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谨以本书纪念

Andy Harris

安迪·哈里斯

Doug Hansen

道格·汉森

Rob Hall

罗布·霍尔

Yasuko Namba

难波康子

Scott Fischer

斯科特·费希尔

Ngawang Topche Sherpa

阿旺托普切夏尔巴

Chen Yu-Nan

陈玉男

Bruce Herrod

布鲁斯·赫罗德

Lopsang Jangbu Sherpa

洛桑江布夏尔巴

Anatoli Boukreev

阿纳托列·布克瑞夫 DFH+N6n5bi21sKLJHWTCcw6Bmf7RY9z2XO6xI2yTddEko4jN0GZNzB+6kOhOenVn



赞誉

读者在这本书中能够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幸存者所经历的情感,同时它也具有伟大纪实作品所要求的准确性与详尽性……任何人都不可能不为之动容。

《娱乐周刊》( Entertainment Weekly

一部才华横溢、荡气回肠的作品……这是一本让人激愤的书,尤其是似乎没有人从这起悲剧中吸取教训。

《旧金山观察家报》( San Francisco Examiner

克拉考尔非常会讲故事,同时他还是一位诚实公正的记者……把这本书称为冒险传奇似乎无法表现出它深邃的思想,以及它对自我的精细的哲学拷问。

《世界时装之苑》( Elle

书中动人的描述不仅表达出对登山者勇气的敬意,而且对人类在危机中的行为提出了深奥的,可能也是无法解答的叩问。

《纳什维尔书页》( Nashville Book Page

本书对珠穆朗玛峰历史上最致命的季节进行了令人惊心、悲痛的描写……克拉考尔的作品让我们不安地看到,科技、宣传以及商业主义如何改变了登山运动。

《威斯康辛日报》( Wisconsin State-Journal

本书强烈的悲剧感令人久久不能忘怀。克拉考尔生动形象的描写将它体现得淋漓尽致。

《出版人周刊》( Publishers Weekly

克拉考尔的作品既包含了严谨的调查,也包含了巧妙的构思……他的故事一气呵成。

《纽约时报书评》(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尽管这是一部非小说类的作品,却会让人有阅读文学作品的感觉。克拉考尔的文风平稳,但很有冲击力。冰块在玻璃杯中叮当作响、冬日雪花的诗歌,听起来都不会有同样的效果。

《米拉贝拉》( Mirabella

非小说类作品偶尔会像小说一样精彩……《进入空气稀薄地带》就是如此。

《福布斯》( Forbes

本书会带给人深深的不安以及真实的梦魇感……克拉考尔的描写令人无法忘怀……他的故事中一定包含着地狱的要素之一:事情总是有可能变得比你担心的更糟糕。

《沙龙》( Salon

《进入空气稀薄地带》既是出色的报告文学,又是非凡的自我反省……关于1996年那场灾难,没有一本书能如此坦诚地叙述那些错误,那些置他的同仁于死地的错误。

《新闻日报》( Newsday

克拉考尔的作品既表现出了坚韧与勇气,也具有敏锐、深邃的思考。他对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描述引发了对登山运动以及商业化的重新评价。

美国艺术与文学院学院奖颁奖辞 1womS1kHBUWK3ehmtDnqjpIiOUlRHOl79w2aE0bIXjvptxBuEre9UmotxcN1pD03



推荐序一

登山,仅凭勇气远远不够
王石 万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进入空气稀薄地带》把我带回到多年前攀登珠穆朗玛峰时的场景。

那是2003年5月22日,在经历了艰难跋涉后,我成功地登上了珠峰顶峰。从海拔8844.43米的高度俯瞰能看到什么?其实,登顶那天云雾弥漫,能见度很低,还下着雪,什么都看不到。也曾有朋友问我:“登顶的那一瞬间是什么感觉?”

说实在话,当时几乎没有任何感觉。8000米以上属于极度缺氧的环境,被称为生命的禁区。按照高山医学的判定,在海拔8000米以上的环境下,成人的智商只相当于6岁的小孩。一般人都认为人在这个高度肯定有恐惧感和危险意识。实际上,这两种感觉都没有。虽然在极度危险的攀登过程中随时有可能滑坠,但由于头脑迟钝,人并不感到害怕,特别是体力消耗殆尽之时,人近乎于机械。

到达山顶后只能做两件事。一是照相,这在登山行话中叫“取证”。另一件事是展旗。登顶,国旗必须展示出来。遗憾的是,我本来还带了一面万科的司旗,但刚准备拍照,向导就催促我们下山,不得不放弃了。

这次登珠峰的7个人都是业余队员,最后有4个登顶,全队中只有我毫发无伤地返回。是因为我有绝妙的登山技巧吗?显然不是,而是因为我的生活阅历。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海拔将近8000米的营地宿营时,夕阳血红,非常漂亮。同伴们都出去看,大声叫我说:“风景这么好,王总快出来。”

我没吭气。

过了20分钟,他们又说:“你再不出来会后悔的,我们登了这么多山,这是最美的风景。”

我说:“老王说不出来就不出来!”

为什么呢?我是在保存体力。我的目标是登顶,任何与之无关的消耗体力的事都一概不做。整个登顶过程中,我一直保持这个态度。

这次登山过程中我体会到,52岁的年龄不仅不是问题,反而是优势,正是因为丰富的生活阅历,我才能达到这种状态。事后我也感到很奇怪。下山之后,再回头远眺珠峰,她太高了,连我自己都不相信曾上去过。后来才慢慢体会到,在面对这个巨大挑战的过程中,我人生积累的经验都在无形中发挥出了它的作用。

此前,我登了5年山,自始至终伴随着强烈的高山反应。1997年第一次在西藏待了一个月,进山时就发高烧,上吐下泻,几乎处于昏迷状态。2002年登珠峰之前的热身练习中,一到5000米的高度就会恶心,吃不下东西。5年的登山历程我都非常痛苦,一进山就盼望着赶快登山,赶快下山。但这次登珠峰不同,到5200米时我不但没感到头晕,而且晚上睡眠很好,饮食状况也很好,在整个登山过程中我一直都保持着这种状态。

进山的第二周,我感觉自己的状态和以前完全不一样,可以用四个字形容——心静如水。为什么在面临这么巨大的困难和挑战时,我的心态反而能保持平静,而且身体状态良好,高山反应的很多症状都没有出现?

我只能这样总结:面临这么巨大的挑战,我不得不调动全部精力、生活阅历和对人生的感悟,并将它们集中到一起来面对珠峰,这正是恰到好处的战术。尽管我自认为52岁的年龄不是问题,但我仍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体力毕竟不如30岁、40岁的人,所以我必须采取一种合适的战术。这种战术要求我心态平和,且始终以这种状态坚持下去。

登山的魅力就在于它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随时会给你带来危险,甚至让你付出沉重的生命代价。1999年我攀登博格达峰,刚愎自用的态度险些让我丧命,那是一辈子都会铭刻在心头的经历。

2003年,我们那批业余登山者成功登顶珠峰,鼓舞和激发了国内越来越多的人参加登山活动。登山强健体魄、锻炼意志,但是很多人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登山不是仅凭勇敢就可以的。目前,户外的圈子里确实存在一股浮躁的风气,具体表现就是好高骛远,还没爬几座山就想去攀登珠峰,体能训练也不认真、不到位,准备不足,贸然行事,所有这些都是安全隐患。

《进入空气稀薄地带》一书给我们回放了1996年5月发生在珠峰上的一次山难,4支登山队中共有12人罹难,令人触目惊心。当然,造成灾难的是难以预测的暴风雪,但是当你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人为的因素也占据着相当关键的位置:假如领队费希尔和霍尔始终坚持他们的原则,到了“关门”的时间,不管走到什么高度都必须下撤;假如作为向导的布克瑞夫能够忠于职守,放弃自己无氧登顶的梦想而专心服务客户;假如夏尔巴领队始终在履行领路和制定路线的职责,而不是干了别的;假如费希尔不是一意孤行隐瞒自己的疾病;假如作者本人能够跳出习惯性思维而不是对哈里斯的困惑熟视无睹……事情将会是另外一种结局。

尽管这是10多年前的事故,但它对今天中国喜好户外运动的人们,尤其是喜好登山的人们来说,仍是一面不可多得的镜子。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如果即将启程的户外一族能够挤出一点时间阅读一下《进入空气稀薄地带》,我想,防范风险的意识一定会注入你的脑海之中。这本书的出版,对于蓬勃发展的中国户外运动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1womS1kHBUWK3ehmtDnqjpIiOUlRHOl79w2aE0bIXjvptxBuEre9UmotxcN1pD0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