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悠久而漫长的历史,积淀了中华民族独具魅力且博大精深的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无数古圣先贤、风流人物、仁人志士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思索、探求与总结,而且一路下来,薪火相传,因时损益。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凝结,更是我们道德规范、价值取向、行为准则的集中再现。千百年来,中华文化融入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液,铸成了我们民族的品格,书写了辉煌灿烂的历史。中华文化与西方世界的文明并峙鼎立,成为人类文明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凡此,我们称之曰“国学”,其目的在于与非中华文化相区分。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而不衰,其重要一点是,源于由国学而产生的民族向心力和人文精神。可以说,中华民族之所以是中华民族,主要原因之一乃是因为其有异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文化!
概而言之,国学包括经史子集、十家九流。它以先秦经典及诸子之学为根基,涵盖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观其构成,足见国学之广博与深厚。可以这么说,国学是华夏文明之根,炎黄儿女之魂。
从大的方面来讲,一个没有自己文化的国家,可能会成为一个大国甚至富国,但绝对不会成为一个强国;也许它会强盛一时,但绝不能永远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而一个国家若想健康持续发展,则必然有其凝聚民众的国民精神,且这种国民精神也必然是在自身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由本国人民创造形成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巨龙的跃起腾飞,离不开国学的滋养。从小处而言,继承与发扬国学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同样举足轻重,迫在眉睫。国学之用,在于“无用”之“大用”。一个人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思维方式,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的成熟亦决非先天注定,它是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形成的。国学作为涵盖经、史、子、集的庞大知识思想体系,恰好能为我们提供一种氛围、一个平台。潜心于国学的学习,人们就会发现其蕴含的无法穷尽的智慧,并从中领略到恒久的治世之道与管理之智,也可以体悟到超脱的人生哲学与立身之术。在现今社会,崇尚国学,学习国学,更是提高个人道德水准和建构正确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国学热正在我们身边悄然兴起,令人欣慰。更可喜的是,很多家长开始对孩子进行国学启蒙教育,希望孩子奠定扎实的国学根基,以此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欣喜之余,我们同时也对中国现今的文化断层现象充满了担忧。从“国学热”这个词汇本身也能看出,正是因为一定时期国学教育的缺失,才会有国学热潮的再现。我们注意到,现今的青少年对好莱坞大片趋之若鹜时却不知道屈原、司马迁为何许人;新世纪的大学生能考出令人咋舌的托福高分,但却看不懂简单的文言文。这些现象一再折射出一个信号:我们社会人群的国学知识十分匮乏。在西方大搞强势文化和学术壁垒的同时,国人偏离自己的民族文化越来越远。弘扬经典国学教育,重拾中华传统文化,已迫在眉睫。
本套“国学经典”丛书的问世,也正是为弘扬国学传统文化而添砖加瓦并略尽绵薄之力。本人作为一名大学教师,从事中国文化史籍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有年,对国学文化及国学教育亦可谓体晤深刻。为了完成此丛书,我们从搜集整理到评点注译,历时数载,花费了一定的心血。这套丛书集传统文化于一体,涵盖了读者应知必知的国学经典。更重要的是,丛书尽量把艰难晦涩的传统文化予以通俗化、现实化的演绎,并以大量精彩案例解析深刻的文化内核,力图使国学的现实意义更易彰显,使读者阅读起来能轻松愉悦和饶有趣味。虽然整套书尚存瑕疵,但仍可以负责任地说,我们是怀着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深情厚谊和治学者应有的严谨态度来完成该丛书的。希望读者能感受到我们的良苦用心。
暨南大学中国 文化 史籍研究所
陈才俊博士
《百家姓》、《三字经》与《千字文》并称为我国三大蒙学读物,其问世以来一直被广泛传颂。《百家姓》成书时间大约在北宋初年,据宋代学者王明清在《玉照新志》中的考证,当时社会上通行本《百家姓》是宋初钱塘江某老儒所编撰,但未署明作者的详细姓名。清代学者王相参照王明清说法,在《百家姓考略》中进一步肯定,《百家姓》的作者是“宋初钱塘老儒”,这一结论,也为历代学者所沿袭。
《百家姓》开篇为“赵钱孙李”,据称其中赵姓实为宋朝国姓,因为宋的开国皇帝是赵匡胤;钱则实为被宋朝收编的钱塘江吴越国国王钱俶的姓;孙则实为吴越国国王钱俶正妃的姓;李则实为江浙地区另一割据政权南唐国国王的姓。据此,后世学者把《百家姓》的成书年代定为宋初,则大致是准确的。
又据称,“百家姓”本系由古代“百姓”一词的演绎而来,意即“普天下的姓氏”。因为古人常常把“百”作虚词,表示“很多”的意思。唯如此,自宋初《百家姓》诞生以来,流传各代的版本虽各不一,但各本所记录的姓氏往往并不止100个姓氏,一般多在200~600个之间,个别版本则达l000多个。
本书采用的是明清以来流传最广的一种版本,也就是人们常提常用的《百家姓》。该版本全文568字,每四字为一组,除末尾的四个字“百家姓终”特为押韵对仗而设外,其余564个字都是姓氏,其中有单姓444个,如“赵”、“钱”、“孙”、“李”;有复姓60个,如“万俟”、“司马”、“上官”、“欧阳”等。尽管这504个姓氏仅占中国姓氏的很小的一部分,但是总的来说,它收录了我国常见姓氏中的大多数,因此该书也就被宋代以来的绝大多数人所接受。
《百家姓》中每个姓都有郡望。唐代始著郡望。由于某一姓氏的姓源或发祥、聚集、变迁之地不止一处,于是一姓常常不止一个郡望,但通常以其中一个郡望为主,以区别主从及尊卑。列出姓氏的郡望也使姓氏在发展繁衍的过程中,有了一个比较清晰可寻的主流与支流脉络。宋《百家姓》中所标明的“郡望”乃沿袭唐代所形成的名门望族的地理分布。
与历代蒙学书籍相比,《百家姓》最大的特点是,能在较短篇幅以内最大限度地尽其教人识字之能。同时,该书虽然只是姓氏的一般罗列,但是编排剪裁得当,每两句都能押韵,读来朗朗上口,简洁流畅,颇富韵律美感,非常合适那些长于机械记诵而尚不能理解记诵的启蒙儿童诵读。
《百家姓》从宋代诞生以来,历代诵读之声不绝于耳。例如,南宋诗人陆游在《秋日郊居》诗云:“儿童冬学闹比邻,据案愚儒却自珍。”诗人自注说:“农家十月乃遣子弟,谓之冬字。所读《杂字》、《百家姓》之类,谓之村书。”由此可知,南宋时,《百家姓》就是一种相当流行的蒙学书籍。
这以后,以《百家姓》为滥觞而衍化出来的蒙学书籍颇多,如宋代已有采真子所编的《千家编》一卷,明代又有吴沈编著的《千家姓》,清代康熙时有《康熙御制百家姓》一卷,又有丁晏《百家姓三编》一卷等,都是《百家姓》派生出的读物。
我们编写的《百家姓全集》一书,就每个姓氏引证了相关的历史资料,通过对该姓氏的“寻根溯源”,再考察其“变迁分布”,继而罗列“名人荟萃”,使读者最为直观地感受中华民族姓氏文化的源流和变迁。需要指出的是“名人荟萃”中的名人截止到清末,不涉及现当代。编写过程中,参考了近年来相关著作,力争减少谬误,使作品通俗易懂,雅俗共赏。由于作者学识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不足,敬请广大读者给予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