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尊重他人会获得他人尊重

人都是有自尊的,都渴望获得他人的尊重。大而言之,在社会阶层中,小而言之,在一个团队中,只有收入高低、分工不同的区别,但绝对没有人格的贵贱之分。扪心自问:“我需要别人的理解和尊重吗?”同样,这也正是别人都需要的。聪明的人就要先理解和尊重别人。

有位企业老板一次批评他的女秘书:“你这件衣服很漂亮,你真是一个迷人的小姐。只是我希望你打印文件时注意一下标点符号,让你打的文件像你一样可爱。”女秘书对这次老板批评自己的印象非常深刻,从此打印文件很少出错。

这位老板算得上是一位聪明的人了,说话如此委婉、客气,是他拥有好修养、好气度的体现。假如他换一种盛气凌人的口吻呵斥:“你怎么工作的?连标点符号都搞不清楚,亏你还是大学生呢!”只能让下属委屈,反而达不到纠正对方错误的目的。

有人说的话立足点和出发点本来是不错的,但由于说话时不尊重对方,因而导致无谓的误解和争端。

人的心灵就像花朵,开放时会承受柔润的露珠,闭合时会抵御狂风暴雨。我们规劝别人,实际上就是让他的心灵开放。但是,被规劝的人往往用闭合来抵御我们的语言,因为他并不知道我们送的是雨露,而只知道怎样保护他的自尊心。所以,要想不损伤他的自尊心,尊重别人是至关重要的。

一般来讲,我们规劝别人很容易使自己站在比别人高的位置上。而本质上,也确实比别人高,因为你觉得你的观点比别人的观点正确,这才能劝人;如果觉得比别人低,那就表明你的观点不正确,或者对自己的观点不自信,那还去劝什么人呢?因此,劝人的人实际上的位置应该是高的,但这种高,在劝人时是不能表现出来的,只能摆在和被劝人平等的位置上,这不是虚伪,而是方法上的需要。只有当被劝人觉得你尊重他了,设身处地在为他着想,他才能认真考虑你说的话,才能把心扉打开,才有可能达到劝说的目的。相反,你自恃自己有理,说得对,把位置摆得高高在上,甚至不注意语言的表达方式,一派批评人的口气,势必引起被批评人的反感,因为你没有尊重他,他会想出各种办法来对付你,使你不但没有达到规劝的目的,还生出一肚子气。如果他迫于某种压力或其他因素,而屈服于你的批评,口头上也许承认自己错了,内心深处还是不会听你的。

有一个老师在课堂上提问学生的例子:

老师:“请张丽同学回答问题。”

张丽:“我不回答。”

老师:“张丽同学,你既然不回答我的问题,必定有原因。你能告诉我是什么原因吗?既然你不肯说明,那让我分析一下:是不是我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好,不能为人师表,不能让同学们信服,甚至玷污了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才使你这样呢?”

张丽:“老师,没有,没有的事。”

老师:“既然我还称职,我想你也不是有意让我难堪。那么,让我猜测一下你是怎么想的吧。我认为,不外乎三种情况:第一,可能是我的启发式教学搞得不得当,问题提得过于浅薄,引不起你的兴趣,你不屑于回答,是这样吗?”

张丽:“不,不是。”

老师:“第二,是你能回答这个问题,但不想回答。如果是这样,你现在回答也不迟。”

张丽:“我……我……”

老师:“第三种情况可能是你不会回答,但又碍于情面,不肯承认自己不会回答的现实,忽然一时糊涂,想以强硬的态度搪塞过去。但我为什么要这样认真呢?我实在不愿看到你交不上答卷呀。”

张丽:“老师,您……您别说了……请告诉我这个问题该怎么回答……”

这位老师尊重自己的学生,并心平气和地耐心引导,消除了学生反感的情绪,终于打开心扉。

试想,如果这位老师居高临下,不管青红皂白,一通批评,学生的抵触情绪会更大,不会轻易地认错的,因为她失了面子,老师势必没有达到规劝的目的,甚至可能连课也没法继续上下去了。 qtUHUQArtwMMAO04oqHWUnKcLBHOGPxS/skdbb8/uP0gYPIHY4/VN9aqLGnu1Ox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