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 】
楚庄王宴群臣,命美人行酒。日暮,酒酣烛灭,有引美人衣者。美人援绝其冠缨,趣火视之。王曰:“奈何显妇人之节,而辱士乎!”命曰:“今日与寡人饮,不绝缨者不欢。”群臣尽绝缨而火,极欢而罢。及围郑之役,有一臣常在前,五合五获首,却敌,卒得胜。询之,则夜绝缨者也。
盎 【1】 先尝为吴相时,盎有从史私盎侍儿。盎知之,弗泄。有人以言恐从史,从史亡。盎亲追反之,竟以侍儿赐,遇之如故。景帝时,盎既入为太常 【2】 ,复使吴。吴王时谋反,欲杀盎,以五百人围之。盎未觉也。会从史适为守盎校尉司马,乃置二百石醇醪 【3】 ,尽饮五百人醉卧,辄夜引盎起,曰:“君可去矣,旦日王且斩君。”盎曰:“公何为者?”司马曰:“故从史盗君侍儿者也。”于是盎惊脱去。
【 译文 】
一次,楚庄王宴请朝中文武大臣,命令自己身边的美女来斟酒。夜幕降临,大家正在喝得酒酣耳热时,照明的蜡烛突然熄灭了,这时,酒席中有一臣子趁黑暗之机拉扯了一下美女的衣裙,美女则扯掉了那人的帽带,并催促楚庄王点明蜡烛寻人。楚庄王想:“怎么能为了显扬妇人的贞节,而使臣士当众遭受羞辱呢?于是命令说:“今天与朕一起喝酒的臣子,不扯掉帽带的人就是没有尽兴。”于是,群臣都把自己的帽带扯掉,然后再点上蜡烛,尽欢而散。后来,在楚国围攻郑国的战役中,有一个臣子每次都冲锋在前,五战五胜,斩获敌人众多首级,击败敌人取得胜利。楚庄王询问他的来历,原来他就是那位被美女扯掉帽带的臣子。
汉文帝时,袁盎曾经担任吴王濞的丞相,袁盎的一个侍从与他的侍女私通,袁盎知道这事后,却没有泄露出去。有人用言语恐吓侍从,侍从吓得被迫逃跑,袁盎亲自把侍从追回来,并把侍女赐给他,待他仍像从前一样。汉景帝时,袁盎升任太常,奉命出使吴国,吴王此时正在密谋造反,想要杀掉袁盎,派五百士兵将袁盎的住处围住,袁盎却丝毫没有察觉。这时,正值那个侍从担任看守袁盎的校尉司马,他就买了二百石美酒,将这五百士兵灌得烂醉如泥,卧地不起。到了半夜,他唤醒袁盎说:“你赶快离开这儿,明天天亮吴王就要杀你了。”袁盎问:“你是谁?为什么救我?”司马说:“我就是私通您府上侍女的那个侍从。”袁盎大惊并急忙逃走。
【 注释 】
【1】盎:袁盎,西汉文、景时人,字丝。文帝时为中郎,名重朝廷,曾任吴相。景帝时,与晁错不和,吴楚等七国反时,袁盎请诛错以与吴和。后为梁孝王遣刺客所杀。
【2】太常:汉朝掌管宗庙礼仪的官吏,六卿之一。
【3】醇醪:美酒。
【 梦龙评 】
梁之葛周、宋之种世衡,皆用此术克敌讨叛。着张说免祸,可谓转圜之福。兀术不杀小卒小妻,亦胡虏中之杰然者也。
葛周尝与所宠美姬同饮,有侍卒目视姬不辍,失答周问。既自觉,惧罪。周并不言。后与唐师战,失利,周呼此卒奋勇破敌,竟以美姬妻之。胡酋苏慕恩部落最强,种世衡尝夜与饮,出侍姬佐酒。既而世衡起入内,慕恩窃与姬戏。貂蝉事套此。世衡遽出掩之,慕恩惭愧请罪。世衡笑曰:“君欲之耶?”即以遗之,由是诸部有贰者,使慕恩讨之,无不克。
张说有门下生盗其宠婢,欲置之法。此生呼曰:“相公岂无缓急用人时耶?何惜一婢!”说奇其言,遂以赐而遣之。后杳不闻。及遭姚崇之构,祸且不测。此生夜至,请以夜明帘献九公主,为言于玄宗,得解。
金兀术爱一小卒之妻,杀卒而夺之,宠以专房。一日昼寝,觉忽见此妇持利刃欲向。惊起问之,曰:“欲为夫报仇耳。”术默然,麾使去。即日大享将士,召此妇出,谓曰:“杀汝则无罪,留汝则不可。任汝于诸将中自择所从。”妇指一人,术即赐之。
【 解评 】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犯错误,对别人的错误一定要记恨在心或者追究到底,这样做并不一定能够解决问题,甚至有可能造成情况恶化。如果大家都只想到自己的情况而忽略他人的感受,那么往往会造成大家都吃亏的状况,因此只要不是原则上的事,就不必斤斤计较,患得患失。所谓“宽则得众”,只有懂得宽容的人才能拥有很多朋友,才能在需要的时候得到大家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