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 体会幽默的乐趣

幽默不仅要引人发笑,还要有意味。真正的幽默,应该是机智百变、妙趣横生,让人越琢磨越捧腹,而且有茅塞顿开之感;反之,就降格为插科打诨了,不过如同伸手到人腋下。幽默是才智积累到一定程度的自然发挥,是反应训练到一定程度的自然表现。要想幽默,只有踏踏实实地丰富自己、提高自己。

美国人特鲁多说:“幽默是一种特性,一种引发喜悦,以愉快的方式娱人的特性;幽默感是一种能力,一种了解并表达幽默的能力;幽默是一种艺术,一种运用幽默感来增进你与他人关系的艺术;幽默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它以善意的微笑代替抱怨,避免争吵,使你与他人的关系变得融洽,更有意义;幽默可以帮助你减轻人生的各种压力,摆脱困境;幽默能帮助你战胜烦恼,振奋精神,在沮丧中转败为胜;幽默能帮助你把许多的不可能变成可能;幽默比笑更有深度,其产生的效果远胜于咧嘴一笑。当你把你的幽默作为礼物奉献给他人时,你会得到同等的甚至更多的回报;幽默能使他人更喜欢你、信任你,因为他不必担心被取笑、被忽视。所以人们希望与幽默的人一起工作,乐于为这样的人做事,而且希望与一位有幽默感的人成为终身伴侣。总之,幽默是一切奋发向上者身上必不可少的力量。”

罗斯福还未成为美国总统之前,有一次,家中遭窃,朋友写信安慰他。罗斯福回信说:“谢谢你的来信,我现在心中很平静,这要感谢上帝,因为:第一,窃贼只偷去我的财物,并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窃贼只偷走部分的东西,而非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

真正懂得幽默乐趣的人,就如同故事中的罗斯福总统,抱着乐观的生活态度去发现幽默、发现幸福,这样我们必然能生活在欢声笑语当中。

有一次,萧伯纳走在大街上,被一个骑车的冒失鬼撞倒在地,幸好并无大碍。肇事者急忙扶起他,连声道歉,萧伯纳拍拍屁股诙谐地说:“你的运气真不好,先生,如果你把我撞死了,就可以名扬四海了。”

幽默的机智反应并非只是能言善辩,而是一种快乐、成熟的生活态度,掌握了它等于掌握了智慧的结晶,得到了快乐的源泉。学习幽默,才能“乐观地对待一切,笑看人生”;才能“开口就是智慧,发声就是天籁”。

幽默大师林语堂曾在某大学教授英文。第一天上课时,他手提一个大皮包走进教室,学生都以为是课本,打开一看,却是有壳花生,林语堂则用英文大讲其吃花生之道。

他说:“吃花生要吃带壳的,一切味道与风趣,全在剥壳,剥壳愈有劲,花生米就愈有味道。”他还补充说:“花生米又名长生果,诸君第一天上课,请吃我的长生果祝君长生不老,以后我上课不点名,但愿大家吃了长生果,更有长性子,不要逃课!”语毕全堂莞尔。

麦克阿瑟将军在为儿子写的祈祷文中,除了求神赐他儿子“在软弱时能坚强不屈,在畏惧时能勇敢面对自己,在诚实的失败中能够坚韧不拔,胜利时又能谦逊温和” 外,还祈求上帝赐给他“充分的幽默感”。由此更能窥见幽默在西方社会中得到的充分肯定和被赋予的崇高的价值。

印度诗人泰戈尔收到一位姑娘的来信:“您是我敬仰的作家,为了表示我对您的敬意,我打算用您的名字来命名我心爱的哈巴狗。”泰戈尔给这位姑娘写了一封回信:“我同意您的打算,不过在命名之前,你最好和哈巴狗商量一下,看它是否同意。”

泰戈尔

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生活很简朴,常常戴着破旧的帽子在街上行走。有个路人嘲笑他:“你脑袋上的那个玩意儿是什么?能算是帽子吗?”安徒生回敬道:“你帽子下边的那个玩意儿是什么?能算是脑袋吗?”

美国政治家查尔斯·爱迪生在竞选州长时,不想利用父亲(大发明家爱迪生)的声誉来抬高自己。在做自我介绍时他这样解释说:“我不想让人认为我是在利用爱迪生的名望。我宁愿让你们知道,我只不过是我父亲早期实验的结果之一。”

安徒生

一天,有人问英国首相丘吉尔,做个政治家要具备哪些条件。丘吉尔回答说:“政治家要能预言明日、下月、来年及未来发生的一些事情。”那个人又问:“假如到时候预言的事情未能发生,那怎么办?”丘吉尔说:“那就要能再说出一个理由来。”

幽默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它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我们不能忘记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所以千万不能滥用幽默。一句妙语可以带来轻松与力量,但喋喋不休的妙语、笑话、讽刺,也能断绝沟通。我们可能会遇到这样的人,让我们不知所措,于是只好赶紧逃开威力过大的幽默轰炸。

有时候我们会遇到妙语连珠的人,但我们不要产生竞争之心,而是要倾听他内涵之语意,学习他的长处。若你心中有不平的意念,一心只想用幽默来压倒对方,就可能使气氛陷入紧张,引发对方的仇视心理,为日后对你的攻击埋下伏笔。幽默能使沟通更加融洽,利用幽默产生的开怀大笑能达到与人交流的目的,从而令气氛非常愉悦。 pGrtt+iwi9FcXwq2z7FeqxsC9BPST+/fb4cKe3e2PgCeCWI9yoBH7KkiGP70f/5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