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隐公三年》
【题解】
周平王是借助郑国的力量才得以东迁,所以郑武公、郑庄公父子掌握了东周的朝政大权。郑国势力不断强大,周王室日趋衰落。因此,周平王想通过交换人质来缓解矛盾,取得对方的信任,但此举并没有使两国和睦相处,郑国接连不断的骚扰导致周、郑关系破裂。
【原文】
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 ① ,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 ② ,郑公子忽为质于周。
【注释】
①贰于虢:二心,这里有“偏重”的意思。这里指平王想把一部分政权分给虢执掌。虢( guó ),指西虢公,周王室的执政大臣。
②质:人质,两国之间为了互取信任,相互牵制,而派往对方作抵押的人,一般是国君或贵族之后。
【译文】
郑武公、郑庄公先后担任周平王的执政大臣。周平王想把一部分权力分让给西虢公,为此郑庄公怨恨周平王。周平王辩解说:“没有此事。”于是,两国之间为了取得互信,便交换人质。周平王的儿子狐在郑国做人质,郑庄公的儿子忽在周朝做人质。
【原文】
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 ① 。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 ② 。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 ③ 。
【注释】
①畀( bì ):给予,授予。
②祭( zhài )足:即祭仲,郑国大夫。
③交恶:互相仇恨。交:互相。恶:怨恨。
【译文】
周平王驾崩后,周王室又准备让西虢公掌政。四月,郑国大夫祭仲率领军队强行收割了周王室温地的麦子。秋天,又强收了成周的稻谷。由此,周、郑两国互相仇恨。
【原文】
君子曰:“信不由中 ① ,质无益也。明恕而行 ② ,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 ③ ?苟有明信 ④ ,涧溪沼沚之毛 ⑤ ,苹蘩蕴藻之菜,筐筥锜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 ⑥ ,可荐于鬼神 ⑦ ,可羞于王公 ⑧ ,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风》有《采蘩》、《采苹》,《雅》有《行苇》、《泂酌》,昭忠信也。”
【注释】
①中:同“衷”,内心。
②明恕:互相体谅。
③间:离间。
④明信:彼此了解,坦诚相待。
⑤毛:这里指野草。
⑥潢:积水池。污,积水。行潦,流动的积水。
⑦荐:享祭,祭祀。
⑧羞:名词当动词用,进献的意思。
【译文】
君子说:“如果诚信不是发自内心,盟约抵押也没有用。如果开诚布公互相谅解行事,并受礼教的约束,就算没有人质,谁又能离间他们呢?如果确实有诚信,彼此了解,山涧溪流中的野草,蕨类水藻这样的野菜,竹筐铁锅一类的器具,低洼处沟渠中的水,都可以用来供奉鬼神,进献给王公为食,更何况是君子缔结的两国之间的信约,按礼去行事,又哪里用得着人质呢?《国风》中有《采蘩》、《采苹》,《大雅》中有《行苇》、《泂酌》,这些讲的都是忠信的道理啊!”
【评析】
本文记叙了春秋初期周王室和诸侯国之间,为了权力和利益尔虞我诈,甚至用互换人质的手段来取得暂时的信任与和睦,刻画出了虚伪的周平王和强势的郑庄公。
全文简要介绍了周、郑两国互换人质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之后,借君子之口,从“信”、“礼”的角度叙事论事,进而说明“信不由中,质无益也”这样一个道理,严厉批判了周、郑两国不诚信的行为。还进一步指出,如果内心不存诚意,只靠人质维系关系,那么决裂终将难以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