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 [1] ,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王沼在灵沼,于牣鱼跃。於轫鱼跃 [2] 。’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 [3] 。’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注释】
[1]沼:大的水洼,相当于池塘、水池。
[2]所引的是《诗经·大雅·灵台》,写周文王兴建灵台、灵囿、灵沼而庶民相助的盛况。灵台:台名,故址在今陕西西安西北。子来:像儿子为父母效劳那样来帮忙。麀(yōu):母鹿。鹿:指公鹿。攸:同“所”。濯濯(zhuózhuó):肥硕而有光泽的样子。鹤鹤:羽毛洁白的样子。於(wū):语气词,表示叹美。牣(rèn):盈满。
[3]时日:这个太阳,指夏桀;时,这。害(hé):何,何时。丧:毁灭。予及女:我和你;女(rǔ),通“汝”。《汤誓》是《尚书》中的一篇,记载的是商汤讨伐夏桀时的誓师词。
【译文】
孟子觐见梁惠王,梁惠王站在池塘边,观看着鸿雁和麋鹿,问道:“贤人对此也感受到快乐吗?”
孟子答道:“贤的人并不把这种快乐当成首要的追求,不贤的人纵有这些条件,也不会感到快乐。《诗经·大雅·灵台》篇道:‘文王规划筑灵台,基址方位细安排。百姓踊跃来建造,灵台很快就造好。文王劝说不要急,百姓干活更积极。文王巡游到灵囿,母鹿自在乐悠悠。母鹿肥美光泽好,白鸟熠熠振羽毛。文王游观到灵沼,鱼儿满池喜跳跃。’文王用民众的劳力建高台挖深池,然而民众乐意去做,称这个台叫灵台,称这个池叫灵沼,还欣喜园囿中有这么多的麋鹿鱼鳖。古代的贤君与民同乐,所以能感受到这种快乐。《尚书·汤誓》篇有这样的话:‘这个太阳什么时候灭亡?我们要跟你同归于尽!’民众想跟他拼命,夏桀纵然有高台美池,奇禽异兽,难道能够独自享受这种快乐吗?”
【简评】
像周文王一样与民同乐的君王,老百姓就喜爱。像夏桀一样专制独裁的君王,老百姓恨不得他马上死掉。历史上贪婪残暴的君主,不顾人民死活,搞得民怨鼎沸,几乎没有一个有好结局,也没有一个得到了真正舒心的快乐。这些都证实了孟子“与民同乐”思想的正确性。
【朱熹点评】
“孟子言文王虽用民力,而民反欢乐之,既加以美名,而又乐其所有。盖由文王能爱其民,故民乐其乐,而文王亦得以享其乐也。”
“桀尝自言,吾有天下,如天之有日,日亡吾乃亡耳。民怨其虐,故因其自言而目之曰,此日何时亡乎?若亡则我宁与之俱亡,盖欲其亡之甚也。孟子引此,以明君独乐而不恤其民,则民怨之而不能保其乐也。”
【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 [1]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 [2]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 [3] ,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 [4] ,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林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5]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注释】
[1]河内:魏地名,在今山西安邑一带;下句的河东也是魏地名,在今河南济源一带。凶:灾荒。河内凶,即河内有灾荒。
[2]填(tián)然:咚咚响。
[3]直:只,仅。
[4]数罟(cùgǔ):细密的渔网;数,细密。洿(wū)池:大池。
[5]涂:同“途”,道路。莩(piǎo):通“殍”,饿死的人。
【译文】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真是够尽心的了。河内发生灾荒,我就把那里的灾民迁移到河东去,并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去赈济。河东发生灾荒,我也这么办。考察邻国的政务,没有哪个国君能像我这样为百姓操心的了。但是邻国的人口并不减少,而我们魏国的人口也并不增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孟子回答道:“大王喜好战争,那请让我用战争来做比喻吧。战鼓咚咚响,(战场)兵刃相交锋,这时候有人丢盔弃甲,拖着刀枪掉转头就跑。有的士兵跑了一百步停下来,有的跑了五十步停下来。跑了五十步的讥笑那些跑了一百步的,您以为怎样呢?”
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后面的没逃到一百步罢了,(性质)同样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一点,就不要指望魏国的百姓会比邻国多了。不耽误百姓的农时,粮食就吃不完;细密的渔网不放入大塘捕捞,鱼鳖就吃不完;按一定的时令采伐山林,木材就用不完。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养家糊口、办理丧事没有什么遗憾的了。百姓生养死丧没有什么遗憾,这就是王道的开始。五亩大的宅院,在里面多种植桑树,五十岁的人就能穿上丝绸了。鸡、狗、猪等家畜不失时机地畜养起来,七十岁的人就能吃上肉了。百亩大的农田,不去妨碍农夫适时耕种,几口人的家庭就可以免于饥饿了,认认真真地办学校,反复用孝悌的道理来教导子弟,须发斑白的老人就不必背着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的人都有绸缎穿,有肉吃,老百姓不挨冻受饿,做到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的,是从没有过的事。
(现在,富贵人家的)猪狗吃着人吃的粮食,却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尸体,却不知道开仓赈济;人饿死了,却说‘这不是我的责任,是年成不好’,这跟把人刺死了,却说‘不是我杀的人,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两样呢?大王请您不要归咎于年成不好,(而是要推行仁政)这样天下的百姓就会投奔到您这儿来了。”
【简评】
梁惠王的困惑是他已经很尽心了,但是他的国民还不多起来。孟子采用“引君入彀”的方式,迫使梁惠王承认自己“尽心于国”之举,与邻国的政令相比较并没有本质上的改变。孟子的答案是:不违农时、发展生产、解决百姓最基本的吃穿问题;还指出要逐步地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进而使其接受教化,懂得“孝悌之义”,民心所向,则四方人云集,国家自然会繁荣起来。
【朱熹点评】
“古者网罟必用四寸之目,鱼不满尺,市不得粥,人不得食。山林川泽,与民共之,而有厉禁。草木零落,然后斧斤入焉。此皆为治之初,法制未备,且因天地自然之利,而撙节爱养之事也。然饮食宫室所以养生,祭祀棺椁所以送死,皆民所急而不可无者。今皆有以资之,则人无所恨矣。王道以得民心为本,故以此为王道之始。”
“夫民衣食不足,则不暇治礼义;而饱暖无教,则又近于禽兽。故既富而教以孝悌,则人知爱亲敬长而代其劳,不使之负戴于道路矣。衣帛食肉但言七十,举重以见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