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十一节

4号钦差徐广缙

第三任钦差大臣赛尚阿被干掉了,总要找个人接替吧。

咸丰帝找到了一个更加适合的人选:之前的两广总督徐广缙。

我们这一节就来看看能人徐广缙。

这位老兄在之前我们讲到郑祖琛的时候已经出过场,他是两广总督,在郑祖琛向他要求增援的时候不出手,等到咸丰帝要办郑祖琛的时候又踩上一脚落井下石,其为官之道可谓相当恶毒,为人所不齿。

不过在他踩下郑祖琛的时候,他没有想到自己有一天也会沦落到和他一样的地步,甚至还不如郑祖琛。

因果循环报应不爽。

不过此时的徐广缙在咸丰帝的眼里,那是绝对的“能吏+忠臣”。

徐广缙为什么会被咸丰帝看中呢?

因为他有工作经验——并且是镇压太平天国的工作经验。

广西的太平军闹得朝廷寝食难安,无数大员上阵也搞不定,但是同样是太平军,广东省的太平军却刚刚被徐广缙剿灭。

这就是他最大的资本。

是时候拿出凌十八的故事了。

前面我们在“圣库”一节里说过:很多拜上帝会的早期领导人都是“毁家纾难”的,把所有家产都卖掉,交给太平军的“圣库”。

凌十八就是典型代表之一:他本来家里相当有钱,有各种田地几百亩的水平,比曾国藩家还大户。但是为了闹革命,凌十八毅然决然的把所有田地家产全部变卖,卖了340两银子(折价),上交到“圣库”,自己没有留下分毫。 因为凌十八的根据地是在茂名地区,距离广西金田比较远,等到金田团营的时候他虽然也起事了,但是当时大部队已经开拔了,并且当时官军为了阻止他和金田太平军的汇合,使出了吃奶的力气,所以凌十八没能和金田起义的太平军汇合。

既然已经举事,总不能半途而废吧,再说田产都卖完交公了,不造反回家吃啥啊?

只能继续造反。

凌十八在广东的茂名地区闹起义,具体过程我们就不说了,总之当时凌十八的起义规模搞得相当大,并且一直和官军相持到了1852年的6月份,最后被官军用“长围坐困”的办法消灭。

这个时候主持两广军事的正是徐广缙。

一对比你就会发现差距:广西的太平军起事,那么多大员都搞不定;广东的太平军也起事,一个徐广缙轻松拿下。

说明什么呢?

说明徐广缙有本事嘛!

随后咸丰帝给了徐广缙一个太子太保的头衔:这个头衔相当的牛叉,曾国藩当年带着湘军打破了天京城,给的也是太子太保的头衔。

咸丰帝一看徐广缙这个人有剿太平军的经验啊,于是在他剿灭了广东太平军之后的3个月,就任命他为钦差大臣,来围剿湖南的太平军。

现在的很多历史学家一提到咸丰帝,都会觉得这个人无能,大叔实在难以苟同。我们这里要来理一理咸丰帝为了围剿太平军一共用了哪些人。

第一任钦差大臣:林则徐。

这个不用说了,天下第一总督,已经是最高规格了。

第二任钦差大臣:李星沅。

这个人是杜受田推荐的,当时杜受田在朝中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又是咸丰的老师,作为刚继位的咸丰,听老师的建议问题也不大吧?不能说他昏庸无能吧。

第三任钦差大臣:赛尚阿。

当时塞尚阿是群臣之首,是朝廷的一等一的大员,并且是满人,所有人都推荐他,他算是众望所归的人。全部朝臣都推荐他,咸丰用他,没毛病吧?就算你不说咸丰帝从善如流,至少不能骂他刚愎自用吧,大家群策群力的建议,不能因为结果不好就回去翻旧账啊,这是不对的。

第四任钦差大臣:徐广缙。

徐广缙3个月前刚刚剿灭了在广东活动了2年的太平军凌十八部,虽然凌十八部当时的实力和杨秀清部没法比,但是远在京城的咸丰帝如何能区分这两部分太平军战斗力的强弱?

他的逻辑很清晰:都是太平军,一股广西,一股广东,同时起义,名字也相同。广东的那股被一个徐广缙搞定,广西的这一股一群大员搞不定。

并且当时正好广东的已经扑灭了,找一个有成功经验的人来领导围剿事宜,不是理所应当吗?

所以纵观咸丰帝的用人,虽然这些人都不得力,但是启用的这些人,各有其使用的道理,并且这些人在当时看来,也确实是最适合剿匪的人选。

现在我们有上帝视角,所以知道最后搞定太平天国的是胡曾左李,但是在当时,这几个人绝对不可能进入咸丰的视线:

胡林翼虽然在贵州干的不错,但是在广西和太平军作战的黔军,窝囊成啥样?

从金田到桂林,黔军几乎以一己之力把太平军助攻出来的,没有黔军,就没有太平军后来的辉煌。

这样部队的领导人,你敢用?你确定胡林翼能干的比徐广缙好?

曾国藩此时还是京城里的一个侍郎,是个文人,是个钻研“理学”之乎者也的老学究,群臣之首赛尚阿尚且不能收功,曾国藩就能?

左宗棠就更不用说了,当时像他一样的举人,全国大概有好几万,咸丰帝有什么能耐从几万举人中一把就选出他?那个时候咸丰帝知道左宗棠是谁啊?

李鸿章就更不要说了,他还是个学生呢。

所以纵观以上分析,你真的觉得是咸丰帝无能吗?

他真的不会用人吗?

他已经用了全国最好的人当钦差,用了最能打的人当武将,用了最好的兵去参战,给了最多的钱支援前线,甚至尚方宝剑都给出去了好几把(4把)。 只不过这些钦差、武将、士兵都太差了而已。

这就好比高中生参加竞赛:

有的学校教育质量好,随随便便挑个学生去,都能考个90分以上。

有的学校教育质量差,即便挑最好的学生去,也就能考个60分。

咸丰帝当年就是那个教育质量差的学校的校长,他挑出来的最好的学生都只能考60分,然后你大骂他不会挑人。

这真的合适吗?

是咸丰帝不会用人吗?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人可用而已。

徐广缙是个有自知之明的人,他知道自己是个什么货色。

广东的起义队伍也叫太平军,但是和广西的那伙人却不能比,自己侥幸剿灭了凌十八,并不代表他能赢杨秀清。

而此前他已经是两广总督,在地方上是最高级别的封疆大吏,是土皇帝; 并且咸丰还给了他太子太保的头衔,这个头衔也已经是位极人臣,除非他死了,否则再往上升的可能性为0。

并且他还有一个爵位:一等子爵。1864年太平天国被剿灭,左宗棠功高盖主,也不过给了一个伯爵,只比现在的徐广缙高一丢丢,而那是12年后的事。 所以你会发现,对徐广缙而言,他其实已经是功成名就无欲无求的一个人:

往上已经没有上升空间了。

而此时徐广缙来湖南镇压天太平军,如果成功了,往上没有上升空间,自己的收获有限;如果失败了,自己就身败名裂,之前的所有功劳灰飞烟灭。 收益很小,风险极大。

如果换做是你,你也不肯干这个买卖。

虽然咸丰帝用的是他能找到的最合适的人,但是这个人肯不肯出力就不是他能把握的了。

咸丰帝可以看透人,却看不透人性。

这才是他失败的地方。

正是出于这样的顾虑,所以徐广缙收到调令之后内心是非常不情愿的。

早在9月25号,他就在广西梧州接任了钦差大臣的任命,然后在各种不情愿的情绪当中上路,赶往长沙前线。

从梧州到长沙大概700公里的路程,他从9月25号上路,到11月23号到达长沙南面的湘潭,一共花了59天,也就是两个月的时间,平均每天10公里多点。

一个正常人,赶往十万火急的战斗前线,一天就走10公里?

是不是在逗我?

为了这事我特意去考证了一下:

徐广缙是否腿上有残疾?

是否向当年的女性一样裹了小脚?

是否身体不舒服感冒发烧打喷嚏?

是否晕船晕车晕轿晕马?

都没有。

徐广缙出问题的不是身体,是脑子。

徐广缙一路拖拖拉拉不肯向前走,其实是在等。

等什么呢?

等长沙战斗的结果。

因为当时太平军正在围攻长沙,作为新任的钦差大臣一旦去到前线,是要对前线的战果负责的。

他要求的不高:长沙的战斗只要有个结果就行,不管是破城了,还是最终守住了,给个结果就行,死活都在所不惜。

为什么只要一个结果就行呢?

因为责任问题。

如果我没有到任,长沙丢了,那和我一点关系都没有。

如果我一旦到任,长沙丢了,那就是我的责任,到时候脑袋瓜子乌纱帽子爵头衔一个也保不住。

长沙保住保不住不是徐广缙关心的,他关心的只是自己的脑袋和官位。

理解了这一点,你就知道为什么一个正常人在十万火急的情况下每天却只能走10公里。

看来又是一个没用的钦差:

咸丰帝也算是运气背到家了,越是十万火急的时候,越是遇到这样办事不力投机取巧的混蛋。

走得慢也就算了,毕竟也有走到的一天,关键是他后面干脆就不走了:徐广缙抵达衡阳的时候逗留了一下,抵达湘潭之后就干脆住下了,不走了。 打死也不去长沙。

大家看地图就知道长沙和湘潭之间的距离只有100里左右,并且水路是通的,但是徐广缙硬是在长沙广大军民的期待仰望眼神中停下来,再也不走了。 一边是万民期待,一边是一己私利,在万民期待和一己私利面前,徐广缙毫不犹豫的选择了一己私利。

他和长沙隔着100里路程,但是却再也不肯走,大叔想到了一个比较贴切的词来形容当时的情形:望穿秋水却咫尺天涯。

当时官军和太平军正在胶着状态,虽然太平军无力攻城,但是官军毕竟战斗力有限,不敢轻易和太平军野战。

攻城太平军不行,野战官军不行,两边就这么耗着。

张亮基屡次三番的给徐广缙写信:“钦差大人啊,你是我们的老大啊,你是主心骨啊,你是最大的BOSS啊,你赶快到前线司令部来吧,我们需要你啊。” 徐广缙断然拒绝:“你们TM想坑我,当我傻?不去。”

张亮基没办法,写信不肯来,只能派人去请了:派了后来声名赫赫的江忠源到湘潭来请徐广缙。

派人来也没用,徐广缙横下一条心:“打死我也不去。”

并且还做了一个神判断:“太平军是南方人,不习惯北方寒冷的气候,他们一定会往南打,不会去北方的。”(畏寒喜暖,将来仍必回窜,断不北行)。 于是他决定稳坐湘潭,静观其变。

后来也正是他的这个神判断,最终让他断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

太平军窝在长沙城外前后一共花了81天,当然这81天双方战斗的时候少,闲坐唠嗑打P搞联欢的时候多,没事大家还做做小生意,表演一下国产版的战争黑色幽默喜剧《第二十二条军规》。

但是总这样耗着也不是办法:太平军在郴州补充的粮草也差不多吃完了,后来李秀成被捕后说:长沙城外“天朝官兵有粮,(我们)无有油盐可食”。 和之前一样,一旦看到太平军粮食吃完了,就是他们准备开拔的时候。

11月30号晚,天降暴雨。

看到这情景,观众们已经习惯了:到了太平军转移的时候了。

太平军将士从城南度过湘江,来到湘江西岸,随后向湘江下游的洞庭湖而去。

这一次转移,仿佛是针对徐广缙,太平军作了一次佯动:派了10股小部队,虚张声势,朝着南面的湘潭而去。

此时坐镇湘潭的徐广缙洋洋得意:“看到没有,本钦差料事如神,他们果然南返了吧,朝我这边过来了吧。”

于是官军马上尾随这10小股太平军,朝南追击而去,向荣此时更是积极,传令马上开拔,目标湘潭,于是“官军尽趋湘潭”。

这个时候的太平军主力没有向南,而是朝西北而去。

前面就是洞庭湖,更广阔的世界即将展开。

12月1号一早,向荣听说太平军往南去了,且有10来股,毫无疑问肯定是去湘潭了啊,钦差大人在那里呢,赶紧召集兵马,杀向湘潭。

大军一路追杀,却连个太平军的影子都没看见。

难道他们跑的太快?也不至于呀,昨天晚上开拔,今天连个影子都没有了?

反正湘潭就在长沙南面不远(100里路),抓紧时间冲到湘潭看看就知道了。

向荣带兵一路往前冲,眼看就要跑到湘潭城下了,居然还没有太平军主力,干脆去城下问问吧。

向荣打马来到湘潭城门前面。

此时的徐广缙洋洋得意,他坐镇湘潭,听说太平军果然如自己所料,朝着南面自己的方向来了,马上催促人马上城守卫。

很快,远远的就看见黑压压的军队朝着湘潭奔来,数量众多。

渐行渐近,人马声音已经清晰可辨,人马的服装花色也可以看清了:哎,怎么好像是自己人啊?

转念一想:肯定不是,是太平军伪装成官军,赚城门来了。

只见一将上前,对着城门大声吆喝:“我是向荣,追赶太平军到此,城上士兵可曾见着太平军士兵啊?”

城上的官军哈哈大笑:“还想赚老子城池,早就知道你们要搞偷袭了。”

向荣一听就知道坏了:自己肯定是第一到城边的,既然自己是第一个,那太平军肯定没朝这个方向来,大叫一声:“不好”,带着部队就朝长沙方向奔去——自己被钦差大臣忽悠了,太平军肯定朝北去了。

一来一回,向荣部就和太平军拉开了距离,此时的太平军主力已经向西北方向前进,12月1号进入宁乡,12月3号进入益阳。

身后的向荣匆匆忙忙的也赶了上来:12月4号也到达益阳,不过宁乡和益阳已经被太平军占领,向荣带兵驻扎在城外。

两军也小规模打了一仗,当然这次输的还是向荣,向荣不敢再轻举妄动,只能勒军驻扎,继续表演自己的拿手好戏:“坐困”太平军。 cUh2wR3XZrw8/A+xD+gKl8kh2Kpdv5QxPF5G3RvECiePcbC3fAhRJ0GhWFsHU1e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