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一来,因为神龙政变后复杂的形势,中宗时期整个政坛显得相当诡异。本来随着武则天倒台,武家势力应该逐渐萎缩才对,怎想到在新形势下反而重新扩张。中宗想要借助武家的力量打击功臣的态势相当明显。那么在如此波诡云谲的局势下,太平公主在干什么呢?那时,无论是太平公主还是相王,都觉得寒意凛凛。三兄妹共同打江山的时代过去了,想在这个江山之中分一杯羹,似乎并不容易。在外人看来,中宗给了太平公主很高的地位与待遇,但她对形势是心知肚明的,很清楚自己也遭受猜忌。在这种进退两难的情形下,如何才能明哲保身呢?
此时,太平公主不慌不急,运筹帷幄,颇有谋略地做了三件事。她首先要做的便是韬光养晦。这就是在前面提到的那一幕。神龙二年(706年),太平公主与庙里的和尚争夺水碾,有的法官慑于她的公主地位,想要判给她,也有的法官非要主持公道,一定要判给和尚。事情闹得沸沸扬扬,最后水碾还是判给了寺院。太平公主为什么要与和尚争水碾啊?这其中自有玄机。原来,这是她自导自演的一出好戏。这出戏一上演,就实现了两个目的,可谓“一箭双雕”。一方面,她成功地制造了这么一种假象,即让中宗觉得,太平公主就是这么一个胸无大志的人,只认识钱,而且还特别贪婪,给多少都填不满她的贪欲。对于皇帝来说,功臣爱钱远比爱权更让人放心,看看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就知道了。另一方面,她还给中宗这么一个错觉,那就是她根本没有势力,连一个水碾都搞不定,官员都不买她的账,因此,她肯定兴不起什么风浪。这就叫韬光养晦。
太平公主做的第二件事是延揽人才。唐中宗不是给了太平公主很多钱吗?钱是不是好东西,关键看怎么用。太平公主是怎么用这笔钱的呢?她拿这些钱结交了士大夫。当时的士大夫和现在的知识分子一样,一般都比较穷,太平公主非常体恤他们,经常给他们赞助费,简直就像《水浒传》里的及时雨宋公明。这样一来,许多士大夫都成了她的“铁杆粉丝”了,按照当时的说法,叫作“远近翕然响之”。
太平公主这一番举动非常具有政治家的远见卓识,一下就显出了她的政治素质,比中宗李显和武三思都强多了。李显虽然经过二十年的磨炼,但是和第一次当皇帝相比,并没有多少进步,一上来还是先提拔老婆,再提拔手下,这样做怎么能让天下归心呢?而武三思就更差了。当时不是好多人巴结他吗?他一得意,说出了一句名言:“我不知代间何者谓之善人,何者谓之恶人;但于我善者则为善人,于我恶者则为恶人耳。”(《资治通鉴》卷二○八)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我不知道天下人管什么叫好人,管什么叫坏人。反正我觉得,只要跟我好的就是好人,不跟我好的那就是坏人。这可不是一个政治家应该说的话呀,只认利益,不分善恶,这样的价值选择标准注定他的路走不长远。
太平公主做的第三件事是联合相王。武则天时期,太平公主和相王李旦都生活在武则天身边,两人的关系本来就比较亲密。神龙政变中,他俩又一起立功,更是被划入了一个阵营。如今,中宗咄咄逼人,这对兄妹也就只能联合自保了。但是,这种联合又不能太明显。如何是好呢?前面不是提到中宗李显利用公主出嫁去拉拢武三思吗?相王李旦也有女儿,也可以好好利用一番。在神龙年间,李旦一共嫁出了两个女儿,一个嫁给了太平公主前夫薛绍的堂弟,另一个则嫁给了太平公主的“铁杆粉丝”薛伯阳。太平公主虽然改嫁给了武攸暨,但是和薛家并没有断了往来。就是通过这样隐蔽的渠道,她和相王李旦暗通声气,休戚与共。
在花尽心思做了这么多铺垫工作之后,太平公主开始对前途比较有信心了。毕竟她是女性,不是哥哥皇位的竞争者,哥哥应该不会对她猜忌太深;而且,她还是武家的媳妇,可以在李武两家左右逢源。那么,复杂的中宗朝政局又会向何处发展呢?太平公主果然就没事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