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十二节

过度自信

和过度他信

太平军在益阳收获很大:得到了千余船只,自从蓑衣渡一战,太平军的船只被全部焚毁,这是他们又一次拥有规模庞大的船只。

船只的好处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了:可以将太平军的辎重粮草放在船上,减轻队伍负担,增加行军速度。

太平军大喜过望,不过很快又面临了一个困扰自己多年的问题:往哪儿去啊?

占领益阳之后,太平军的方向可以有两个。

向西:走陆路 ,去常德,最终方向是进入河南,这是洪秀全一直以来的构想,不知道他在地摊文学上看到说河南是个好地方,河南就是中国的中心,于是想到那里去称王。

向北:走水路, 顺流直下直接进入洞庭湖水域,取岳阳,然后直接攻打武汉,这是杨秀清的主意。

一个是看地摊文学的,一个是大字不识一个的,两个人给了两条路,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判断。

不知道怎么判断就交给天父去判断把。

这个时候杨秀清又开始搞他的一套天父下凡了:这千余只船,是上帝赐予我们的。既然上帝赐予了我们船只,当然不能浪费,所以只有顺江而下才是正理。如果天父让我们走陆路,给我们这么多船干什么?

最终他们选择了第二条路:向北进入洞庭湖。

这是太平天国历史上,难得做出的正确的战略规划。

此时的官军,除了向荣之外,其他人似乎对太平军的逃走并不热心。

这个时候的湖北巡抚张亮基,还有他的重要幕僚左宗棠,都不愿意再追击太平军。大家都继续停留在长沙,给出的理由是:防止太平军回窜长沙。 真是这样吗?

非也。

看看地图就会明白:太平军在益阳得到了船只千余,他们一定会顺江而下去洞庭湖,洞庭湖对面就是湖北了。

现在的情形和在广西的全州一模一样:太平军再往前走,就到了湖北境内。

作为湖南巡抚的张亮基和长沙守军,对于太平军的离去是喜闻乐见的:

这帮大爷终于从我的防区离开了,可以休息一下了。

至于太平军后面去哪里则不是湖南人要考虑的:只要不在我的地盘上,他想去哪里去哪里,关我鸟事?

跟当初太平军从广西进入湖南,作为广西提督向荣的想法一模一样。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所以过了长沙之后,防堵太平军的任务,就要落到湖北这边了,我们来看看湖北的防守布置。

湖北省长:常大淳,文人,性格仁慈优柔寡断(性仁柔)。

湖北军区司令:博勒恭武,满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

湖北兵力:岳阳 1000 人,武汉 2000 人。

一个性格仁慈优柔寡断的文人,一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满人,带着 3000 人的部队守湖北省城武汉,情形之危险可想而知。

用一个词来形容:危如累卵。

尽管如此危险,常大淳还是拿出了一个文人的气节,缓缓的说出了三个字:

“我不怕”。

并且朝着太平军投出了酱爆的“神之蔑视”眼神,大概就是下图这个表情。

和酱爆的“表情做作略显浮夸”不同,常大淳之所以如此蔑视太平军是有原因的:常大淳虽然性格仁柔,但他有杀手锏。

我有绝招。

常大淳的绝招:堵塞河道。

从益阳到洞庭湖顺流直下没问题,但是如果我堵塞了水道,水道没有了,你还怎么来洞庭湖呢?

并且常大淳是早有准备:在8月份的时候就已经派人,将进入洞庭湖的各个港口都封堵上了。

封堵的方法简单粗暴:把大船凿沉,朝港口丢大石头,在河里打桩。

活干的很彻底:所有进入洞庭湖的港口,俺全部都给你堵上。

这帮广西佬太平军想顺流而下?

白日做梦。

在没有重型打捞船也没有烈性炸药的那个年代,如果江里有沉船和石头,通常疏通起来就难如登天了。

常大淳估计:如果太平军想要疏通这些河道港口,至少要几个月的时间。

也就是说这几个月的时间里,太平军将被困死在湖南寸步难行,而一旦有了这几个月的时间做缓冲,长沙那边的10万官军早就已经驰援湖北,毕竟长沙到武汉也就几百公里,几个月的时间,长沙的那帮官军,爬也爬到武汉了,只要援军到达,湖北就一定可保无虞,所以虽然自己手上没什么人,常大淳是一点也不慌。

堵上水道之后的常大淳觉得似乎还有点不够,于是又做了个补充安排:派1000大军,驻守在武汉上游的岳阳,并且让满人提督博勒恭武亲自坐镇。 水路我封堵了河道,旱路我派了猛将+大军镇守,这下省城武汉固若金汤了。 常大淳8月份干完这些事情之后就回去武汉了,心里得意洋洋,以至于长沙的战事他甚至都不关心:我守好自己的地盘就好了。

12月5号,太平军从益阳拔营,水陆并进前往洞庭湖,声势浩大:水下船只千余,陆上大军数万,以雷霆万钧之势顺着湘江向着洞庭湖,铺天盖地而来。 12月7号,走到湖南湘阴县的临资口,太平军的船只被河道里的石头和沉船阻挡,无法下行,只能停下来。

12月8日,太平军全军在临资口集结,还是无法越过水中障碍。

接到太平军顿兵临资口的消息,湖北巡抚常大淳又一次给自己点了32个赞:敝人虽然是个文人,但是古人有“周郎妙计安天下”,今有我常大淳“文人妙计却悍匪”。

妙哉。

不过他不知道这两句诗还有后半句:周瑜当年“赔了夫人又折兵”,到自己身上就是“丢了武汉又丧身”。

惜哉。

其实常大淳也不是盲目乐观,他还有一个隐藏的杀手锏!

有了这个杀手锏,常大淳相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太平军都无法进入洞庭湖,是什么呢?

当时已经是农历12月份,湖北马上进入一年中最冷的季节,太平军都是南方人,不习惯如此寒冷的气候,很难下水疏通。

如果他们现在不下水疏通,那么后面的天气就会越来越冷,直到天寒地冻冰封大地,等天气回暖那要到第二年的3/4月份,那就是半年之后了。

需要说明一下:当年的气候比现在冷多了,大叔家乡距离武汉不远,小时候冬天冷的时候池塘里的冰是可以上人的,大家就在池塘里溜冰,可见气候有多寒冷。

而主力部队是广西人的太平军,是典型的南方人,到了冬天肯定受不了北方寒冷的气候,一定不会再继续北进。

天时地利人和,天助我也。

常大淳越想越得意。

12月19号,杨秀清出场了。

以天父的名义,给手下的士兵加持,在一通洗脑之后,他发动全体将士,下水捞石头,下水拆木桩,下水凿大船。

12月的天气,没有任何保温措施,就赤膊在水下劳作,不得不佩服太平军的底层将士们真的是一支铁军,他们之前战无不胜是绝对有原因的。

奇迹真的发生了,不是奇迹,应该说是神迹。

只用了一天时间,太平军居然就真的疏通了临资口,清除了河道里的障碍。

在常大淳的眼里固若金汤的防线,瞬间就坍塌了。

疏通水道之后,太平军大军顺流而下,直取岳阳。

常大淳,又是一个纸上谈兵的文化人!

秀才误国,该当如此。

12月13日,太平军兵临岳阳城下,提督博勒恭武看到黑压压的太平军士兵,想都没想就直接跑路了,他虽然是个武人,虽然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但是他并不傻:就自己的1000人挡住那遮天蔽日黑压压一大片的太平军?

白日做梦。

风紧,扯乎。

主将博勒恭武跑了,1000守军可想而知。

常大淳倚为长城的所谓的猛将+大军,瞬间崩溃。

太平军不战而入岳阳。

博勒恭武是个厚道人,给太平军留下了大量的武器弹药,据说这些武器弹药是吴三桂当年造反的时候留下的,存放了那么多年居然还能用,真是奇迹。 当然这些还不能反映博勒恭武的热情好客,他给了太平军更多好处:比如5000条船。

这5000条船也不能都算作博勒恭武的礼物,跟常大淳也分不开。

因为常大淳堵塞了洞庭湖所有港口河道,导致过往船只行进到洞庭湖里就走不了了,于是滞留在洞庭湖里的船只越积越多,竟然达到5000多只。

这5000多只船又被当做天父送给大家的礼物,全部被太平军“征用”,太平军的水军实力迅速增强。

这绝对是太平军自起事以来收到的最大的最好的最及时的礼物,刚刚进入水网发达的洞庭湖,常大淳常巡抚就送来了5000条船,太善解人意了。

常巡抚堪称最佳助攻王,最佳运输大队长,比蒋介石领先了整整90年。

12月15日,在岳阳补充了大量物资之后,太平军顺江而下,直取武汉。

12月22日,太平军抵达武汉,不懂军事并且性格“柔仁”的巡抚常大淳直接把汉口和汉阳的士兵都撤回到武昌城,太平军不战而取汉口汉阳。

但是不管常大淳如何调配,他毕竟只有区区几千人,不可能挡住太平军,唯有依靠外援:这时最大的外援是在湖南长沙附近的那10来万官军。

于是常大淳向湖南喊话,向驻守在湖南长沙城外的10多万官军喊话。

你们赶快来救救武昌啊。

看在党国的份上,伸出手来,拉兄弟一把!

对于常大淳的呼吁,大家都装作没听见:除了向荣还一直在太平军屁股后面跟着,并“保持车距:50公里”之外,其他人都在干什么呢?

我们前面已经分析过:

湖南人对于湖北的防务那真是一点都不关心,岳阳已经属于湖北管辖了,太平军进入岳阳之后就和自己一点关系都没有了。

作为湖北巡抚的张亮基,现在正在和左宗棠一起,镇压湖南境内的天地会会党起义,早把追剿太平军的事放到一边了,毕竟自己辖区里也不太平,哪里有功夫管别人家的事?

左宗棠还因为剿灭会匪有功,被提升为知府,“以直隶州选用”,之前他因为守卫长沙有功,清廷下旨将他“以知县用”,并加同知衔,也就是说他之前已经是一个“候补”知县了,现在“以直隶州选用”其实就是一个“候补”知府了。前面我们说过,直隶州是和“府”是一级的,官阶同知府。

可见作为“湖南”父母官的张亮基和左宗棠,对于已经进入湖北的太平军,一点兴趣都没有:你们该干啥干啥,想干啥干啥,千万别客气。

武昌丢不丢,关我什么事?

湖南人对于太平军北进湖北没有兴趣,但是钦差大臣徐广缙可就慌神了,他可是要负责全面剿匪工作的,他在干啥呢?

徐广缙在湘潭就没有缓过来:在太平军从长沙撤走11天之后的12月11号,他才敢进入长沙。

并且此时的他再也不提自己的“神机妙算”和“坐镇湘潭”,他方寸大乱,完全不知道该如何组织围堵太平军,任由太平军沿江而下进取武汉。

他给咸丰帝的奏折中提到,自己“力小任重”,不堪重担,希望各省督抚会同征剿太平军。

联系到当时张亮基根本不管太平军北窜的事就知道,徐广缙所谓的“各省督抚”其实就是在说张亮基,委婉说他不干事,是在推诿责任。

张亮基属于一个非常幸运的人:自己没来之前,太平军把湖南闹的天翻地覆;自己来了之后,太平军攻打不下长沙城就跑了,再也没给他惹事。

太平军在他的任期内,基本是给足了他面子,攻城没打下长沙,并且迅速就去祸害湖北了。

此时的张亮基和当时在桂林的向荣想法是一模一样的:太平军从我的地盘走了就好了,我可不会再管那档子事。

太平军已经在围困武昌,湖南的这帮大员还在推诿迁延。

这个时候前线只有一个向荣。

太平军12月22进入汉阳、汉口,准备攻击武昌。

向荣军12月24追到武昌城南,当然向荣的策略还是“坐困”,只“坐”不“困”,坐下来之后就远远的看着太平军,“就问你怕不怕”。

虽然向荣并没有发动进攻,但是他给皇上的奏折可不会这么说。

他说自己在前线浴血奋战,哦不,是浴“雪”奋战,当时已经是年底了,天降大雪,向荣说自己冒雪进攻,把自己宣传成了一个战斗英雄。

咸丰帝感动的当场就哭了:“一帮大员在大后方扯皮,只有你这一个革了职戴罪立功的人肯替朕分忧,朕之前惩罚你对不起你,现在全都还给你吧。” 咸丰帝下令:向荣赏还提督头衔,还给了他一个“前线总指挥”的虚衔,全权负责武昌城的保卫战。

说实话,咸丰心里也很苦。

咸丰不说。

这里我们要说一下武汉三镇的格局:其实我们现在说武汉三镇,当年三镇里最主要的就是武昌城。

在清朝的时候,汉口和汉阳这两镇基本是不设防的,或者说设防但是也只是村镇级别的防御力,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汉口和汉阳基本没有城墙:冷兵器时代的城墙就意味着防御力,没有城墙就意味着没有防御力。

这也是为什么后来太平军只要一共攻打武汉,武汉三镇的汉阳和汉口就肯定保不住,唯一能保住的就是武昌城,因为武昌城是有城墙的。

常大淳撤走汉口和汉阳的士兵,全部回撤到武昌城,目的也是为了集中兵力,全力以赴希望守住武汉三镇里最重要的武昌。

太平军拿下汉口和汉阳之后,最大的攻坚战就是武昌城。

12月26号,太平军第一次偷袭武昌,采取的是爬城墙的办法,当然无法成功,虽然武昌城内的守军非常少只有2000多号人,但是要想通过爬城墙的办法攻城,几乎是不可能的。

这个时候如果向荣能够突入武昌城,把自己的队伍带进城去,然后闭门坚守,那么武昌城应该能够确保无虞,当年长沙也是这么守住的。

向荣为什么不这么做呢?

因为做不到。

这个时候太平军的兵力,已经比攻击长沙时大为增加,他们在岳阳收获了大量的补给,也招募了或者说裹挟了更多的士兵。

此时太平军的人数,已经接近10万,并且大多数都是战士,因为后期加入的太平军战士,是不带家眷的,都是士兵。

这个时候城外的官军人数,也大不如长沙时候的10多万官军,主力只有向荣一个。

兵力对比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因为有足够多的士兵,太平军的策略也发生了变化:他们先是把武昌城围了起来,然后再在外围设立防线,把向荣的部队阻隔在防线之外,向荣根本无法靠近城墙。更遑论进城了。

外围的向荣无法靠近,也就无法阻止太平军对武昌城的攻击。

城墙太高爬不上去,就挖地道,穴地攻击。

此时的武昌城,其实变成了另一座全州城,当年南王冯云山在全州身死,太平军围攻全州城,在城下挖地道,城外的几万官军坐视不理,看着太平军地道挖成,最后攻陷全州城,屠杀满城官兵。

这一次向荣也是一样,带着大队人马在武昌外围坐视不管——当然他也管不了,眼看着太平军挖地道,攻打武昌城,任凭太平军几万人对付城里的2000多号守军。

常大淳没有写血书求助,但是我相信他当时的心里在流血。

如此少的守军,如此凶悍的会匪,如此不作为的援军。

武昌城不丢就奇怪了。

1月12号,地道挖好了。

任凭城内2000多官兵极力抵抗,最后的日子还是到来了。

杨秀清下令爆破,城墙坍塌20余丈,城上的士兵,因为人少,没有了城墙做屏障之后,瞬间崩溃。

猛将林凤祥率军蜂拥而上,朝缺口冲击,李开芳紧随其后,带队冲锋。

瞬间,武昌城破。

城破之后,杨秀清将城内官兵全部杀光,一个不留。

殉难的清朝官员如下:

湖南巡抚:常大淳

江南提督:双福

布政使:梁星源

按察使:瑞元

总兵:常禄

总兵:往锦绣

......

这个名单还很长,官员杀了一百多人,士兵杀了千人。

杨秀清下了一个命令:“官兵不留,百姓不伤”。

我相信杨秀清军令如山,没有杀老百姓,但是那些守城的官员和士兵们,真 的应该死吗?

还是那句话:战争是残酷的,谁也别说谁高尚。

武昌城真的变成了全州城:

同样有数万官军在城外坐视成败。

同样是守城官兵只有数千人。

同样是穴地爆破攻城。

同样是城破屠城。

左宗棠在听闻武昌城破之后,远远的站着说话不腰疼:“孤城被围二十余日,在外救援之师不能乘机疾进,在内防堵之师不能严密固守,致蠢兹小丑竟敢猖厥至此,殊为可恨”。

殊不知:左宗棠本人难道不应该也是“在外救援之师”里的一员吗?

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武昌失守,巡抚常大淳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他主要犯的错误有两个:过度自信和过度他信。

过度自信: 相信阻塞河道能困住太平军;相信深冬的天气能冻死那帮广西人。

过度他信: 相信满人提督能挡住太平军;相信长沙的那帮孙子会来救自己。

结果呢?

阻塞的河道一天就疏通了;太平军将士在天父附体的加持下根本不怕冷。

满人提督就是个废人;长沙那帮孙子一个比一个损:看着你死都不来救你。

NAIVE啊。

人性险恶,为一方封疆大吏,安能不查?

常老先生当年已经 60 多,居然还如此单纯,确实人如其名“常大纯”啊。

身为封疆,不能料敌机先运筹帷幄,反而盲目自信盲目他信,误人误己,结果落得个城破身死,连累几千号官兵,文人误国,可悲,亦可叹。

听到武昌城破的咸丰帝是崩溃的:“上切责督军大臣不筹全局,拥兵自卫”。

说句实在话大叔一直认为咸丰帝是个很厉害的皇帝,看事情一针见血,“不筹全局拥兵自卫”8字见识深刻,确实切中要害:如果湖南的那10多万大军能够及时救应湖北,武昌又何至于失陷?拥兵自卫,说的就是湖南的那帮军头,这其中,包括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今亮”左宗棠先生。

丢失了省城,自然要拿人开刀,不过这次咸丰帝一改往日的作风,拿下了1个,封赏了2个。

第四号钦差大臣徐广缙革职查办。

同时加封向荣为第五位钦差大臣督办军务:因向荣在武昌城外有“苦劳”, 虽然向荣没能阻止武昌城破,至少他一直跟着太平军没落下。

张亮基署湖广总督:因之前保全长沙有“功劳”。

这3个人的结局,也值得我们思考,就说说这3个人的结局对于创业的启示。

徐广缙:创业别找成功人士。

徐广缙自从担任钦差大臣就一直担心的事情:“胜则加官无望,败则身败名裂”确实是发生了——以最糟糕的形势,他也步了前任钦差赛尚阿的后尘,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在权力中心出现过,最终黯然离世。

徐广缙最大的问题不是能力,而是他之前已经太成功。

封疆大吏,太子太保,世袭子爵,已经位极人臣了。

对于这样的人,你如果还期待他能够像一个年轻人、一个底层人一样去开拓进取,基本已经不可能了。

古代的所谓的“帝王术”里,最重要的一个说法就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为什么呢?

因为前朝的大臣,等到新君继位的时候,基本已经处于权力的顶端,没有了奋斗的激情,无法适应新君创业的要求,被淘汰换新人也是必然。

创业何尝不是如此。

向荣:努力就有希望,干了再说。

在太平军攻城略地的过程中,向荣所起的作用有限,但是他至少表现的兢兢业业,遇事跑在前面,干了再说,最终也获得皇帝的青睐和认可。

虽然有时候努力了也不能改变什么,但是至少还有希望,放弃了努力就等于放弃了希望。

不管能不能成功,至少先做出来。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但行好事,水到渠成。

张亮基:运气才是创业成功的关键。

运气是创业成功的关键,当然,运气也是实力的一部分。

从林则徐的大力举荐;

到边疆剿匪成功;

到超升封疆大吏;

到遇到胡林翼;

到推荐左宗棠;

到太平军过境而不扰湖南;

到武汉沦陷而擢升总督;

张亮基这一路走来,充满了传奇色彩。

当然,凭借运气得来的东西,毕竟不牢靠,他的故事还没完,我们继续看太平军攻下武昌城之后的举动。 OeH+ejkSUHaPoEABFky4664rKeh2r5xbSPn5JLNYySkiI2PdCsOpmKRhgDm16th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