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30年的改革开放,造就“中国奇迹”

我坐在安静的小院子里,聆听着爷爷讲述那关于祖国改革开放的小故事……

改革开放前,中国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低。因为没有与国际接轨,没有解放生产力,所以,群众受尽了“贫穷”的煎熬。那时候,有间小瓦房算是“高级”的了,谁还敢想住上楼房?那时候,百姓家中的存粮足够一家糊口就知足了,谁还敢奢求吃饱?那时候,难见几条平坦的小路,爷爷生活的小村庄,只有一条坎坷不平的羊肠小道,遇到下雨天,路又滑又泥泞,根本不可以通行,又有谁敢梦想有一条宽阔平坦的水泥大道呢?那时候……

爷爷说,过去的生活像一杯白开水,无色无味。

爸爸和妈妈也讲过属于他们的故事……

改革的春风吹满了神州大地,赶走了黑暗而寒冷的冬天,迎来了光明和温暖的春天,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宛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国民的各项素质不断提升,综合国力不断强大,开始与国际接轨,摆脱了“贫穷”的煎熬,圆了老一辈的梦!家家户户都盖起了楼房,人民丰衣足食。变化最大的要数以前那坎坷不平且泥泞的羊肠小道了:随着“嘟嘟嘟”“咝咝咝”“叮咚叮咚”的机器声,组成了一首美妙的交响曲。一条宽阔而平坦的水泥路呈现在了大家的眼前,就像祖国妈妈的经脉,还“扑扑”地跳动着呢!

爸爸和妈妈说:“我们那时候的生活好似一杯茶,有色而清香。”

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以来,我们亲身感受到祖国的变化!生活水平不用说了,文化素质也变得更高了!成功举办了第29届奥运会,“神七”圆满问天,中国不再是那个贫穷落后的国家,而是一个充满活力、和谐的国家,它向世界展示了我们中国的风采!

我们现在的生活就像一杯果汁,多彩而甜蜜!

这是我家三代人的见证,我们见证了祖国改革开放前的落后,见证了改革开放后的巨大变化,更见证了奔向世界先进行列的中国巨龙正在腾飞……

以上所述来自于一个广东省小学六年级学生的作文,从其一家三代的口述中,我们可以看得出来,30年的改革开放给我们国家实力和人民生活带来的翻天覆地式的变化,回首往事,我们感慨万千;放眼今天,我们成就斐然;展望未来,我们希望无限。

一 改革开放释放潜力,造就中国经济奇迹

(一)人类奇迹:持续30多年近两位数的经济增长

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使经济总量呈现加速扩张态势,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迅速跃升至2012年的518942亿元。

经济总量的加速扩张大大缩小了我国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差距,经济总量居世界位次稳步提升。1978年,我国经济总量仅位居世界第十位;2008年超过德国,居世界第三位;2010年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由1978年的1.8%提高到2012年的11.5%。中国的经济总量居世界位次稳步提升,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高,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2008—2012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超过20%。

从1979年到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只有2.8%。近代史上,一个地区的经济能够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的,首先是日本,持续了15年;此后是亚洲四小龙,持续了20年。像中国经济这样能够持续30多年近两位数的增长,这本身就是人类奇迹!

另外,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断提高。1978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有381元,此后,1987年越过千元大关,2003年跨过万元大关,2007年突破2万元,2010年突破3万元大关,2012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8420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78年增长16.2倍,年均增长8.7%。人均国民总收入也实现同步快速增长,根据世界银行数据,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由1978年的190美元上升至2012年的568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已经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中上等收入国家。

国家财政实力明显增强。1978年国家财政收入仅1132亿元,2012年,我国财政收入达到117254亿元,比1978年增长103倍,年均增长14.6%,如图1-1所示。财力的增加对我国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社会保障、减小城乡差距、切实改善民生、有效应对各类冲击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图1-1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经济总体指数情况

(二)30年来,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迅速成长,三大产业协调发展
1.现代经济的结构性特征越来越明显

改革开放30年,巩固和加强第一产业、提高和改造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1979—2007年间,从增速看,第一产业年均增长4.6%,第二产业增长11.4%,第三产业增长10.8%;从构成看,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从1978年的28.2%下降到2007年的11.3%,下降了16.9个百分点,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由47.9%上升为48.6%,上升0.7个百分点,基本持平;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由23.9%上升为40.1%,上升16.2个百分点,大幅上升,如图1-2所示。

图1-2 改革开放30年间产业结构变化情况

随之而来,产业就业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70%的就业人口从事农业的局面有了很大的改观,相当比例的人口转而从事工业和服务业。其中,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比由1978年的70.5%下降到2007年的40.8%,下降了29.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所占比重由17.3%上升至26.8%,上升了9.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所占比重由12.2%上升至32.4%,上升了20.2个百分点。

2.改革开放30年产业结构调整最鲜明的特征:服务业的大发展

传统服务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979—2007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增长了14.4倍,GDP占比由5.0%上升至5.9%。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增长了12.6倍,GDP占比由6.6%上升至7.3%。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增长了30.2倍,GDP占比由1.2%上升至2.3%。

现代服务业呈加速发展态势。1979—2007年,金融业增加值增长了30倍,GDP占比由1.9%上升到4.4%,提高了2.5个百分点。房地产业增加值增长了22.8倍,GDP占比由2.2%上升为4.8%,提高了2.6个百分点。国际旅游收入由2.6亿美元增加到419.2亿美元,增长了160倍,世界排名由1980年的第34位上升至第5位。2007年国内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分别达到16.1亿人次和7770.6亿元,相比1990年分别增长4.8倍和44.7倍。

3.农业:由“以粮为纲”的单一结构向“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的转变

农业产业结构由“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以粮食生产为主”调整为“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种植业由1978年的80%下降为2007年的50.4%,下降了29.6个百分点。林、牧、渔业所占比重分别由1978年的3.4%、15%和1.6%变为2007年的3.8%、33%和9.1%,分别提高了0.4个、18个和7.5个百分点,如图1-3所示。

图1-3 改革开放30年间种植业结构变化情况

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进展明显,棉、油、糖、果、蔬菜等经济作物生产获得大发展。农产品品质结构大为改善,由单纯追求数量的增加,逐步向优质高效方向发展,具体表现如图1-4所示。农业生产布局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主要农产品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的格局形成。目前,全国已经形成东北的大豆、玉米带;黄淮海地区花生、小麦带;长江流域油菜带;新疆棉花产业带。

图1-4 1981年、2007年主要农产品前5个地区产量占全国比重

4.工业:结构明显升级,“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提高

改革之初,工业生产落后,多数行业生产能力低下,一些行业门类甚至是空白。30年来,各行业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新兴行业从无到有,发展迅速,已形成分工明确、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整体工业逐渐变大变强,“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提高。

一方面,传统工业,例如纺织机械、能源、冶金、钢铁等行业改造取得突破进展。另一方面,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2007年,全国高技术产业共有企业21517家,增加值11621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4.7%,产品出口额3478.3亿美元,年平均增长91.4%,占全部出口的比重由1.5%提高到28.6%。另外,关键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在航天技术、核能发电技术、高性能计算机技术、重型机械成套设备制造技术、数控机床制造技术、第三代通信技术等领域都有一系列的重大突破。

大公司和企业集团迅速成长,企业组织结构进一步优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实施“抓大放小”战略,制定一系列促进企业集团发展的政策措施,促使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形成了一批有带动力影响力的大企业集团,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工业企业组织结构的完善。

到2007年,大型工业企业集团拥有资产19634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资产的55.6%;实现营业收入15612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39.1%;实现利润总额1252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46.1%。

在2008年《财富》杂志排名中,大陆已有中国石油等27家企业跻身世界500强行列。

(三)30年来,区域发展实现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向“东中西部统筹协调发展”的转变

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2007年,东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55.2%,工业总产值占全国65.9%,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等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对其他区域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示范和激励作用。

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后劲勃发,呈现出崭新的强劲发展势头。自1999年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中西部及东北三省经济实现快速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接近或快于东部地区,到2007年,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三省的GDP平均分别增长11.3%、11.4%、11.3%。虽然仍然慢于东部地区,但增速之差逐步减小。随各项支持性政策落实,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发展活力逐步显现,中部、西部和东北三省投资呈现出增长加快、比重提高的局面。

区域合作进一步加强,对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加大。全国已建立了上百个不同规模、层次和覆盖范围的区域合作组织。政府间的沟通与协调逐步加强,区域合作机制不断创新,由中央政府主导的对口支援工作继续深化,区域合作正在向宽领域、全方位的合作与相互开放阶段转变。

重点地区对区域发展的带动作用更加明显。从全国范围来看,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都市经济圈成为引领我国经济发展的“三大引擎”,其地区生产总值约占全国GDP的1/3以上,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2/3以上。与此同时,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黑龙江哈大齐工业走廊、辽宁沿海“五点一线”经济带、湖北武汉城市圈、湖南长株潭地区、河南中原城市群、成渝经济区、陕西关中经济带等,这些蓄势待发的重点地区的开发开放,正逐步成为我国区域发展中新的活跃力量。

二 改革开放激发动力,人民生活巨大改善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30年,是城乡居民生活实现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历史性跨越的30年。

(一)城乡居民收入成倍增加,就业等权益保障逐步完善
1.收入水平和富裕程度显著提高

在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城镇居民由1978年的343元提高到2007年的13786元,农村居民由134元提高到4140元。同时,城乡居民拥有的财富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07年年底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17.3万亿元,比1978年年底的211亿元增加818.9倍,人均由21.9元增加到13058元,年均增加449.5元。

2.形成市场导向就业机制,积极就业政策卓有成效

就业政策由“统包统配”向“积极就业”转变。30年来就业人数翻倍。据统计2007年就业人数76990万人,30年来累计创造并实现就业岗位3.7亿个,增加的就业人数是改革开放前净增就业人数的1.85倍,比2005年原西方七国集团就业人数总和还超出3470万人。

3.数以亿计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改革开放后,农民获得了自主进行择业和进城务工的权利,进城务工农民稳步增加,外出从业劳动力1.3亿人,全社会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重从1978年的70.5%下降到40.8%。原来是利用农闲季节短期的、季节性的外出打工,进入新世纪以来,完全脱离农业生产、长年在外打工的农民工比例增大,打工的兼业性减弱,农村举家外迁劳动力不断增加。

4.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扶贫工作取得巨大成绩

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效果,2007年年末全国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286万人、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城镇居民有2272万人、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3566万人。

1978年,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约2.5亿人,到2007年年末,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减少为1479万人。联合国和世界银行认为,在消灭贫困方面,中国政府做出了巨大的努力,近25年来,全人类取得的扶贫事业成就中,三分之二的成就应归功于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的典范。

(二)生活环境不断改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1.消费品“升级换代”不断加快成为主旋律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明显提高,人均消费支出大幅增长,消费水平每隔几年就上一个新台阶,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224元,比1978年增长26.8倍;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9997元,比1978年增长31.1倍。

居民消费品升级换代主要表现为:从基本生活品到发展、享受消费品,从以“吃、穿”为主到以“住、行”为主,从低技术含量的简单消费品到较高技术含量的消费品。

2007年城镇居民移动电话平均每百户拥有量达165.2部,比1997年增加163.5部,更新速度之快居其他消费品之首,另外,2007年城镇居民每百户汽车拥有量达6.1部,比1997年增加5.9部。

2.食品消费质量提高,膳食营养改善

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食品支出1389元,比1978年增长15.7倍;城镇居民人均食品支出3629元,比1978年增长19.3倍。

食品消费支出增长的同时,饮食更加注重营养,膳食结构更趋合理,消费质量不断提高。肉、禽、蛋、奶等动物性食品消费显著增加,营养结构有所改善。农村居民人均猪肉、禽蛋的消费量分别由1978年的5.2千克、0.8千克上升到13.4千克、4.7千克;城镇居民人均猪肉、禽蛋的消费量由1978年的13.7千克、1.97千克上升到18.2千克、10.3千克。

另外,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观念的转变,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在外用餐次数明显增多。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在外饮食支出761元,占食品支出的比重高达21.0%。

3.衣着消费实现成衣化、时尚化

居民衣着需求发生了三个转变,从“穿暖”向“穿美”转变,从“一衣多季”向“一季多衣”转变,从“请裁缝做衣”到“上商场购衣”转变。农村居民人均购买服装支出由1983年的不足6元增加到2007年的130元,增长21.8倍,购买服装数量由人均0.7件增加到2.4件,增长2.3倍。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为1042元,其中用于购买成衣的支出人均748元,占衣着消费支出的71.8%,购买成衣的数量由1978年的人均3.13件增加到2007年的7.82件。

4.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极大改善

我国城市数量持续增长,城市体系和功能不断完善,1978至2007年,城市数量由193个发展到655个,城市人口和城市数量的具体情况如图1-5所示。大量的乡村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城镇总人口增长了2.44倍,乡村总人口减少了7.9%。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由1978年的17.92%上升到2007年的44.94%,提高了27.02个百分点,乡村人口所占比重由82.08%下降到55.1%。

图1-5 1978年、2007年五种人口规模城市的数量

居民的居住状况变化极大,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明显改善。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居住支出为574元,比1978年增加562元,增长46倍,人均住房使用面积由1978年的8.1平方米增加到2007年的31.6平方米,增长2.9倍。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22.6平方米,比1978年的4.2平方米增长4.4倍。

5.综合运输网络初步形成,出行方式十分丰富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交通运输基础薄弱,总量不足。1978年,全国运输路线总里程只有123.5万千米,其中铁路5.2万千米,公路89.0万千米,内河航道13.6万千米,民用航空航线14.9万千米等,没有高速公路,民用机场也只有30多个。当时中国有“自行车王国”之称,上下班时间都会出现自行车洪流滚滚而来的壮观景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交通运输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经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的综合交通体系。2007年,交通运输设施网络里程456.1万千米,是1978年的3.7倍。其中公路里程196.2万千米(不含村道),铁路里程7.8万千米,民航航线里程234.3万千米,民用机场2007年达到148个。

6.现代化生活设备成倍增长,居民的消费领域不断拓宽

城乡居民生活最显著的变化体现在耐用消费品不断升级,由20世纪80年代自行车、缝纫机、手表“老三件”到20世纪90年代的彩电、冰箱、洗衣机的“新三件”,随后科技含量更高的移动电话、电脑、汽车逐步取代了“新三件”。

旅游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新方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观念的转变,特别是五天工作日的实行,居民外出旅游越来越成为度假的首选方式,居民用于旅游的支出逐年增长,旅游人次数不断攀升。2007年国内旅游人数达16.1亿人次,比1994年增长2.1倍。2007年国内居民因私出境人数达3492.4万人次,比2002年增长2.5倍,年均增长28.3%。

文化设施不断增加,娱乐方式趋于多样化。人们的休闲娱乐方式已从过去简单的“在家看电视,出门看电影”的单调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起来,茶楼、酒吧、咖啡屋、书屋、度假村等多种休闲娱乐场所如雨后春笋般呈现在人们的面前,人们的闲暇生活更加丰富。据统计,1981年农村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教育支出仅10.1元,2007年达305.7元,年均增长14.0%;1981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教育支出35.8元,2007年达1329.2元,年均增长14.9%。

三 改革开放解放思想,科技水平世界一流

改革开放后,我国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科技实力持续增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得到加强,创新型国家建设进展良好,自主创新能力稳步提高,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有力地推进了高技术产业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一)教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人才输出量大规模增加

我国教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已接近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知识分子队伍。2007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66.0%;初中教育毛入学率98%;全国小学净入学率达到99.5%。

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大量增加,人口的整体受教育水平显著提高。1982年,我国6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5.2年,相当于小学六年级水平,2007年提高到8.2年,比1982年整整提高了3年,已达到初中三年级水平,基本上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

受高校扩招和各种成人教育迅速发展的影响,我国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迅速增加。2007年年底,我国总人口中具有高中教育程度的人口占12.6%,比1982年的6.6%增加了6个百分点;具有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的人口占6.2%,比1982年的0.6%增加了5.6个百分点。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重快速提升。另外,全国1977-2012年参加高考人数和录取率详细情况见表1-1。

表1-1 全国1977-2012年参加高考人数和录取率

续表

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大量涌现,2007年城镇单位专业技术人员达到3314万人,比1999年增加253万人;专业技术人员占在岗职工的比重为29.0%,比1999年提高了3.0个百分点。

(二)科技投入不断增加,科技队伍不断壮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科技事业的投入力度不断增强,科技经费投入大幅增长,科技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为各项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和大批科技成果的涌现创造了良好条件。

财政支出中对科技的投入逐年增加,2006年国家用于科技事业的财政拨款为1689亿元,是1980年的26.1倍,年均增长达13.4%。从2006年的情况来看,我国的研发投入总量排在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之后,已成为世界第六的研发投入大国。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科技人力资源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截至2007年年底,国有企事业单位拥有工程技术人员等五类专业技术人员2255万人,是1978年的5.2倍。2007年,全国从事科技活动人员454.4万人,是1991年的2倍;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折合全时人员达173.6万人年,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142.3万人年,分别是1991年的2.6倍和3倍;科学家和工程师所占比重由1991年的70.3%提高到82%,增加了11.7个百分点。目前,我国的研发人员总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三)专利事业取得长足进展,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明显改善

专利情况是反映创新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指标,从1986年到2007年,我国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以16.7%和25%的年平均增长速度递增,至2007年年底,我国专利部门已累计受理国内专利申请331.5万件,授权专利179万件。从国际比较来看,据世界各主要国家均为成员的《专利合作条约》(PCT)国际专利申请显示,2007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达5456件,排名从1997年的第22位跃升至世界第7位。

(四)科技产出成绩斐然,重大成果振奋人心

据统计,从1981年到2007年间累计取得省部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74.6万项,累计颁发国家自然科学奖84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296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0099项。2015年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国科学家在中国本土进行科学研究而首次获得的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随着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科技人员在国内外发表的论文数逐年增加,迅速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2006年中文科技期刊刊登的科技论文达40.5万篇,是1990年的4.6倍。国际上较有影响的主要检索工具收录论文数量也大幅度提升。另外,从论文引用情况看,2002—2006年间共有69.2万篇SCI收录的我国科技论文被引用,是1995—1999年间累计量的4.9倍。

四 改革开放拓展渠道,中国文化走出国门

30年来,中国的治理改革经历了主体从一元到多元、方式从集权到分权、取向从管理型到服务型、范围从党内民主到社会民主等诸多变化,给文化对外传播的结构和功能带来了诸多变化。

(一)孔子学院,中华文化“软实力”的集中表现

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代表人物,选择孔子作为汉语教学品牌是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标志。

2004年6月15日,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正式设立。截至2014年12月7日,在全球126个国家(地区)建立475所孔子学院和851个孔子课堂。不同的孔子学院在推广中国文化方面的操作各有不同,具体有四种类型:文化传播型;语言教学型;注重高层对话的学术讨论型;以商务、中医等为主题的特色型。

(二)视频文化,中国向外输出自身文化直接表现

1999年《时代周刊》列出20世纪英雄与偶像人物名单,李小龙与英国已故王妃黛安娜、美国总统肯尼迪等一同上榜。李小龙是将中国功夫传播到全世界的第一人,打入好莱坞的首位华人,他革命性地推动了世界武术和功夫电影的发展。李小龙创造了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多影迷的武术家的世界纪录,在全球共拥有30亿以上的影迷。他将Kung Fu(功夫)一词写入了英文词典。

近日一条消息在网上很是火爆,韩国SBS TV将拍摄《步步惊心》韩国版电视剧,预计共20集,目前正在剧本创作和选角阶段,将于2016年年初开播。据悉,韩国版将清朝换成韩国的历史背景,并在古装剧的基础上加入现代元素。中国的综艺秀从韩国拷贝了那么多的积木,这下总算有自己长脸的出口作品了。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也是增长最快的市场。2014年全国电影总票房296.39亿元,同比增长36.15%,其中国产片161.55亿元,占比54.51%。另外,我国一些优秀影片纷纷获奖,比如《大红灯笼高高挂》获1991年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圣马克银狮奖、国际影评人协会大奖、天主教影评人协会大奖、金格利造型特别奖、艾维拉诺塔特别奖。

(三)餐饮行业海外开店,代表“中国文化”走出去

2014年1月8日,中华老字号天津狗不理宣布将“走出去”并收购美国一家知名连锁咖啡企业,借助收购该企业在40多个国家的数百家连锁店,一举打入国际餐饮市场。1月14日,狮子楼首家海外分店已选址美国纽约,完成了装修。另外,老房子餐饮集团在葡萄牙里斯本的首家海外分店也将于3月开业,大蓉和、鼎膳餐饮、锦上酒楼等四川餐饮企业也在积极筹备拓展海外市场。

2015年,为期3天的“中国美食节”9月在伦敦泰晤士河南岸举行。为庆祝中孟建交四十周年,11月在孟加拉国首都达卡合作举办“中国清真美食节”系列活动。

目前世界上有句话流传很广,世界上有人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中餐馆。相关数据显示,海外华裔共开设了大约20万家餐馆,都显示着中餐的勃勃生机。

(四)体育大赛屡屡夺冠,“东亚病夫”永远成为过去式
1.竞技体育成绩显著

自首次参加1984年第23届奥运会至今,中国已参加了8届奥运会,共获得了201枚金牌、144枚银牌、128枚铜牌,共473枚奖牌。

2008年,中国在北京奥运会获得51枚金牌、100枚奖牌、位列金牌榜第一,取得了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创造了中国竞技体育新的辉煌。

在亚洲,从1982年新德里举行的第9届亚运会开始,中国已经连续7届位列金牌榜第一。

2.举办多个体育大赛

2015年8月,以北京为主的8座中国城市,申办2019年男篮世界杯成功。7月31日,北京和张家口联合申办2022年冬奥会成功,8月22—30日,世界田径锦标赛将在北京举办。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政治地位的提高,加上体育竞技水平不断攀升,近些年来中国申办多项世界体育大赛,屡屡获得成功。2012年,英国体育营销研究机构Sportcal公布研究结果表示,在对2007—2018年间举办的700个国际主要体育大赛进行研究发现,中国是全球体育盛事的中心国。 VScTVAO1hyFTNG67xur8J/rGsBq0mVeGOZCW8CNhzJ/VhKowUyOZtMInBkymTmJ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