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话说“不打不相识”,用这句话来形容我和王立铭同学的关系真是恰如其分,只不过时至今日我们都还从未见过面、通过电话,这似乎也正映射出网络时代人际关系的常态——从BBS一代到微博二代,再到微信三代,网络中的匿名ID逐渐幻化成了有真实身份、有思维、有声音,甚至有视频的存在,却就是在现实中从没遇到过。所以,我对于王立铭同学的全部认知也仅仅来自他留在网络上的痕迹。
既然都是网络“达人”,那或多或少总是有些话痨,一不小心说的不对就容易招板砖。毕竟象牙塔里训练出来的书生,谁又能做到面面俱到、滴水不漏呢?于是斗个嘴、吵个架、拉个黑,自然也就变成了新常态。不过嘛,透过现象看本质,成年人只要三观没有本质对立,真正反目成仇的概率还是比较小的。更何况,我们毕竟多少也还算古道热肠、路见不平会一声吼的好青年(按照杰出青年评选年龄限制定义青年),慢慢地,那点鸡毛蒜皮的网络恩怨也就烟消云散,剩下满满都是正能量了。所谓正能量,也就是互相吹捧,看看对方有而自己无的那些特质。
立铭很让我佩服的一点就是他作为一个一线科研工作者对于科普的热情和才情。如果我自己没有从事过科普,也许会觉得科普比起科研相对容易,可好巧不巧我恰恰给某个科普公众号当过半年的主编,尽管只是玩票,但对于科普的酸甜苦辣可能比多数科学家更明白些。至少我自己,是轻易不敢动笔写科普的,画虎不成反类犬,夹在专业知识和大众传播之间弄不好满满都是尴尬。也因此,我佩服立铭能够用“人话”把我们的“行话”娓娓道来,趣味性与知识性兼备。我曾经说过“好科普如清泉”,谢谢立铭挖出这一眼清泉,灌溉着包括他女儿在内的尖尖小荷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