明润,不应该像黄土那样枯暗无华;黑色应该像重漆之色,光彩鲜润,不应该像地苍那样,枯暗如尘。若是五脏真色暴露于外,这是真气外脱,那么人的寿命也就不长了。目之精明是用来观察万物,分别黑白,审察长短的,若长短不明,黑白不清,这便是精气衰竭的体现。

五脏是精神的安存之所,在体内中各司其职。如果邪气盛于腹中,脏气壅满,心中恐慌畏怯不安,说话声音重浊不清,如在室中说话一样,这就是中气所失,邪佞纵横所致;语音低微且气息不连贯,语言不能相继者,都是正气被劫夺所致;衣服不敛盖,言语不分善恶,不辨别亲疏远近的,实属神明错乱;脾胃不能藏纳水谷而泄利不禁的,是中气不足;肛门不能制约,小便不禁的,是膀胱不能藏纳的缘故。若五脏功能正常发挥则生;若五脏精气不能藏固则死。

五脏精气充足是身体强健的本源。头部是精明所在,若看到头部低垂,目光深陷且无神,那么就是精神的衰败。背部挨着五脏,胸中是其所在,若见到后背弯曲肩部下垂且能转动摇晃,是肾气衰退的表现。膝是筋汇聚之地,所以膝为筋之府,如果屈伸不能,行路需要弯身借物,那么筋的功能就要衰惫。骨是髓的所在之地,若是不能久立,行走震颤摇摆,这就是髓虚,骨的功能正在衰惫。若五脏还能够恢复强健,那么虽病但可以复生;若五脏不能恢复强健,则病情无法挽回,那么人也就死了。

岐伯说:脉气与四时阴阳之气相反的时候,就会表现出“有余为精,不足为消”的症状,也就是说,四时之气不足则脉气旺盛,说明人体是健康的;四时之气过盛而脉气不足,说明人体的气血有亏空。若是阴阳不相协调,气血不相营运,那么就会患上一种叫做“关格”的疾病。

【原文】

帝曰:脉其四时动奈何?知病之所在奈何?知病之所变奈何?知病乍在内奈何?知病乍 【1】 在外奈何?请问此五者,可得闻乎?

岐伯曰:请言其与天运转大也。万物之外,六合之内,天地之变,阴阳之应,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 【2】 ,为冬之怒 【3】 。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 【4】 ,夏应中矩 【4】 ,秋应中衡 【4】 ,冬应中权 【4】 。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阴阳有时,与脉为期。期而相失,知脉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时。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 【5】 ,从阴阳始,始之有经 【6】 ,从五行生,生之有度 【7】 ,四时为宜,补泻勿失,与天地如一,得一之情,以知死生。是故声合五音,色合五行,脉合阴阳。

是知阴盛则梦涉大水恐惧,阳盛则梦大火燔灼 【8】 ,阴阳俱盛则梦相杀毁伤;上盛则梦飞,下盛则梦堕;甚饱则梦予,甚饥则梦取;肝气盛则梦怒,肺气盛则梦哭;短虫 【9】 多则梦聚众,长虫 【10】 多则梦相击毁伤。

是故持脉有道,虚静为保 【11】 。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曰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故曰:知内者按而纪之,知外者终而始之。此六者,持脉之大法。

心脉搏坚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其软而散者,当消环自已 【12】 。肺脉搏坚而长,当病唾血;其软而散者,当病灌汗,至令不复散发也。肝脉搏坚而长,色不青,当病坠若博 【13】 ,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其软而散色泽者,当病溢饮 【14】 ,益饮者,渴暴多饮,而易入肌皮肠胃之外也。胃脉搏坚而长,其色赤,当病折髀;其软而散者,当病食痹。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当病少气;其软而散色不泽者,当病足胻 【15】 肿,若水状也。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而赤者,当病折腰;其软而散者,当病少血,至今不复也。

帝曰:诊得心脉而急,此为何病?病形何如?

岐伯曰:病名心疝,少腹当有形也。

帝曰:何以言之?

岐伯曰:心为牡脏,小肠为之使 【16】 ,故曰少腹当有形也。

帝曰:诊得胃脉,病形 【17】 何如?

岐伯曰:胃脉实则胀,虚则泄。

帝曰:病成而变何谓?

岐伯曰:风成为寒热,瘅成为消中,厥成为巅疾,久风为飧泄 【18】 ,脉风成为疠 【19】 ,病之变化,不可胜数。

帝曰:诸痈肿筋挛骨痛,此皆安生?

岐伯曰:此寒气之肿,八风之变也。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此四时之病,以其胜治之,愈也。

【注释】

【1】乍:通“作”,指疾病的发生。

【2】忿:指秋季肃杀劲急之势。

【3】怒:指冬季寒冷凛冽狂风怒号之势。

【4】 规、矩、权、衡:均为古代衡量的工具,引申为判断的准绳。比喻四时脉象都有一定的衡量标准。

【5】纪:指纲领,要领。

【6】经:指法则,义理。

【7】度:指法则,义理。

【8】燔灼:指焚烧。燔:烧。

【9】短虫:指短小的寄生虫。

【10】长虫:即蛔虫。

【11】保:通“宝”,重要之意。

【12】已:指病愈。

【13】搏,指击伤,被击伤。

【14】溢饮:一种病名,症状为面色润泽、脉象羸弱而松散,口渴多饮。

【15】足胻:指小腿以上接近膝的部分。足,小腿。

【16】使:指被役使、被支配。

【17】病形:指病理表现的状况。

【18】飧泄:指消化不良引起的腹泻。

【19】疠:通“癞”,指麻风病。

【译文】

黄帝问:脉象是怎样随着四时的变化而发生变动的呢?如何从脉诊上知道病变之所在呢?又是怎样从脉诊上知道疾病的变化呢?从脉象上如何得知病是发生在内部呢?从脉象上如何得知病又是发生在外部?请问这五个问题,可以给我讲讲吗?

岐伯说:让我讲一下人体内的阴阳升降与天地运转相互适应的情况。万物以外,六合以内,天地间的变化,阴阳四时都与之相映相成。如春天的气候温和适宜,发展为夏天的炎热酷暑,再到秋天的劲急之气,发展为冬天的寒杀之气,随着这种四时气候的变化,人体的脉象也跟着变化而有所浮沉。言之为春脉如规之象,夏脉如矩之象,秋脉如称衡之象,冬脉如称权之象。四时阴阳的情况也是同样的道理,因此冬至到立春的四十五天,阳气略有上升,阴气略有下降;而夏至到立秋的四十五天,阴气略有上升,阳气略有下降。四时节的阴阳升降是有一定的时间和规律的,人体脉象的变化也与之相应,若是脉象变化与四时阴阳不相适应,那么就显现出病态了,根据脉象的各种异常表现就会了解到病属何脏,再根据脏气的盛衰跟四时衰旺的时期判断出是何疾病和死亡的时间。四时阴阳的变化很微妙,都是从阴阳的辨别开始的,阴阳亦有可考,是借五行而产生,它们产生的根据便是四时阴阳。因此在诊病的时候是补是泻,都不能违背这个客观规律,才能使人体保持相对平衡,天地之阴阳相互统一。知道了天人统一的道理,就可以预决死生了。所说以五声是和五音相应合的,看气色也要结合五行,诊脉象是和阴阳相应合的。

阴气盛,梦见渡大水产生恐惧;阳气盛,梦见大火而有烧灼之感;阴阳俱盛,就会梦见相互残杀而遭到毁伤;上部盛是梦飞腾;下部盛是梦下堕;吃得过满,就会梦见给别人送食物;太过饥饿的时候,就会梦见去找食物吃;肝气盛在梦里易烦怒,肺气盛在梦中会哀鸣啼哭;腹内短虫多,则会梦到众人集聚;腹内长虫多则会梦到打架受伤。

因此诊脉是有具体的方法和要求的,必须心平气和,才能保证诊断的正确性。春天的脉稍显漂浮,就像是鱼在水波之中,夏天的脉在肤上,洪大而悬浮于面前,泛然于指尖之下,如同夏日繁盛的万物;秋天的脉处于皮肤之里,就像蛰虫在藏伏;冬天的脉埋在骨中,如冬眠之虫藏匿起来,人们也都深居简出一样。所以说:要想了解内脏是什么样的状况,可以从脉象上得出结论;要想知道外部经气,便可以从循行的经络上诊察从而知道其终始。春、夏、秋、冬、内、外这六个方面,实乃是诊脉的大法。

心脉搏坚定而长久,搏击在指下,此为心脉邪盛,火气上浮,因病舌卷、且不能言语了;若是其脉软而松散的,当病消渴,待胃气来复,病可自愈。肺脉坚定而长久,搏击在指下,此为火邪盛于肺部,当病痰中带有血丝;其脉络也软而松散的,为肺脉不足,当病汗流不止,这种情况下,就不可再用发散的方法进行治疗。肝脉坚定而长久,搏击在指下,且面色如青,可知其病非由内生,应为跌坠或搏击所致,因淤血积压而形成,并且阻碍肺气升降,所以使人喘逆;如其脉软而松散,加之面目颜色鲜亮的,当发溢饮病,溢饮病口渴而暴饮,又因水不溶气,致使水气易流入肌肉皮肤之间、肠胃之外而引起的症状。胃脉坚定而长久,搏击在指下,而面色赤红,当病髀痛如断;如其脉软而松散的,则是胃气不足,当病食痹。脾脉坚定而长久,搏击在指下,面色土黄,实则脾气不济,当病少气;如其脉软而松散,面有不泽,应为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当病足胫浮肿似水状。肾脉坚定而长久,搏击在指下,面色黄中带赤,则是心脾之邪盛犯于肾,肾受邪气所伤,当病腰痛如断;若其脉软而散松的,当病精血少而虚弱,使身体不能恢复到健康的状态下。

黄帝说:在诊脉的时候,当心脉劲急的时候,那是这什么病?病所体现的症状又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像这样的病名为心疝,小腹部位一定有症状出现。

黄帝说:当诊察到胃脉问题出现的话,那会发生什么病变呢?

岐伯说:胃脉是邪气有余,从而流窜,出现腹胀满的病症;胃脉虚是因为胃气的不足,将会出现泻症。

黄帝说:那么疾病的形成和发展变化又是什么样的呢?

岐伯说:起因于风邪,可发展为寒热病;发热长久的将会演变为消中病;气逆上终不止,亦会发展成癫蕳病;风气在肝部流通,风邪经久不愈,可成为飧泻病;风邪气于脉络,留而不去则演变成疠风病;疾病的发展变化是数不清的。

黄帝说:那些痈肿、筋挛、骨痛的病变,是如何产生的呢?

岐伯说:这都是因为寒气的聚集和八面邪气之风的入侵从而使人体发生了变化。

黄帝说:那应该怎样进行治疗呢?

岐伯说:由于那是四时邪气所引起的病变,根据五行相胜的规律确定治疗方法,最终就会痊愈。

【原文】

帝曰:有故病五脏发动,因伤脉色,各何以知其久暴 【1】 至之病乎?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征 【2】 其脉小色不夺 【3】 者,新病也;征其脉不夺其色夺者,此久病也;征其脉与五色俱夺者,此久病也;征其脉与五色俱不夺者,新病也。肝与肾脉并至,其色苍赤,当病毁伤,不见血,已见血,湿若中水也。

尺内 【4】 两傍 【5】 ,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 【6】 ,左外以候肝,内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 【7】 ,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 【8】 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 【9】 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

粗大者,阴不足,阳有余,为热中也。来疾去徐,上实下虚,为厥巅疾;来徐去疾,上虚下实,为恶风也。故中恶风者,阳气受也。有脉俱沉细数者,少阴厥也;沉细数散者,寒热也;浮而散者眴仆 【10】 。诸浮不躁者皆在阳,则为热;其有躁者在手。诸细而沉者,皆在阴,则为骨痛;其有静者在足。数动一代者,病在阳之脉也,泄及便脓血。

诸过者切 【11】 之,涩者阳气有余也,滑者阴气有余也。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阴阳有余则无汗而寒。推则外之,内而不外,有心腹积也;推而内之,外而不内,身有热也;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头项痛也。按之至骨,脉气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

【注释】

【1】暴:指突然,这里引申为新病的发作。

【2】征:指检验,验查。

【3】夺:指失去。

【4】尺内:尺肤之内,指前臂内侧自手腕至肘部的皮肤。

【5】两傍:指两臂尺肤部位的尺侧部分。

【6】中附上:将尺肤分为三段,近尺腕部三分之一为上段,近肘部三分之一为下段,中间三分之一为中段。中附上,指中部附于下部之上,即中段。

【7】上附上:指上段,即为上部附于中部之上。

【8】上竟上:竟,意为尽。指上部尽头再往上的部位,即尺肤接近腕部,直达鱼际部位的地方。

【9】下竟下:指下部尽头再往下的部位,即尺肤接近肘部内侧,直达肘窝部分的地方。

【10】眴仆:眴,通“眩”,指目眩。

【11】切:指切脉,诊脉。

【译文】

黄帝说道:病者有旧病,那么其五脏也会受影响而产生脉色的变化,那么应该如何区分旧病还是新病呢?

岐伯说道:您问的好详细啊!其实这可以通过验看它脉色而区分开来:如脉虽弱,但是气色不失于正常的,那便是新病;如脉象不失于正常,而气色失于正常的,那便是旧病;如果脉象和气色都失于正常的,那便是旧病;如果脉象和气色都不失于正常的,那便是新病。若是肝脉与肾脉并致,血气凝结,就会显现出赤红色,那么患者就患上了一种跌打损伤的疾病,无论是出血或者不出血,都似乎是因湿邪或水汽中伤而产生的现象,这也就是淤血肿胀之症。

尺部的脉两旁是诊断季胁病情的。轻按尺部能诊断肾,重按尺部能诊断腹。在尺部的中端,轻按其左,能诊断肝,重按能诊断膈,轻按其右,能诊断胃,重按能诊断脾,尺的上部,轻按其右,能诊断肺,重按能诊断胸中;轻按其左部,能诊断心,重按能诊断膻中,从臂内阴经之分,能诊断腹;从臂外阴经之分,能诊断背。上段之尽端,是诊断头项胸喉部疾病的;下段之尽端,是诊断少腹腰股膝胫足中疾病的。

脉象洪大的,说明阴精不足而阳气偏盛,因此造成热中之病。脉象来时急迫而落下徐缓,这是由于上部邪盛而下部虚弱所致,会产生厥逆和头部一类的疾病。脉象来时徐缓而落下急迫,这是由于上部虚弱而下部邪盛所致,会产生疠风之病。所以人受到恶厉之风的侵害后,首先会阳经受损害。若是脉象均匀沉细而数,人阴不足,发为阳厥逆;若是见脉象均匀沉细数散,发为寒热病。若脉象浮而散,则所发为目晕仆倒之病。若见到所有的脉象都为浮而不躁,其病在阳分,则为发热之病;若脉象浮而躁急,则病之邪气已侵入手三阳经。凡见脉象皆细而沉,表明其病已侵入体内,发为骨节疼痛之症;病在手三阴经;若发现数脉搏动而时有歇止的脉象,那就表明病邪在阳经,会造成泄利或大便带脓血之症。各种病都可以通过切脉而诊察得知,如见涩脉,则阳气有余;如轻滑流利的滑脉,则阴气有余。人体阳气有余,发为身热无汗的疾病;人体阴气有余,发为无汗而身寒的疾病;阴阳两盛,则发为无汗而身寒的疾病。通过切脉去推求在表之上的病症,如按脉浮取而不见,沉取之脉沉迟不浮,是病在里而不是在外,因此其实则为心腹有积聚之病。可如果按脉沉取不显,浮取则脉浮数不沉,是病在外而不是在里,因此其实则为发热之症。若是症状为身体上部,通过切脉就能推求上部之病,但若是下部脉弱的,这是上实下虚,这就表明有腰腿冰冷之病。若症状在身体下部,通过切脉就能推求出下部之病,但若是上部脉弱的,这是上虚下实,这就表明有头项疼痛之病。若重按至骨,诊得脉气少的,则表明出现腰脊疼痛及身体痹病。 vTVckJ0Co/d4ADN+y7CAEkipvhZER68ocKNA8Qdc1yj0BtN0Zz12Z3n/Mw8Phex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