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发展有两个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一是遗传,另一个则是环境。美国孩子早教顾问艾夫琳·彼得森指出,创造力并不是一个思考和动手的过程,而是一种接近生活的特殊方法。“要培养起孩子的创造力,主要取决于家长的态度和我们跟孩子一起做的事。”
“一个杯子可以有什么用途?”在一项创造力调查测试中被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小学生的回答中出现的答案比较类似,其中最多被提及,排在前四位的是“喝水、喝茶、倒热水暖手、透过玻璃杯可以看到东西”。而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给出的答案却更丰富多彩,比如“扣骰子、摔碎了拼画、养鱼、当传声器”等。调查结果发现,往往孩子的年龄越小,思维越开阔,上了学的孩子很容易陷入条条框框。
曾经有人做过这样一个测验,给幼儿园的小朋友、小学生、中学生分别看“O”这个图形,问:“这是什么?”结果大多数中学生说是“零”或英文字母“O”;小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也这么回答,另一部分小学生则回答是个“面包圈”、“眼镜片”;而幼儿园的小朋友却说“是眼泪”、“是肚脐眼儿”、“是围棋”、“是表”等,让我们不得不惊叹于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这个测验让人不由得发出疑问:难道创造力会随着年龄递减吗?为什么年龄越大的孩子,创造力越贫乏呢?这是成长的必然结果,还是教育的失误呢?
事实上,创造力是每个人都有的一种认知能力,并非伟人、奇人或者外国孩子所特有,但为什么我们孩子的想象力就是不足呢?其中一个原因当然是“个别差异”,也就是说想象力与其他能力一样,人与人之间本来就有差异。但另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却是“人为的束缚”或者“人为的忽视”。
现代社会对于人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孩子们的创新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却可能逐渐减弱。很多人认为,这种现象与社会大环境和学校教育的局限性以及家庭教育的习惯性都有很大的关系。
1.一切向成绩看齐。
樊先生的女儿小晴现在读小学二年级,可已经开始被作业压得“喘不过气”。樊先生说:“我们小时候学习也是挺累的,可现在看看女儿,比我们那时候还要辛苦。在这种压力下,怎么会有‘创造力’呢?太奢侈了。每天孩子能有时间玩都已经很满足了。”樊先生觉得,现在学校里最浓厚的气氛就是“考试”,小升初、中考、高考和可能的考研、出国等,很多孩子自从上了小学就开始围绕着应付考试作各种准备,还要争取在奥数、英语方面取得好成绩,再加上课外补习……创造力恐怕只能是“纸上谈兵”了。“有时候想想,都不想让孩子上学了,但毕竟还是要给孩子一个集体环境。”
2.只“学”不“习”,眼高手低。
赵老师已经在教师岗位上退休多年,现在的主要职责就是辅导小外孙。谈到“创造能力”,赵老师总结人生经验后觉得“实践是非常重要的,而目前学校里很多的课程其实是只有‘学’,没有‘习’。人需要通过不断的生活实践,才能真正从中体悟到知识和智慧。‘学’只是‘记忆’,容易让孩子变成‘书呆子’,创新能力越来越萎缩。”
3.“听话式”的家庭教育。
谈起孩子的“创造力”,在外企工作的李小姐很有感触。“现在工作后常常觉得,按部就班地做工作很难有成绩,只有做得出色,才能有所发展。所以我常常跟孩子的爷爷奶奶说,不要老跟孩子说‘你要听话’。这样会扼杀孩子的创造力的。”李小姐觉得,自己就是在“要听话”的家庭教育氛围下长大的,因此常常自己给自己设定围墙,很难突破。“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孩子的性格和思维习惯都可能左右创造力。”
只有创造力才能保证孩子在今后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当我们发现自己开始遇到创意缺乏、少变通、思维不开阔、观察不细致、动手能力不强等情况的时候,可以试着回头看看。
1.天马行空。
入学是孩子社会化的重要过程,孩子可能很快被纳入成人的思维体系,学会循规蹈矩、亦步亦趋。但幼儿园的小朋友思维没有定形,具有天生的、自由的、易塑的个性,因此他们的想象常常无边无际。学习去放松自己,仿佛回到童年,运用已经增强了的理性思维能力,把无意识的奇思妙想升华为有意识的创造性思维,才是真正的成长。
2.唱歌跳舞。
美国的孩子早期教育专业顾问艾夫琳·彼得森认为,艺术生活最有助于增强孩子的创造力,因为艺术活动中充满了创造。唱歌、跳舞、绘画、玩泥巴……幼儿园小朋友的生活“有声有色”,是创造力萌发的最佳土壤。
3.做手工、玩玩具。
幼儿园小朋友经常剪纸、撕纸,其实这是特别有益于创造能力发展的活动。“剪纸可以锻炼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还给予了孩子无限的创造空间。”
此外,小朋友们的各种玩具和书籍比起来也更容易让孩子放松、快乐,而“好心情”也是萌发创造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